自媒体和数字出版发展,给创作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更为严重的侵权问题也令创作者焦头烂额。
落伍的版权交易,焦虑的创作者
剽窃成本低,取证难、维权难,版权归属混乱等问题使得版权纠纷近年来愈演愈烈,音乐版权归属混乱更是被戏称为“戈尔迪之结”。何以陷入如此境地,只怪传统版权保护方式太落伍,已经不适用于数字版权时代,才导致内容行业陷入头部版权纠纷不断,长尾版权得不到保护,创作者们虽焦虑却束手无策。
其一,版权登记费用昂贵、周期长。在国内,传统版权认证阶段的各项成本都很高,单件作品登记版权的成本在300元到数万元不等,需要提供大量的身份验证和相关材料,登记周期一般需要20个工作日,费钱费时费力。
60后、70后传统作家愿意花高价做版权鉴定,但是对于自媒体和报纸等时效性非常高的内容行业来说根本等不起。由于没有精力和成本去做版权登记,许多创作者选择不做版权认证,最后导致维权更加困难。因为法律维权同样需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即使官司获胜,维权收益与付出往往不成正比,这也正是侵权事件愈加恶性发展的原因。
如此一来,在国内版权法不够完善,剽窃成本又非常低的情况下,版权纠纷问题时有发生,很多创作者最后只能看着自己的创作成果被剽窃,而无法追究剽窃者应有的法律责任。
其二,创作者得不到合理的报酬。传统版权交易模式下,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第三方交易代理,若第三方的权利过大,比如在业内具有垄断性优势时,纵使是声名在外的创作者也同样处在弱势地位,可能也无法获得符合其作品真正价值的等额报酬。比如某绿色的文学网站,其签约规则对于作者来说非常苛刻,分成比例非常低,业内人士多次声讨,读者忿忿不平,但因其垄断地位,众人声讨后也未能改变局面。
其三,信息存在被篡改的风险。传统版权保护一般采用文本存储与数据库处理两种方式,但文本保存不方便,也容易丢失、损毁;数据库同样存在被篡改的风险,CSS/AACS、Key2Audio等知名DRM技术,虽有保护作用,但也很容易被破解,最后反而成为商家垄断的工具,不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创作者来说体验均欠佳。
传统版权保护方式已过于老旧,传统交易模式也限制了创作者获得更多收入,已不适用于当下的原创环境,而逐渐走进普罗大众视野,令互联网大佬们在春节期间也讨论到凌晨3点的区块链,与版权保护十分契合。
斩断戈尔迪之结,区块链破版权迷障
提到区块链就会想到比特币,区块链其实指借助分布式节点,哈希算法(二进制数)、非对称加密技术、智能合约自动记录功能,来实现集体维护数据的可靠性协议,简而言之是信息加密的公开账本,人人均可查询、维护,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成果之一。不少企业也在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更多领域当中,数字货币之外的区块链+创业已成为一大热门,区块链+版权便是其一,国内外已出现了不少相关项目。
国外有针对音乐行业的区块链版权平台,格莱美奖获得者伊莫金希普便使用区块链出售了她的新专辑。国内的区块链版权平台则有原本、纸贵、版权家、亿书等,其中纸贵已于2017年完成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并已成功对接了喜马拉雅、西部文学、寒武纪年、激拍等30多家原创内容提供平台,传统版权保护方式不符合当今创作者的版权保护需求,正是纸贵从传统版权保护模式走向区块链版权的重要原因。
内容行业,尤其音乐行业的版权归属问题十分混乱,犹如百年无人能解的戈尔迪之结一般,而区块链具有的几大特性,与版权保护十分契合,或许能如亚历山大的剑一般,斩断这个无解的结。
首先,去中心化。区块链的数据由所有节点共同记录和维护,公开透明,符合版权保护的需求。去中心化后创作者与消费者直接交易,消费者不用再体验为了一个歌手,同时安装几个音乐软件,购买多个平台的收费业务;创作者同样不必再依附于平台或者唱片公司,创作者将原创音乐放入区块链系统后,可利用智能合约,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制定不同的交易标准,比如在系统内听歌收取几厘数字货币,做其他商业用途则需支付更高的版权费用。智能合约能保证艺术家本人获得全部版权费用。
其次,防篡改。每一笔交易区块链都会记录下,并且所记录的数据不可逆,也不可篡改,保证了信息的真实可信。如果侵权者想篡改数据,理论上需要拥有一半以上的节点才能使新数据生效,但实际操作的可能性不高,即使新数据生效,旧数据也留在链上,注明无效而不会被删除。不论是版权归属问题,或是冒用作品侵权问题,都可以以此为依据追究责任。
最后,可追根溯源。区块链说起来很像数个相连的俄罗斯套娃,一号娃娃上面包含创作者、版权信息、作品信息等相关信息,也就是区块链上的第一个区块。当产生一笔新交易后,便会产生新的区块,新的区块上包含第一个区块的信息、交易记录、以及新区块所有者的信息,如同在最底层的娃娃上套了一个娃娃,也就是二号娃娃。以此类推,产生的交易越多,新的俄罗斯套娃也就越大,包含的信息更多。
当新旧无数个俄罗斯套娃链接在一起,就形成区块链,此处也可以称俄罗斯套娃链。也就是说,每笔交易都可以层层追溯到源头,从而判断交易是否合规,也就解决了版权经过多层转让后归属不清的问题。
基于这些特性,创作者在区块链系统中登记版权后,便可使版权信息查询变得简明易懂,明确版权的归属者。至此自带支付系统的原创作品,就成为了一种商业 ,保证版权费能准确回到创作者手中。
并且区块链版权登记费用便宜,生效快,也为创作者节省了各项成本,其中一家区块链版权注册平台的注册成本最低只有0.4元/次,并且不限文件大小、数量。区块链版权不只能用于版权登记,也可以搭建起知识产权众筹、知识产权交易平台。
区块链版权平台的野心也不仅仅是提供版权登记服务,而是想通过区块链版权服务搭建知识产权交易所,围绕产权做IP孵化,但区块链并不是十全十美。
五大局限,区块链+版权尚不成熟
作为一项刚发展几年,尚未成熟的技术,区块链+版权也有不少局限性。
其一,区块链解决的是前期的版权归属问题,但是上链之前信息本身的真伪与归属这个结依然解不开。版权登记流程虽简化了,成本虽下降了,但更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消除侵权内容,后期如何帮助创作者维权。文字检测尚且容易,但以目前的技术并不能实现社交媒体上加密图片的检测,此结不解,创作者仍然会受侵权之苦。同时,技术问题解决之后,区块链版权平台还面对着与本地法律体系兼容的问题。
其二,去中心化,意味着未来将不存在独家版权。众多周知,独家版权作品往往能获得更多资源宣传,而这也是平台用于留住用户的重要砝码,去中心化后作者是否将失去获得更多资源的可能性?许多区块链版权平台主营的用户定位是B端内容平台,如知乎、喜马拉雅等,而这些平台的版权来源于个人创作者,岂不是又变相回到了中心化时代?
其三,目前区块链版权平台有很多家,使用的区块链系统并不相同,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未来这些平台所登记的版权数据不同,将出现版权重复登记问题;如果数据相通,那么去中心化的情况下,一山不容二虎,必将有许多平台死亡。
其四,或许是因为数字货币是当前最为成熟的区块链应用项目,于是当前几乎所有区块链+项目,最后都会和数字货币扯在一起,区块链版权似乎也是如此,多个区块链版权平台均有计划在未来在项目加入数字货币,以此鼓励创作者在平台中登记作品版权。按照数字货币的发展路径来看,目标向着代币的区块链版权项目未来有可能因为炒币,反而导致平台间陷入价格战,区块链版权费也因此变得昂贵。
其五,区块链依赖哈希值实现加密、信息保护,但是画作等艺术版权比具体的二进制数排列要广泛,传统版权鉴定,当原作稍作修改之后并不影响其版权归属,但是在区块链系统上,此时哈希值已发生了变化,换而言之修改后的作品已经是一个新的区块。区块链版权对图片等数字版权进行保护存在一定的难题。
还需注意的是,当去中心化后,版权信息归于个人保管,当密匙丢失,个人将无法再进行授权操作,而密匙丢失的风险并不低。由此可见,在目前技术成熟度不够的情况下,区块链在版权问题上还不足以大规模应用。
区块链的诞生,为版权归属混乱不清,侵权时有发生的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办法,但版权问题并不是只有技术难题,还有后期检测侵权内容,维权上的难题。
受过去不良风气影响,很多读者,甚至是作者也缺少对版权的正确认知,也不乏公然推崇作者侵权的读者。内容产业的侵权案件非常难处理,区块链解决了前期版权归属问题,但还需要解决后续侵权检测、维权问题。
法律不完善,仍然是侵权问题泛滥的主要原因,在解决前期问题后,推动版权法完善也是迫切之事。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