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创始人程维说,我们在三维的空间生活,在二维的空间出行。
是啊,每天从高楼大厦下班的人们,瞬间挤爆公路,扬手招车的人群汇成群演版的“千手观音”。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在电影《少数派报告》里,描述过很酷的出行方式。比如用磁悬浮的方式,所有的高楼侧面都是路面,比如人可以用喷气背包实现飞翔。这样,出行也变成三维,自然不会拥堵。
男主角顺着大楼,坐着无人驾驶的汽车回家,汽车挂在室外。很酷对不对,但其实现实有更好的选项,比如说,如果交通服务像自来水一样方便,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那么很多人就不需要拥有车,毕竟买车以后,大部分在闲置,对于社会资源也是巨大的浪费。
以北京为例,3000万常住人口,拥有机动车500万辆,15%的机动车拥有比例。由于城市人口密度、交通路网基础建设等问题,增加汽车持有率不再解决眼前的出行问题。所以,出现了滴滴、共享单车等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企图通过科技手段来缓解交通压力。
未来出行方式三层“折叠”
在滴滴CTO张博看来,未来10年交通还会发生剧烈变革,就如同一百多年前从马车到汽车的变革一样。具体来说,未来十年交通领域会出现三个“折叠”层面都会产生创新:
底层创新:指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比如道路规划、红绿灯这些。例如道路规划更科学,就不会出现“长期堵车点”,而当你开车回家在等红灯的时候,交通信号灯就能显示前方的拥堵路段,借此你就能避开拥堵路段早一点到家;
中层创新:指汽车本身的创新,可以从汽油驱动转向更高效的新能源驱动,其中即包括了新能源汽车,也涵盖了无人驾驶,这在全球都是一个大热门,包括滴滴在内的很多中国企业都在探索;当然,未来也可能是磁悬浮。
最上层创新:人与车辆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十家人养一辆车就够用,而且通过线上调配我们在任何需要乘车时都能得到满足,我们还有必要人人都买车养车吗?
由此看来,随着共享汽车、无人驾驶的推进,未来拥有一辆车的成本和体验,都会让人对汽车的拥有欲望越来越低。或许在十年以后,汽车还是存在很多,只是拥有的方式改变了,而继续养着一辆车的话,就会像今天再城市中养一匹马一样奇怪。
场景“倒逼”的技术进步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都会是未来交通创新的革命性技术,而中国庞大的人口、复杂的出行场景,“倒逼”技术的提升,在出行领域,中国的技术已经领先全球了。
据了解,目前滴滴的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就能够像一个大脑、一个网络,每天都在研究城市中每个时刻出行的人数,不管是刮风天、下雨天、大晴天,不管是周末还是平时工作日,不管是高峰还是平峰。
有一天,这个大脑会聪明到可以预判在半个小时以后哪里会有多高的出行量,他们会分别去哪里。这个时候它就可以提前调度足够的车在这个地方,而且还可以做到拼车。
拼车可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大家都不愿意牺牲效率。所以前提是要拥有庞大的数据量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才可以降低无效等待时间。
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够让我们在想要车的时候随叫随到,而且能够把更多的人挤到更少的车里面。也正是滴滴带来了技术的魅力,解决我们现在拥堵的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
滴滴处理的数据连谷歌都因此被惊讶过。每天为海量用户做出行调配的滴滴,每天也要处理海量的数据,进行的路径规划更是无计其数。在中国的滴滴平台上每秒钟有上千次的用车需求,这个确实是那些老外不能想象的。
在中国,目前仅城镇人口就有8亿多,平均每天大概有11亿人次的出行的需求,在这么大的国家里,在这么大的城市里面,怎么让这11亿人次真正动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为解决出行问题,政府与企业纷纷出谋划策,滴滴的着力点则是在打造智慧交通。希望借此能够给我们带来多种出行选择,让交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碳排放和空气污染。而眼前的首要目标,则是减轻交通拥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