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成长的这20多年里,每次出门必定伴随着一句老妈的“早点回家”。可惜的是随着毕业后的离家,“早点回家”越来越像是一句标语,:看得到,但做不到。
不过我妈没有管好我的事情,滴滴在这两天做到了。
过了23点就自己下线的滴滴,就像是每晚都有一次2012一样,需要赶在没有车之前的末日仓皇回家。
都说滴滴是一家作恶的公司,但这几天在容易作恶的时间段,突然不做了,也令我们难以接受。
舆论的压力,主管部门的约谈,自己的求生欲,都让滴滴这次整改显得史无前例,但是深夜出行始终是一个大问题。没有滴滴,不够便利的抱怨,以及用了滴滴对安全的担忧,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天然的悖论,我们就没有一个方便安全的深夜出行方式吗?
不需多言,大家最近几天深夜打车已经都有了自己的体验。平日里老实规范的出租车开始漫天要价,强行拼车,不是拒载就是挑肥拣瘦。黑车更是像暗涌一样席卷而来。在一些繁忙的路口类似于国贸三里屯等地方,23点刚过,就会有司机明晃晃的在路边大喊“现在没有滴滴了啊,就这台车想上就上,早上早回家”。
突然没有了滴滴的日子,不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是一夜回到混沌前。本来滴滴的退出,是向市场释放了大量的需求,原本拼命跟滴滴竞争的那些企业理应乐得开了花。但是实力不行,拿什么也凑不了,滴滴这个巨无霸释放的运力没有任何一个平台可以接得住。
之前曾经我们以为是一个手机滴滴就够了,但当我们回过神发现滴滴下线后,开始饥不择食下载各路的约车软件。易到曹操首汽,只要是网约车平台没有任何一家不是下载数据暴涨的,但是伴随着下载量的激增,发现这样下载的app实际上并无车可打。这其实是一个不健康的市场,最终的后果依就反射在消费者的怨念中。
这是市场的问题。
当然还有监管的问题。监管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出租车的黑车化。
当一家企业的服务短暂下线时,原本应该是规范的出租车市场也开始为了利益不顾规则,不顾监管。等在路边拦车的我们,发现所有的出租车都停止了打表,过路出租车司机都会将头探出车窗外问你去哪儿,问完之后一句话也不说,继续往前开。他其实不是直接拒绝了你,他是想多问几个人,然后寻找一个顺路的方案,然后强行的把你们凑在一起,以实现他那趟路线的最大利益。这样聪明的司机,俨然自己就是一个人工智能。
但此刻的出租车司机所构建的算法只有自己的利益这一条规则。出租车公司的规则呢?交通部门出台的规则呢?此刻全然不生效,这其实是除了滴滴下线之外,我们同时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说完了市场的问题和监管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强制下线的这段时间,滴滴都做了些什么?并且是否真的有必要以下线为代价来实行整改?
在这段时间里,滴滴上线了一键报警功能,你可以将行成全程分享给你的朋友,你也可以快速的获得帮助。同时滴滴在司机端也上线了强制录音功能,乘客和司机的任何对话都会被实时的通过司机端app反馈到滴滴的服务器。要知道,这是一个在上一次整改,争议颇大被指责窃取隐私的功能。而这一次却可以被顺利执行,争议趋零,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回到刚才的问题,这些整改的项目,真的需要以牺牲运营来获得执行吗?其实并不然,滴滴只是被吓怕了,交通运输部等十个有关部门人员及专家组直接进驻滴滴。约谈,现场检查,这些在滴滴公司内部的发生的事情让每一个人都绷紧了自己的神经。
在程维之前的媒体采访中,他也承认滴滴将不再KPI化,而是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滴滴的一位员工也对记者表示“比起营收,现在公司最害怕的就是在整改功能没有完全落地之前,再次发生恶性的事件”。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滴滴一定要强制下线来推进整改。这其实不是给乘客的安全牌,而是滴滴送给自己安全牌。
为了在整改落地前,确保不出现任何恶性事件,滴滴干脆直接砍掉了夜间全部业务。这样激进的做法很难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一家替用户真正考虑的公司。
确保没有恶性交易就直接断绝交易,这样的滴滴,有一些自私。
“如果再有事情发生的话,我们可能都需要去改简历了”一位滴滴的员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