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不要“从了”你的跳槽冲动?

本文来自连线家,工作三五年,在职业道路上已经入门,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多人开始对跳槽蠢蠢欲动。

工作三五年,在职业道路上已经入门,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多人开始对跳槽蠢蠢欲动。

一旦心动,便容易不客观:对现有工作不客观,倾向于观其弊端;对新的机会也不客观,倾向于观其优点。内心的不客观,决策上必然有失偏颇,不可不察。

下面的三个案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案例一

前几日,一位银行从业者和我交流职业发展的问题,不妨叫他小A吧。

小A目前就职于一家东南亚本地银行,这家银行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类似四大行在国内银行业的地位。作为中国留学生,小A毕业后就入职这家银行,作为机构内为数不多的华人,颇受领导重视,再加上勤奋努力,短短5年内,升职加薪,一个都没落下,典型的有为青年。

本来,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小A的职业前景大有可期。不过,这段时间,小A接到另外一家金融机构抛来的橄榄枝,有点纠结了。

这家机构来自国内,是这两年互金机构出海东南亚的一员,也是其中数一数二的巨头(下称互金巨头)。互金巨头看中了小A的本地工作经验,许了更高的薪资和期权,再加上金融科技的光环效应,让小A心向往之。

一面是高薪、稳定和缺乏挑战、一眼看到未来的职业路径;一面则是同样高薪、更加刺激、更具挑战但也充满不确定性的职业机会,小A很纠结,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建议他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在目前单位升职的机会,二是职业路径是否清晰,是否偏离了长期的职业规划,三是再次跳槽的可能性和机会。

先看看升职机会。跳槽之后便是新的起点,升职加薪要从头计算,如果在原单位有升职的机会,升职以后再考虑跳槽更为可取。小A在现单位刚刚升职不久,下一次的升职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所以跳槽的时机是没问题的。

再看看职业路径。小A在现单位主要做对公业务,接触的都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客户,而去了这家互金巨头,主要是与当地金融机构打交道,协助互金巨头输出其科技能力。从核心能力要求看,都属于营销性质,积累的资源也高度相似,所以职业路径并未走偏。

最后是后续的职业机会。跳槽的最大风险不是跳到坑里,而是跳到一个再也爬不出来的坑里,薪酬再高都不值得。据小A说,来自中国的这家的金融科技公司,虽然在当地刚刚起步,但知名度和认可度都很高,且金融科技这个词也是自带光环,所以,这段职业经历,对于以后的职业发展,绝对是加分项。

经过一番交流,小A顺从内心的“召唤”,入职了这家中资互金公司。这里先预祝他快速适应新东家的文化与节奏,事事顺遂,再创佳绩。

 

案例二

类似小A这样的跳槽案例并不多见,在我接触的很多例子中,失败的、后悔的、因纠结而迟迟不敢行动的才是主流。

来看看B行长的案例。

B行长在四大行某中部省份一个二级行做副行长,三年前有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找到他,请他做省公司负责人,开拓本省业务,并许以高薪。三年后的一天,他和我谈到这件事,后悔不已,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去。

他当时的考虑主要基于两点:

一是对本单位的升职抱有希望。3年前,强监管未至,虽然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但基层银行的日子还没有现在这么难,起码很多的“创新”模式还行得通。发展前景还可以,B行长就想着可以更上一层楼,把“副”字去掉,在职场就是另外一个身价了。

二是对这家支付机构的战略定力存疑。B行长对我讲,第三方支付机构承诺的职位、薪资他都很满意,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信心,唯一的担心就是这家支付机构不靠谱。当时,支付机构在该省并无布局,希望B行长能够从零到一地搭建一支团队。多年的银行从业资源,带队伍、拓市场都没有问题,不过B行长担心一年半载之后,若支付机构调整战略整体裁撤当地业务怎么办?

综合考虑之下,他一直纠结,最后放弃了这个机会。

现在的后悔,源于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错误的。一方面是基层银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不仅升职没有希望,薪酬还在下降;另一方面则是这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本地市场扎下根来,稳扎稳打,至今也没有退出的迹象。随着互联网金融强监管的到来,他再没接触过类似的跳槽机会。

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若跳槽涉及到跨行业,则对行业未来的洞察是最核心的考虑要素,也是最易出错的因素。毕竟,既然是跨行业,意味着你对新行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对于现在从事的行业又容易心生依恋,不能果断做决定。

我接触过的不少银行圈的朋友,都碰到类似的问题。过去的两三年内,有很多跨行业的机会摆在他们面前,有互联网平台,有信托机构,也有意欲布局金融的产业巨头。

有些人像B行长一样,因为纠结错失了机遇,现在仍在纠结中,也谈不上后不后悔。有些人则从纠结中走了出来,变得安于现状,不再考虑跳槽的事情。还有些人,则“遇人不淑”,跳进了坑里。

案例三

认识一个支行主管个金业务的副行长,叫他小C吧。去年跳槽去一家线下财富机构做区域负责人,只是银行人内心那根合规的“弦”一直紧绷着,越做心理越没底,不到一年便不惜裸辞离开。

小C一路从柜员干到支行副行长,积累了很多优质的个人客户,跳槽到这家财富机构,业绩压力并不大。不过据小C讲,这家机构他一直没看懂。

入职之前,看中的是这个岗位的百万薪资,当时没考虑太多。入职之后,一直负责的是资金端,即把平台的理财产品卖出去,至于资金的流向,则一直成谜。半年的时间里,他曾经尝试很多渠道去了解,都未能如愿。

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总部的负责人,以离职为“要挟”,想了解详细的产品结构,负责人留他长谈,虽然避重就轻,但态度非常诚恳,并再次许以丰厚的激励。虽然没有得到答案,但小C被负责人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再加上年终奖在即,终于还是留了下来。

据小C讲,那次长谈后,他内心越来越不安。过年后没多久,就选择了裸辞,这一次,那个负责人并没有挽留他。

小C和我谈及此事时,云淡风轻,貌似这只是一段在平常不过的职场经历。我却替他惋惜。原来的银行是回不去了,而这家财富公司的经历,也是个减分项,裸辞的他,要找到心仪的工作,恐怕要颇费些功夫了。

小C的案例说明的是另外一个道理,下家给的薪资过高未必是好事。每个人在职场中都是价格的,价格围绕你能创造的价值波动,有个区间。适度加薪是跳槽的前提条件,数倍的薪酬意味着超过了合理区间,可能是个陷阱。

无独有偶,2008年春节之后,打着区块链名义的炒币热潮死灰复燃,虽是回光返照,却也火光冲天,像极了一个大风口。在资本加持下,诞生了很多百万薪酬级别的岗位,不少人下海“区块链”,上了末班车。如今泡沫破灭,曲终人散,不过一场空。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