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寻找中药创新“靶点”

目前中药的临床评价标准基本上沿用化学药的评价标准。化学药成分单一、靶点明确、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指标明确,但中药是全程、多靶点、多机理作用,用化学药惯用的指标来评价,未必能评价出来。

080010101

“中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同时存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唯有创新。”6月1日,在2019年中国中医药产业创新大会上,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反复强调中医药创新的重要性。

中医药发展需要创新和创新困难都是行业共识,但向前行进的步伐却不能因此停下。

“创新是一条艰难,但是必须得走的路。”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少容说,中医药行业在不断探寻中药创新的“靶点”和路径。

事实上,监管部门也在为中药的创新发展“调试”政策。

5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召开中药审评审批改革及指导原则相关工作座谈会,就进一步推进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技术评价体系等工作进行座谈,27家中药企业参加会议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条艰难的必由之路

吴海东在会上阐述创新的必要性时,用“风光不再”一词来形容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医药产业。在他看来,中医药行业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实现营收和利润的可持续增长,但目前产业界“总体的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全行业研发投入只有2%,百强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是4.2%,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的企业只有12家。”吴海东提醒,提高创新能力非一日之功,企业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副总裁詹常森感受到,中医药行业正在遭受来自社会舆论、医保控费和技术层面的压力。面对压力,中医药行业要发展、要证明中药产品的价值,就要加强科技创新,用严谨的科研数据来说话。

那么,要进行哪些创新研究?对此,詹常森认为有四个关键点:

一是通过现代前沿技术,讲清楚药物起效的药效基础和作用机理;

二是通过科学研究,寻找中医药与西医药相比在治疗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三是寻找研发项目与已有的中药治疗方案相比的临床优势;

四是建立从药材到制剂的全产品链的控制体系,保证药品品质优良。

行业要发展,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强创新,这已是行业的共识。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武贤将创新与人才并称为中医药产业发展要解决的两个战略性问题。公司近年将每年8%左右的销售额投入研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发新药。

“太极集团每年至少将产品销售收入的4%投入创新研发。”秦少容介绍说,目前集团有两个中药新药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这两个项目的预备投资“估计要上亿”,临床试验投入大、研发周期长,企业也确实会遇到药物有效成分复杂、临床试验指标不明确、审评技术体系有待完善方面的现实困难。

“做完了这个临床试验,是不是能够评价出来新药有效,我心里没有把握。”秦少容坦承,她十分希望中药行业创新研发的先行者能取得成功,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个人”,为中药的创新研究打开通路,为其他企业投入研发鼓舞信心。

寻找药物研发新“靶点”

任武贤认为,中药创新的第一步是找对方向。他多次强调,中药创新要传统与现代并举。“传统中药市场已经饱和,企业要以临床为导向,加强创新,进一步开发特色中药产品。同时要开发现代中药,利用科技手段提纯中药有效成分,将传统中药的研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他说,中药行业要两条腿走路,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这与小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吴佩颖的观点类似。吴佩颖是中药学博士,曾在多家中药企业任职。他认为,中药领域的创新有两条路: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传统中药进行创新利用;二是扩大到植物药的层面,以中药学作为现代药物研发的基础。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院长张卫东致力于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的发现。他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即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发现应该采取逆向思维,不同于西方先发现靶点再合成药物的思路,而是要从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中药出发,利用自主发现的有效成分作为探针、采用化学生物学技术,来发现新的作用靶标,再去设计药物,把我国优势的中药化合物变成创新药物。

这为企业进行中药创新研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创新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靶标发现只是基础的研究工作,已然要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药物研发后续还要经历成药性研究、候选化合物确立等阶段。

张卫东特别指出,研发人员要沉下心来,耐心把分子靶点和作用机制研究清楚,要开展必要的药物构效关系和代谢稳定性等研究。“如果靶点不清楚、作用机制不清楚,你怎么用药?怎么选择合适的病人来入组临床试验?如果不区分疾病的机制和分子分析,而是让所有人都入组,我相信它的有效率不会高。所以我们现在做创新中药,一定要把它的靶点和机制搞清楚。”他说。

探索中药技术评价体系

秦少容告诉记者,企业在中药开发中面临的困难,除了前期的药学研究工作,还包括药物工艺、质量标准、剂型选择等研究,以及“最重要”的临床评价。

“目前中药的临床评价标准基本上沿用化学药的评价标准。化学药成分单一、靶点明确、实验室和临床评价指标明确,但中药是全程、多靶点、多机理作用,用化学药惯用的指标来评价,未必能评价出来。”她表示,按照化学药的技术评价指标来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企业确实存在困扰。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中药的创新研发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撑,要避免“中药西评”。“我们希望国家成立一个专门的团队,或者针对几个疾病、用几个药品专门来‘试点’,研究如何增加症候量表等评价指标。”秦少容说。

监管部门听到业界的呼声,在逐渐“调试”政策,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审评审批体系。

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相关人员曾介绍,近年来,药品审评中心从加强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调整审评要求、开展中药已上市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调研、构建中药技术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中药技术审评工作。药品审评中心对已颁布的指导原则进行分类,对研发急需、尚需建立的指导原则进行归类分析,并于2018年启动了12项中药药学指导原则的制修订工作。

5月29日,药审中心对《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的基本考虑》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对于中药医院制剂的临床研发,若能将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相结合,将为中药医院制剂探索出科学可行的临床研发路径和监管决策依据。

“这对中医药行业来说是个好消息。真实世界研究也是中药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浙江家和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琛称这次征求意见对于药物研发具有建设性意义,他解释,多层次获得数据对药物研发至关重要,而真实世界证据可以弥补临床试验数据获得具有局限性的不足,同时用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指导临床研究设计。

但他也认为,中医药行业要对真实世界数据的研究保持客观、理性,要利用好真实世界证据,同时基础的药理、毒理研究仍需持续进行,中药要能在“不良反应不明确”等质疑声中站住脚,还是要用药理、毒理和临床试验研究数据说话。

文 | 《中国医药报》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