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爆发式增长,我们应该远离社交媒体吗?

善用社交媒体,让自己变得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

今天看到一张截图,说的是最近的一些热点互联网新闻。

其中一些只是看标题就让人觉得不舒服,如果看了相关新闻或者截图,可能会有恶心的冲动。我想如果一个原始人穿越到现代,看到这些新闻时,也会感叹现代社会的黑暗、野蛮和原始,但显然事实不是这样,任何社会都会有阴暗的角落,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良就有邪恶,有好人就会有坏人,有爱就有狠。

问题是,为什么如今“负能量”新闻越来越集中呢?传统媒体时代,甚至十年前用电脑上网的网络媒体时代,都不像今天这样,让人每天都感觉有各种“坏事”发生。

仔细想想,不难找到答案。

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真正的社交媒体时代。智能算法成为标配,人人成为传播节点,你的一个分享,一个点赞,一个搜索,甚至一个阅读,都可能对新闻传播路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你的分享可能让更多朋友看到,平台也会根据你的行为来决定推广对应新闻的力度。

人多力量大,热点变得更易爆发,前面提到的新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甚至参与过传播,比如点赞、分享、评论等等,“我们都看一样的负面新闻”,强化了“每天都有负面”的效应。

第二个是新闻的本质没变。“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人性没变,对信息的诉求没变,新闻的本质没变,“坏消息”更容易爆发,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很多美好的事情,难成热点新闻。

第三个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从PULL变为PUSH。回想一下你在纸媒时代或者网媒时代看新闻的习惯,你会主动打开电视看新闻,你会主动买报纸看新闻,你会主动点开网站看新闻,如果你不“主动”,你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除非有人跑过来直接告诉你。

今天不一样,App总是在推送,但凡热点,争先恐后。就算你主动打开App,看到的也是被PUSH的信息流,搜索新闻的变少了。信息获取从PULL到PUSH,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被动地接受这些坏消息,谁的手机没几个新闻资讯App呢?更多人接触到坏消息,回到第一点,又会加速其传播。

第四个是个性化算法形成的“茧房效应”。“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如果你表现得对负面感兴趣(大多数人都可能会这样,这是人性),你看过负面,就会被新闻客户端推送更多负面,你陷入了自己的信息茧房,大众也被困在了一个“茧房”,于是,就有了开篇的感叹。

曾经有很多新闻不是很负能量,岁月静好,每天占据着头条,比如某知名演员一个生日微博转发过亿,数据是假的,粉丝助攻强占头条的行为最近被打击了;再比如曾经明星出轨这样的八卦很多,后来变少了。现在看来,这给真正的“新闻”腾出了空间,只是人们又发现,坏消息多起来了。

负面新闻爆发式增长,我们应该远离社交媒体吗?

这样的现象,好还是不好?要辩证地看。

好处显而易见,社会真正需要被关注的“阴暗面”被曝光出来,进而让事件朝好的方向发展,甚至推动社会进步,比如“丈夫把妻子推下悬崖”提醒人们找对象要警惕;“操场埋尸”新闻推动案件浮出水面和侦破进程,终将让坏人被绳之以法……新闻正在发挥应该发挥的价值,微博曾经的口号:“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世界”,今天看依然很有力量。

弊端同样存在,显得有些隐蔽:当人们每天都关注这些极端的个体事件,更应该被关注的事情就缺少了本应获取的注意力。每个负面新闻都是孤立的“点”,但要让世界变得更好,就需要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系统式地来解决问题,否则,新闻相关的所有人,都会疲于奔命。

而且会出现“同情疲劳”现象,下面这段文字引用自果壳“李子”的文章《为什么每天这么多负面新闻,我的同情心都快被耗尽了》: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作者、历史学家卡拉·乔伊森(Carla Joinson)正在一所医疗机构里为写作而取材,对象是护士。她发现,这些被社会描述为“白衣天使”的人们,也会陷入愤怒、无助乃至冷漠。一个护士刚刚失去了她悉心照料已久的病人,在那之后,她陷入了持续不断的愤怒和压抑。另一个护士经历了同样的失望和沮丧之后,差点抛下病人、离开岗位。护士们重复目睹着大量病人的不幸,竭尽全力却依然有无能为力的情况发生,这让她们的心理难以承受。卡拉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同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

同情疲劳,最终会消磨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兴趣,成为认知负担。于是,我们又看到了“理中客”和“局外人”群体的出现,他们对开篇提到的“坏消息”或许会置身事外,漫不经心,或者是理性地关心,不带入情绪,甚至会鄙视带着情绪围观的人,很难说,这是好,还是不好,但如果每个人都成为“理中客”或者“局外人”,这个世界同样会变得很可怕。

就个体而言,我们在经历信息大爆炸时代后,进入到“信息黑洞”时代,被“坏消息”包围和吞噬。如果每天都忙着围观各种坏消息,会充满情绪,会难以集中精力于“正事”,会难过、会焦虑、会抑郁、会灰心,会丧气,身体和心理健康甚至都会受到影响。

正是因为此,正确地应对“坏消息”成为我们“信商”的关键能力,“信商”恐怕是现代社会仅次于情商和智商的一种自适应能力,足够高的“信商”让人真正认清环境,认清环境,才能适应和改变环境。

正确应对“坏消息”,才能让人在认清社会的“黑暗”的同时,正确地应对,保持一颗积极的心,克制自己的情绪,拥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即不做冷漠的旁观者,也不被坏消息牵着鼻子走,科学地围观,合理地愤怒,适度地同情,一直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经常使用社交网络,给人们的精神健康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会带来负面影响。但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积极与人沟通、交谈,则对人起有积极作用。”

这是哥本哈根大学对社交媒体的一则研究结论。

善用社交媒体,让自己变得更好,也让世界更美好。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