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食欲的狂欢里,小龙虾是绝对的王。
路灯下,马路牙子边,桌上两个阔口不锈钢盆里,鲜红透亮的小龙虾堆成了小山,食客们纷纷放下手机,带上手套,将罪恶的小爪爪伸向盆中。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让鲜嫩多汁的虾肉瞬间迸出,留下满指膏黄扑鼻的香气与空虚的虾壳。中华宵夜美食之首就这样轻易地破除社交障碍,拉近餐桌上彼此的距离。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地球上一个个区域壁垒被打开,分离了亿万年的大陆被轮船连成一块,原本生死不相往来的物种也有了互相交流的机会。
也许是厌倦了池塘的囚禁,在美洲蛰伏多年的小龙虾终于怀揣诗与远方的理想,决定走出家乡。它们搭上世界航运的便船远航欧洲、亚洲,开始征服天下。
每到一处,小龙虾都展示出其生性凶猛的一面,全赖它们强大的生物基础,这个种群才得以实现疯狂入侵。
上世纪30年代,小龙虾进入中国沿海地区。在中国广阔的河流、湖泊、稻田迅速繁殖,侵占地盘,破坏稻田水坝,成为一时之害。估计它们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一向无往不胜的它们,竟会在中国这个以吃见长的国家,败得如此彻底。
夜宵界“一哥”的老家其实在美国
小龙虾在中国被称为宵夜界“一哥”,其实它有一个洋气的学名,叫“克氏原螯虾”,而它的老家远在相隔整个太平洋的美国。
然而,克氏原螯虾并不甘心于这种命运,凭借自身优秀的适应能力,迅速在神州各地全面开花,并成为入侵物种的“扛把子”。
作为生物入侵界的战将,小龙虾在全球“战功累累”,是很多地区淡水河道的生态丧钟。小龙虾最开始进入中国,也曾一度泛滥成灾,但中国人用“吃”巧妙化解了这种危机。
小龙虾虽于20世纪30年代就引入我国,但其食用和学科研究历史则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1983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戴爱云首次提倡将淡水小龙虾作为一种水产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发克氏原螯虾。
1993年,江苏盱眙一家调料店老板突发奇想将调料用于烹饪小龙虾。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十三香小龙虾”就在这个契机下研发出来。
这一煮可谓打开了美食新世界的大门,人们惊叹小龙虾还能这么吃。独特的风味弥补了小龙虾肉质的缺陷,成功使它登上餐桌,和牛筋牛肚凉面米粉一起,从餐桌上的配菜变成了深夜档的主食,并在全国各大夜市火爆起来,迅速制霸夜宵界成为“网红”。
为了应对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小龙虾也在适时不断进化。其口味和烹制方法被中国吃货们钻研得淋漓尽致,一条完整的小龙虾产业链逐渐成形。
爆火背后是一个被吃出来的产业
昔日的入侵物种,今日的盘中餐,小龙虾被称为“史上最失败的入侵生物”。
从农田走上餐桌,再成为夜宵场上的大明星,许多人试图分析它爆红的原因,有人说是它的“麻辣口味”,有人说是它的“社交属性”,还有人给它贴上了“互联网气质”。但不管怎样,小龙虾产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到无法忽视的产业。
在北京,2002年小龙虾卖5块钱一斤,如今已经是50块钱一斤,涨幅堪比北京房价。和价格并肩往上爬的是产量。根据2019年美团发布的《小龙虾消费大数据报告》(下称《报告》),2018年国人在美团平台吃掉了约4.5万吨小龙虾,如果将这些小龙虾首尾相连,总长度可以绕赤道将近3圈。
“小龙虾为什么会这样火?”6月20日,在2019首届中国智慧渔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自问自答称:火在吃上,小龙虾是吃出来的产业。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联合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8)》测算,2017年,全国小龙虾全社会经济总产值约2685亿元,比2016年(1466.10亿元)增长83.15%。其中,养殖业产值约485亿元,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产值约200亿元,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2000亿元。
在庞大需求面前,从乡下泥沟里捞出来的野生小龙虾,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胃,90年代“捕捞+餐饮”的小龙虾模式早已被淘汰,在小龙虾加工和餐饮业的催促下,小龙虾的养殖业逐渐形成规模。
目前,小龙虾养殖模式主要有稻虾综合种养、池塘主养、莲藕(苇)田套养、河蟹池混养、大水面人工增养殖等。其中,稻虾综合种养为各地主要养殖模式,此模式可细分为稻虾连作、稻虾连作+共作等模式。
此外,小龙虾养殖新模式也不断涌现,如浙江省“菱-虾”模式,山东省“藕-虾”模式,海南省冬季养虾模式,湖北省和上海市大棚反季节养虾模式等。
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顾泽茂一直致力推广虾稻综合种养模式,利用小龙虾与水稻共生互作的机理,开展了虾稻综合种养的多种模式,实现水稻与鱼、虾、鳖等水生动物的互利共生,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顾泽茂也因此被称为“小龙虾教授”。
在顾泽茂们的带领下,2016年,仅湖北省的虾稻综合种养面积就超过了450万亩,湖南省发展了近200万亩,农民每亩收益达到3000元-4000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返乡青年的就业。
与此同时,精明的中国人赚够了同胞的钱,开始把小龙虾的钳子伸向了大洋彼岸。
在小龙虾的老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人们把小龙虾和马铃薯、玉米一起煮,搭配上卡疆粉,风味独特。1983年,小龙虾被选为路易斯安那州的代表动物,那里每年都会举办“布洛布里奇小龙虾节”,人们跳着当地的柴迪科舞,比赛吃小龙虾。
但不管是北欧还是美国南部,他们派对上的小龙虾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中国,中国早已是全世界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出口国。
冷思考:“吃”不能完全解决外来物种入侵问题
挪威的帝王蟹成灾了,需要中国吃货;丹麦的生蚝成灾了,需要中国吃货……江湖上到处都流传着“召唤中国吃货”的消息。
丹麦驻中国大使馆曾发微,告诉大家“丹麦生蚝碧连天”,没想到无心插柳,彻底引爆了中国吃货界。使馆一看吃货们吃心一片,又迅速发布了《吃蚝指南》,提供了时间、地点、作案工具、作案流程,“生蚝签证”也在吃货们的呼声中纳入日程。
我国是一个美食大国,在中国厨师的带领之下,不管是什么食材,在他们的手中都能够做成一道道美味的食物。
但入侵物种,也不是所有都能用“吃”来解决。
近年来,亚洲鲤鱼在美国疯狂繁殖,威胁到当地的生态平衡。得知美国鲤鱼泛滥后,很多网友表示,“让国内吃货去解决”。
巧的是,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小龙虾,也是我国餐桌的一道美食。这使得很多网友认为,入侵物种会泛滥,主要是因为没有开发出“吃法”。
“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廖万金表示,如果“吃货”能解决一切问题,就不会出现物种入侵了。
小龙虾作为一种外来生物,曾给我国农业带来危害,但因为我们有特殊的防治技巧(吃),让小龙虾不再成为危害。小龙虾之外,还有很多外来物种入侵,耗费了我们大量人力物力去防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生物入侵者也搭乘着国际贸易的便车“登堂入室”,尽管检验检疫已经非常严格,但还是有很多“漏网之鱼”从其他国家地区偷渡到国内,造成生物入侵,由于缺乏天敌,很容易疯狂生长,破坏原有的生态结构,影响农业平衡。
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成为了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生物入侵形势,海关在查验时经常查获入侵物种。农业农村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推动外来物种管理立法,提出第二批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35斗记者查阅中国外来物种数据库发现,我国的入侵物种保守估计有754种。其中,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分别是入侵动物和微生物的1.4倍和4.4倍。从来源看,入侵植物主要源于北美洲和南美洲,入侵动物主要来自亚洲,入侵微生物主要来自北美洲。
防控有害生物入侵,一方面要遏制已经入境的生物继续扩张地盘,另一方面要阻止尚未入境的生物入侵。为了防止高风险的有害生物被人为引入我国,我国有关部门根据不同生物的有关信息、生物学特征、繁殖和传播方式、气候参数等情况对不同的有害生物进行了大量的风险评估。我国的检疫法规也对进入我国的各类商品、货物进行了规定。
同时我国农林部门也采取了人工防治、机械防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但归根结底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加强对入侵生物的认识,有意识地防止有害生物进入我国才能真正改善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
“吃”能够解决小龙虾危机,解决不了物种入侵难题。当然,如果真的好吃,我们可以考虑主动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