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17财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实现连续20个季度盈利。
财报显示,唯品会第三季度总净营收为153亿元人民币(约合2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6%;归属于唯品会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3.381亿元人民币(约合508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
不过从过去6个季度来看,唯品会的总净营收增速、活跃用户数量增速、运营利润及运营利润率、总运营费用、净利润等各项指标都在下滑:
总净营收的增速从2016年第二季度的49.0%,降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27.6%;
活跃用户数量增速从2016年第二季度的62.0%,降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15.0%;
运营利润同比下滑15%,至4.482亿元人民币(约合6740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5.288亿元人民币,运营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4.4%下滑至2.9%;
总运营费用为32亿元人民币(约合4.74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主要受交付费用、技术和内容费用、总务与行政支出同比增长的影响。
净利润同比下滑1%,至3.381亿元人民币(约合5080万美元),低于去年同期的3.429亿元人民币;也是唯品会净利润连续第二个季度同比出现下滑。
唯品会周一收盘价9.25美元,按此计算市值约为54.4亿美元。过去一年,唯品会最低股价为7.79美元,最高股价为15.49美元。
垂直电商盛极而衰
尽管近几年唯品会一直持续盈利,并坐到了中国第三大电商的位置,但是从2015开始日趋下降的股价却给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唯品会发布2017年Q2财报之前,德意志银行已将购买评级由“买入”下调至“持有”,同时将目标价从15.5美元下调至12.6美元。
随后唯品会的股价大跌至10.20美元,过去一个季度都没有恢复。被投资机构唱衰主要是来自阿里和京东两大综合电商的垄断以及新兴电商的挤压,对唯品会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随着综合电商抢占市场份额,垂直电商已夹缝生存的困境。聚美优品自上市以来股价就一年比一年低,市值下跌已超九成,而同为美妆电商的天天网(运营主体为天天尚美)更是身陷生死迷局。
在其它一些垂直细分品类领域,诸如红孩子、麦考林、凡客、维棉网、初刻等,要么已经阵亡,要么正在经历困难的转型。
与之相反的是,作为综合电商的阿里和京东不但股价创新高,还继续扩展女性市场,而一直以女性为目标消费人群的唯品会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被抢占。
阿里巴巴已经在服饰品类有了绝对性的优势,而京东正在突破美妆和服饰等品类,继续提升营收。唯品会主营的服饰箱包也开始被替代,随着大环境的衰落,其净营收增速、活跃用户数量增速、净利润等各项指标在过去6个季度都在下滑并不意外。
从2017年Q3财报可以看出,唯品会的营业收入增速已从几年前每个季度都超过100%,跌落到现在的不足30%,而且看起来也是很艰难地在维持,迫切需要寻找更多元、更精准的模式以靠近消费者。
品类扩充淡化定位
目前在主营的电商业务上,唯品会除了所谓的提升品质,就是扩充品类,这能否帮助其突破困局呢?
过去,唯品会通过买手团队、“品牌+折扣”精选商品,优化购物流程,赢得了一些用户的口碑和信任,也与天猫、京东等综合型电商平台海量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品牌形象形成了明显的区别。
在消费者中间建立了独特的品牌认知,这是其能够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强敌环饲下突围的关键。
但从2013年12月开始,唯品会又重点推出了美妆、亲子乐园以及居家生活等频道,切入了化妆品、母婴、家居以及3C家电等几个水很深的领域。这样不仅淡化了自己在服装闪购的品牌定位,而且在已有优势品类的深耕方面,也没有做出多少成绩。
有分析认为,专注才能做出特色,也才会形成持续的品牌认知。如果只是泛泛的提供商品,迟早会被综合型电商替代。
品类多而不精,没有特色是造成活跃用户增速放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且疯狂扩张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唯品会不断出现的售假风波等。
或许在官网开辟第三方特许经营区域,允许美妆品牌入驻开设直营线上旗舰店才是唯品会的机遇。毕竟开放特许经营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吸引更多小众特色品牌进驻,优化其品牌构成。
物流和金融持续烧钱
其实不仅是扩充品类,唯品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向物流和金融领域。唯品金融业务在第一季度宣布拆分,预计年底完成。
二季度财报显示,唯品会消费金融活跃用户数达到440万,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60万增长175%。三季度财报显示,唯品消费金融活跃用户数约380万,同比增长146%,环比下滑了13.6%。
唯品会首席财务官杨东皓透露,唯品会还获得了一块寿险牌照。官方称物流和金融战略投入增加,拉低了整体盈利。
在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BAT、今日头条等巨头已经密集涌入,包括聚美优品等互联网公司也在各个细分领域发力,换句话说唯品会的情况和在电商领域差不多。
而消费金融通常是资金方、风控方和场景方三方合作的商业模式。其中资金方不承担实质风险,只拿8-10%左右的固定利率;风控方负责风险审批,也要对不良进行兜底,拿浮动收益部分;而场景方只是提供场景和用户,也只拿固定收益提成。
唯品会即便推出类似聚美优品颜值贷的产品,扣除资金成本后分到的利息收益也很少,对公司的营收贡献影响不大。
结语
总结来看,唯品会电商业务各项指标增速持续放缓,品类扩充也没能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已进入瓶颈期,无法保证其盈利还能维持多久。
“三驾马车”的自建物流业务需要持续烧钱,会不断拉低整体利润率;消费金融只是流量变现的常规手段,受监管政策影响前景并不明朗。
预计唯品会的目标股价还将被投资机构进一步下调,沦为被做空的对象也不是没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