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X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如果要我说,一定是没有了TouchID。苹果的新产品从指纹识别跨越到人脸识别后,大量厂商也在旗舰产品中加入了人脸解锁功能,虽然它们中的大部分没有激进到直接取消指纹键,但home键和全面屏不能两全已经成了事实。大部分手机要么采用背后指纹识别,要不牺牲屏占比保留home键。
人脸识别解锁的流行,基本代表了指纹时代要告一段落。但仍然有厂商试图在指纹识别上进行创新。想要保留指纹,还能跟上全面屏的风潮,显然只有一个方法——屏下指纹。
在Face ID出现之前,屏下指纹一直是人们对未来手机幻想的重要部分。在屏显区域就能进行指纹识别,比刷脸酷炫多了。而在今年的CES上,vivo联手指纹技术厂商Synaptics推出了一款支持屏下指纹识别的新机。
不得不说,这是OV少见的创新。虽然还不确定屏下指纹一定会在量产品中出现,但我们可以提前探讨一下神奇的屏下指纹识别技术。
从考勤机到手机,看看
主流指纹识别技术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看,主流的指纹识别技术都有哪些。
反射光识别,是最原始也是最廉价的识别方式。反射光识别通常是搭建出一个折射空间,加上内置光源照射指纹,利用指纹凹凸对光线反射的不同来识别和比对指纹。
我们常常在考勤机上、指纹门锁上看到这种设备,先不说装置的体积,光是识别效率都不足以应用在手机上。
我们现在应用的,大部分是电容识别。具体原理是利用硅晶元和人类皮下电解液形成电场,凹凸的指纹形成了一副电解液和硅晶元间的压力差图像,通过这一图像的比对来识别指纹。
电容识别由苹果带入市场,有成本低、原件体积小等等多种优点,在手机市场称霸了好几年。
但电容识别基于硅晶元之上,无法集成在透光的屏幕中,所以想要实现屏下指纹识别只能另寻它法。
把手机做出科幻风,可以这么玩……
也就是说,实现屏下指纹识别的前提,是把传感器做到足够小,小到可以封装到屏幕当中。
目前厂商们给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超声波传感器。在屏幕下集成超声波传感器,向手指发射超声波,通过声波的反射形成关于指纹的3D结构图像。这么一听似乎有点像手指版的Face ID,更丧心病狂的是,这样的方式真的可以实现全屏幕的指纹识别。
高通和指纹识别大厂FPC都有研发相关的方案,但并没能推出用户心目中理想的产品。由于超声波的穿透力不够强,目前还不能真正实现集成在屏幕下。搭载了超声波指纹的两款手机,乐Max2和小米5S都保留了指纹键,而且两款产品在指纹识别效率上风评都不太好。此前vivo也展示过搭载超声波识别,可以全屏幕指纹识别的样机,不过或许和超声波识别本身的销量有关,这款产品并没有实现量产。
这次CES上vivo展出的传说中可量产的手机,选择了另一种方案——光学识别。光学识别的大致原理和反射光相似,同样是通过对光线折射的捕捉来实现对指纹图像的记录。想在屏幕上直接实现这一点,一个前提就是应用OLED屏幕。
我们知道,OLED屏幕和以往LCD屏幕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LCD是背光光源,而OLED能主动发光。这样一来,将OLED屏幕本身当做光源,查入传感器记录反射出来的图像就可以了。
目前主流的方式有几种,比如将传感器做成透明的贴在集成在OLED屏幕上层,或者把传感器做的足够小,放置在OLED屏幕的像素点之间。
其实不光是vivo和Synaptics,三星、汇顶科技等等厂商都在进行相关的尝试。传闻提到过,其实苹果也进行过屏下指纹的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就是结构光形成3D图像,后来苹果的研究人员发现,既然能实现结构光识别,不如直接集成在前置摄像头旁边用作人脸识别。
屏下指纹强过Face ID?并不一定
苹果不采用这种方法也是有道理的,因为vivo采用的这种屏下指纹识别其实有着不少隐患。
首先这种集成传感器的方式没法进行全屏幕的指纹识别,也就是说屏下指纹识别手机的确可以实现真·全面屏,但能进行指纹识别的位置是固定的。
所以……用户要怎样才知道应该在哪里按指纹呢……
可行的解决方式有几种,像是通过重力感应的方式,抬起屏幕就会显示出按压指纹的位置,或者是通过点击音量键、电源键等按键唤起指纹位置的出现。但是这样仍然不能让用户在不看到手机时就能解锁。既然一定要让用户看到屏幕才能解锁,这样的方式显然并没有比Face ID更方便啊!
还有一点最可怕的,就是OLED的烧屏问题。屏下指纹解锁不管是用何种方式唤起按压指纹提醒,或者干脆长期显示指纹位置,都会导致像素点长期运动下的像素点老化,导致屏幕显示别的画面时也会显示出这些像素点的“残影”。
苹果的通知栏、三星的虚拟键等等都会出现这种问题,而他们的解决方式竟让是让虚拟按键隔一段时间偏移几个像素,以免同一像素长期工作。看来屏下指纹识别可能也要采用这种方式了。
剩下的还有工艺成本、用户更换屏幕成本、不能贴膜等等小问题,总之vivo给出的屏下指纹解决方案其实和Face ID一样,需要用户自己去慢慢适应。
不过凭私心讲,我还是愿意对国产厂商的这一举动表示欢迎和支持。大多数时候国产厂商习惯跟着苹果联系供应链:苹果下什么订单,他们就下什么订单,风向不会错,还能赶上个团购价。
如今国产厂商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不管结果如何,“不跟随”的精神总是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