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去了一趟敦煌,对西北地区特有的大漠孤直的苍凉美学有了更深的印象。古时的河西走廊应该比现在更加繁荣。只不过随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东移,到了大航海时代,丝绸之路也就凋零了。敦煌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车轮里,成为文化的记忆符号。
一
至于敦煌石窟,说实话,可能过去的宣传片过于夸大了敦煌的宏伟,以至于当我实际探访时,竟没有一丝惊喜感。当然,这种认知上的落差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敦煌屈辱的破坏史——从俄国到英国,几乎所有列强的探险队都对敦煌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自然的,那些雕刻在洞窟里的精美壁画和佛龛里的宝器,也被掠夺一空。
这就延伸出一个问题,互联网和艺术文化之间能产生多大的联系。
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财富不等于金钱。因此,致富的最好办法是创造财富。基于这样的理论,他认为黑客不仅仅要会写代码,还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审美与艺术鉴赏能力。
如同《黑客与画家》这本黑客的自我修养这本书一样,互联网也在经历类似人格化的健全。最大的变化在于,以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将目光从商业利益,放到了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去为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
正如一个深刻的假设所阐述的那样:假如人类明天就要回到石器时代,那么互联网能保存我们多少文明火种,从而将全世界璀璨的历史和文化,毫无保留的记录并延续下来。
上帝在瞌睡时掷出一枚骰子,而我们要懂得如何醒来。
二
谷歌在2011年启动了Google Art Project——利用谷歌街景技术记录博物馆内部的实景,以70亿像素的高清晰度呈现于互联网,把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的名画都搬到线上。
谷歌据说使用了一种特制的小推车在博物馆内完成了街景的拍摄,使得参观者可以像实地浏览一样自由的在博物馆内进行走动观赏。
图来自于CSDN《谷歌艺术计划:互联网能否取代真实的博物馆?》
截止到目前为止,谷歌的艺术计划已经包括卢浮宫、台北博物馆、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等上百个博物馆和美术馆。
今天一早,腾讯推出了一则敦煌的H5,立刻在朋友圈刷了屏。这个H5讲述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壁画供养人。供养人即为出资发愿开凿洞窟的功德主、窟主、施主。事实上,敦煌石窟之所以形成,和当时大量的供养人离不开。而腾讯的敦煌“数字供养人”互联网公益活动,则是号召普通人为敦煌捐款,每人捐赠0.9元,这在朋友圈立刻引发了海啸般的效应浪潮。
而腾讯这次的合作也是计划已久,简单来说,这次活动是腾讯公益联合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研究院以及新华公益联合举办。在今天发起的“数字供养人”互联网公益活动,通过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募捐,号召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中来。
某种程度上,这和之前的拍卖自闭症儿童的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形式和传播上,又做了更多的迭代和优化。
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敦煌石窟数字化的方法。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截止到现在,敦煌石窟9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已经上线,用户可以登录数字敦煌网站浏览相应的影像资料。
但面对南区北区加起来700多个石窟,数字化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
如果说Google Art Project是基于谷歌20%自由创作的文化,那么把它独立成项目运作并且持续到现在,那么原动力就是出于企业责任感。
写过基业长青的《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里提出一个三环理论,这已经成了针对每企业管理者的标准提问:你能够在什么方面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是什么驱动你的经济引擎?你对什么充满热情?
(每个企业都会面对这样的提问)
事实上,除了经济引擎和业务实力外,一个最大的因素在于企业的责任感和驱动力。
巨头统治了整个互联网经济,而过去十年,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几乎一半都是互联网公司。那么当取得商业价值后,企业开始追求他的社会价值——也就是它能用互联网为人类,或者说的更宏大一点,人类文明做什么。
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文化,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将博物馆、文物、名画等线上化,工程量大,难度高,且没有明确的商业回报。因此,这件事除了政府机构和文化部门推动之外,互联网几乎和它是绝缘的——但互联网恰恰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因为他可以几乎无损耗的将这些内容copy下来,免费分享给所有想看的用户,足不出门,就可以领略全世界的文化瑰宝。因此,巨头成了唯一能够做这件事的人选,这也是为什么腾讯、谷歌一直坚持在做这件事的原因。
2、这件事意义重大。我举个例子,现在兵马俑只开采了3个坑洞,但其实底下埋藏了至少几十个的兵马俑墓,之所以不开采而选择永久封存的原因。是担心开采以后保护措施跟不上,文化迅速氧化,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宁可封存不开发,也不愿意破坏。
但其实如果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些文物永久,完整的记录下来,保存在互联网上。即便是以后这些产品因不可逆的原因损坏,至少我们也能保存他当初最完整的样子。
四
落实到具体的做法,巨头之间又有些许的差异。
腾讯的做法是公益导向,也就是通过号召普通用户通过捐款的方式去普及公益。最典型的比如之前腾讯做的自闭症儿童一元画作拍卖的活动,就收获了巨大的好评。其实一块钱对于现在每个人来说都不算多,但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小股溪流越聚越多,就会汇集成汪洋大海。
通过创意的形式去表达公益的含义,一直是腾讯历来的主张。在之前腾讯上线的“长城你造不造”行动,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复兴和活化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包括之前的腾讯和故宫合作的H5在朋友圈足足火了几天,也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去表现文化和文明的传承。
而谷歌则更雄心壮志一些,他想把象征人类文明的简史,浓缩到一个又一个一个硬盘和服务器里——这看起来是一个远高出他商业目标的远大理想。包括之前谷歌做的谷歌图书馆,也是遵循这样的逻辑。
腾讯在做文化与谷歌策略不一样,谷歌在专注技术,完成自己的雄心壮志。而腾讯发挥开放平台优势,让大众参与进来一起保护传承文化。
而这也是基于腾讯的先天优势。腾讯的平台链接了太多的年轻人,从QQ到王者荣耀,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年轻群体,利用这个先天优势,让传统文化深入大众及年轻人。
巨头落地的策略不同,在文明火种的传承和延续上,却又殊途同归,这不能不说一种理想主义和商业精神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