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世界杯第一轮比赛结束后,让人意外的是德国、巴西、阿根廷,这些公认的世界级强队遭遇败绩或逼平。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冷门球队在世界杯舞台上大方异彩,成为影响世界足坛格局的一股新力量。在当前的零售电商领域上演着类似的故事,成立仅三年的拼多多,依托平台网络效应的爆发,逐步改写零售电商的格局。
闪电崛起的“独角兽”
2015年4月,黄铮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进入水果生鲜电商领域,上线拼好货APP。拼好货的玩法:以拼单为切入点,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邀请好友参团,达到规定人数时拼单就会生效。黄铮吸收了拼好货的经验,同年9月,主打多品类的电商平台拼多多上线。
拼多多与拼好货两者的玩法类似:拼多多用户通过发起拼团邀请,在和朋友、家人、同事等组团成功后,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到优质商品。拼多多上线半年,日订单量达到30-40万单,月GMV 2亿左右。由于拼好货遭遇供应链和物流的困境,造成其自营模式难以为继。于是2016年9月,拼好货与拼多多合并,组成了今天的拼多多。
新组建的拼多多,走上了开挂模式。拼多多仅用两年的时间,GMV就超过1000亿。而达成同样的业绩,淘宝用了5年,京东用了10年。拼多多显然是搅了阿里巴巴、京东掌握的零售电商大局,对它们形成了不小的威胁。于是2018年一季度,阿里巴巴上线了淘宝特价版APP,京东上线了京东拼购,零售电商的战火再度燃烧。
网络效应的触发机制
《平台革命》一书指出:由于平台的价值主要来自网络效应,因此平台最终应争取衡量交互成功率及其促进要素。交互成功可以吸引活跃用户,从而促进网络效应的不断发展。拼多多主打社交+电商的模式,释放出了平台的网络效应,具体来看从三个方向发力:以微信流量打下了基础,锁定被忽视的三——六线城市,通过优化供应链赋能商家。
1.社交:绑定微信
社交天然具有制造网络效应的优势,为平台贡献巨大的用户资源。拼多多打造的社交电商,借助社交的渠道,挖掘新的电商机遇;以电商的名义,创造新的社交场景。微信作为国内最重要的社交平台,拼多多正是充分利用微信,在电商领域趟出了一条新路,打通社交与电商,做到马化腾、马云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
拼多多重在“拼”上,要将“拼”落实到位,微信提供的分享场景恰恰满足这一需求。微信是基于熟人社会建立的平台,在分享的过程中,降低了风险成本,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更易达成交易。产品的低价成为消费愿意分享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一件商品一个人买要19元,在分享过程中,找到5个人与你一起拼团买,价格就只有9.9元。
这种拼团的方式,自带传播效应,再借助微信平台,形成传播裂变,让拼多多瞬间引爆电商领域。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交,必然存在某些共同的话语、相似的需求。拼多多的逻辑,把这些需求聚集起来,以价格上的优势快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正因为如此,黄铮对外界定义拼多多为社交电商有偏差,他认为:“与其说是社交电商,倒不如说是人以群分的电商,过去搜索电商是人去找东西,现在是相似的人连接在一起,相似的需求被归集起来,销量可以迅速起来,这个在短时间之内的量聚集,也给供应链的优化带来了很大机会,使得性价比可以更高。”
社交是人们的情感需求,也是基本需求,更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需求,带来的经济效应就是需求规模经济。正是需求规模经济存在,才有可能引发网络效应。在拼多多背后,有两种力量引发需求规模,一种是情感上的社交需求,一种是价格上的物质需求。拼多多将两种力量叠加,打破了电商领域的平静,宣告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现有的竞争格局。
2.市场:找到蓝海
长期以来,天猫、京东服务的客户群主要来自于一二线城市,在三——六线城市投入的精力是有限的。三——六线城市,有着5——6亿消费者,仍存在巨大机会。生活在三——六线城市的很多消费者,近距离接触互联网是从移动互联网开始的。微信是他们了解互联网的主要窗口、最常用的工具。
微信红包的兴起,培养了他们新的支付习惯,为迎接新的消费场景创造了可能。近几年,由于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的高生活成本,让许多人回到三——六线工作生活,这也变向带动三——六线城市的消费能力。另外城镇化建设快速推动,不断拉动三——六线的消费需求,带动这些区域的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拼多多通过微信,以低成本获取三——六线消费者;通过低价、全品类吸引三——六线消费者抢购。拼多多认准了三——六线消费者对价格的高度敏感,以超出意料的低价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极低的价格甚至让一些消费者忽视了产品的质量。比如1元秒杀乐事薯片是拼多多上架的第一款产品,当消费者收到后,已经碎了一半,仍然认为值得。
从整体规模上,拼多多与淘宝、京东不在一个档次。然而拼多多通过错位竞争,已经在某些区域市场超过淘宝。据极光大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2月,拼多多在三线、四线城市的渗透率(21.38%、35.34%)超过手机淘宝 (20.31%、31.50%)。马云曾说,他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担心什么东西突然跳出来把阿里给颠覆了。当然拼多多距颠覆阿里巴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拼多多的成功至少为打破现有零售电商格局提供了可能性。
3.供应链:赋能商家
许多人认为拼多多的低价优势,主要源于产品本身低劣。事实上,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建立在搭建的供应链。早在拼好货时代,黄铮就认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拼好货主打水果电商,为了保持消费者拿到新鲜的水果。拼好货通过预测系统,得出采购数量,然后与果农达成协议。果农开始采摘水果,实现水果供应链从1个月缩短到5—7天。
许多农产品价格过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间的供应链过多,不断拉高了成本。拼多多正是不断压缩供应链,降低产品的价格。拼多多通过产地直发的方式,针对“中牟大白蒜”推出5斤9.6元大蒜拼团的活动,让消费者以超市1/4的价格购得新鲜大蒜。这项活动,最终让蒜农多获得了200万元的利润。
在拼多多上销售的家纺、生活用纸等爆款产品,已经建立较完善的生产线,产品质量获得市场的认可。它们缺的是一些配套服务或一个新的展示平台,拼多多的出现帮它们解决了这些问题。拼多多与优质商家对接,帮助商家进行产业链整合,加强在后端供应链改善。以南通家纺厂家为例,面对拼多多对发货量高需求,及48个小时必须发货的指标,迫使这些厂家升级仓储管理系统、提升包装、打单、装车等配套流程的效率。
爆款对产品质量、物流速度提出全新的要求,生产的节奏、仓储的选地要求厂家做出相应的改变。商家愿意适应拼多多的规则,源于以充足的数据支持,了解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为厂家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可心柔和植护纸巾正是听取了拼多多给出生产3公斤装纸巾的建议,这种简单的微调,让该产品上线当天卖出了300万元。
拼多多建立亲戚或朋友分享上,完成从传播到购物的整个过程。当产品出现问题,产生的恶劣影响也是极其严重,对品牌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预估的。这就要求,拼多多上商家通过优化供应链,保证产品品质,及时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借助拼多多的数据、流量支持,确定产品方向、营销策略等,这样才有可能产品推出后成为爆款。
网络效应的阴暗面:流量与质量的博弈
进入2018年,拼多多不断遭遇舆论危机,迫使在黄铮召开了创办拼多多三年来的首次媒体发布会。黄铮一方面承认拼多多现在对整个商品的管控、服务的品质都很初级,另一方面暗示背后有人在推动整个事件,放大拼多多负面消息。拼多多自成立那一刻起,就埋下了风险的隐患,平台的低门槛,造成大量低端厂家的入驻,将不合格产品卖给消费者。
拼多多面临的挑战,实际上是对两个“量”的权衡,一个是流量,以低价优势聚集流量,仍处于流量增长期的拼多多仍是中小商家的首选。这些商家很大一部分是在淘宝、天猫、京东被抛弃的群体,他们将低端产品流向了拼多多。一个是质量,流量背后牺牲的是质量,即使所谓的爆款,也存在假货、残次品。拼多多面临的困境,短期内即使认识到质量问题,也难以彻底改观,反而让其陷入更大的麻烦中。
拼多多为了解决质量问题,推出了“假一罚十”“劣一罚三”等规则。这些规则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引起一些商家不满,将拼多多告上法庭,更被认为是其“靠罚款盈利”的来源。拼多多的这些规则,更多偏向于保护消费者,而并不能真正解决商家存在的问题。商家认为质量、品牌很难获得拼多多的流量红利,而低价产品一定能享受平台分配的流量。拼多多推出的一些规则,对于商家来说是自相矛盾的。
拼多多要保持流量与质量的平衡,有两条出路,一条是战术上,拼多多凭借在数据、AI优势,不断优化供应链,削减厂家从生产到物流的成本,让物美价廉的产品走向用户。一条是战略上,打造自有品牌,专业供应商为拼多多设立生产线。货物直接通过拼多多,印有“拼多多”的品牌,直达消费者手中。流量是网络效应第一次引爆的基础,而质量将左右下一次网络效应的爆发。
拼多多将C2B模式与供应链相结合,让流量具象化更好指导中小厂家的生产,打造出一批本土品牌。拼多多以消费降级的策略,为零售电商打开了一片新的格局,消费升级仍是未来趋势,三——六线城市的消费者品牌意识觉醒,质量诉求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拼多多的网络效应会经历巨大的震荡,之后将释放出新的力量。
结语
2006年,中国人第一次赢得了“巴菲特午餐”,段永平以62万美元获得了与“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这次午餐,段永平还带上了一个在美国求学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就是黄铮。现在,黄铮回忆这次午餐带给自己收获时,提到了三个关键词:简单、常识、真诚。黄铮正是践行了这三个词,成就了拼多多的成功。为平台网络效应的爆发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