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被印度吸引,正离开中国?

本文来自连线家,7月初,韩国总统文在寅与印度总理莫迪一起,参加了三星电子在印度德里诺伊达(Noida)工厂的扩建投产仪式。

7月初,韩国总统文在寅与印度总理莫迪一起,参加了三星电子在印度德里诺伊达(Noida)工厂的扩建投产仪式。

位于诺伊达81区的这个三星工厂其实早在1995年就开始生产了,这次产能扩建成本为491.5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48.4亿元),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工厂。

三星目前在印度每年可生产6000多万部智能手机,如果新工厂完全竣工投入使用,三星在印度的手机年产能将翻番,增加到1.4亿多部。

 

三星诺伊达工厂员工7万人,原有产能为每月500万(每年6000万),扩建后产能为每月1200万(每年1.44亿)

早在今年4月份,三星就正式关闭了其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家网络设备生产企业——深圳三星电子通信公司,并遣散320人左右。纵观这几年,三星在中国的用工人数也是不断大幅跌落,工厂也渐渐由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地区。

现在,三星又在印度加大生产,这是不是意味着类似三星的大量外资企业正大量逃离中国,转移到印度?印度又能否像中国一样,把外商投资作为推动国家工业化崛起的巨大力量?

一、外资企业并非简单地转出中国

4月底,三星关闭了在深圳的工厂,约320人被遣散,而纵观这几年,三星在中国的用工人数也是不断大幅跌落,工厂也渐渐由中国转移至东南亚

比如越南,目前三星是越南最大的外来投资企业,已经在越南的8家工厂总计投资了173亿美元,在印度扩建的工厂投产前,越南已经是三星最大的手机生产企业所在地。三星电子在越南的出口额也达到了540亿美元,竟然占到越南总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左右。

除了三星,很多其他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也不断撤出,转向越南、印度等地。

那能不能说相关外资正在全面撤出中国呢?没那么简单。

就在今年3月份,三星宣布将在中国西安正式开建NAND闪存(计算机闪存设备)生产线,该笔投资额为70亿美元。要知道,印度三星工厂扩建的投资是7亿美元多,两者可是一个数量级的差距。

此外,早在2015年,为了顺应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需要,三星、LG等韩国企业也在中国大力投资建设了锂电池生产厂。

由此可见,三星并不是全面撤出中国,而是选择性地有出有进,并且在中国的投资活动从原来组装等低技术的生产,转向了材料和芯片等更高技术的生产。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的确促使很多企业低附加值的生产活动向国外转移,但同样有很多企业把一些生产活动由中国沿海不断转向中国内地,带动了中国内地生产水平的提高。

可以说,外资企业并不是简单地转出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三星电子通讯公司前身为深圳三星科健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2月26日,是一家中外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为控股股东,持股95%,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持有5%

二、印度制造业开始入门

莫迪政府近几年大力推进“印度制造”,成效显著,尤其是移动通信,成为印度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这也是三星看好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几年,印度移动用户数的增长速度并不比中国的发展过程慢。

据印度电信管理局(TRAI)数据显示,至2018年3月底,印度电信用户数量为12.0622亿,电信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92.84%。其中移动电信用户渗透率为91.09%,相当于基本上都是移动用户,固网用户极少,渗透率仅为1.76%。同期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为105.8%,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3.7%。中国虽然还是多一点,但基本上可算是相同水平了。

印度在人均GDP仅为中国五分之一的条件下,实现了与中国基本相同的电信普及率,这是很不错的成绩。后来者Reliance Jio(印地语中意为“直播生活”)凭借极其雄厚的财力,于2016年9月投入运营后采取“初期完全免费,正常运营后全球最低流量价格”的极端商务策略,快速将印度电信市场的潜力挖掘干净,该运营商从接近于零开始起步,不到短短的2年时间内就获得了1.17亿用户。

由此也带动了手机产业的发展,2017年印度智能手机年销量达到1.24亿部,同比增长14%。

事实上,在三星扩大在印度的手机产能之前,几乎所有中国手机厂商都已纷纷进入印度市场。2014年9月以来,印度已经有40座手机工厂投产。原来以中国为主要制造基地的电子代工企业也已经纷纷进入印度,比如纬创资通、伟创力、富士康集团等。

印度的手机产量急剧增长,使得印度迅速超过越南,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国,其产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014年的3%,急剧上升到2017年的11%。而由于印度本地手机产量的急剧增加,其进口手机的数量在2017年下降了一半。

手机在印度的生产成功,一方面是手机市场本身的巨大牵引力,另一方面,手机毕竟是一个高价值的小件产品,对交通运输的压力相对较小,采用空运都比较划算。笔者当年在印度时,就曾采用包机形式从中国将手机空运发货到印度,彩电、洗衣机等产品那是绝不可能这么干的。

2017年第四季度印度排名前五的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

在印度市场上,中国品牌不断崛起,小米成为印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在全部智能手机销量中,中国品牌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因此,印度手机市场和生产的发展并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中国的威胁,它也是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很大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印度的手机生产基本上全是散件组装,印度本土还没有原器件、模具等生产配套能力。印度能否学习中国,以整机组装为牵引,逐步发展到上游原器件的生产,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但是,印度政府从2017年12月开始,将智能手机的基本关税从10%上升到了15%,2018年2月又上升至20%,4月份又对包括电路板、摄像头模块在内的电子元件征收了10%的关税。这样的政策,无疑会促使手机上游电子元件和整机在本地的生产。

看来,印度政府已经学会了中国政府的产业发展经验。如果他们利用手机市场规模在本土实现上游配套的发展,未来的确有可能形成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能力。在这方面,我们不可太小看印度。中国要想长期维持相对印度的产业和技术梯度优势,需要大力加快提升自己的产业层次。印度人降成本的能力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中国制造主要以成本战略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可能在未来会逐步地被印度制造所终结。

2003年,笔者在将通信设备出口到印度时,当地伙伴仅仅为到达减少关税及国内税收的目的,就装模做样地在印度东部的小城雅兰建了一个所谓的“工厂”。这个工厂仅仅是一个用土砖修建的农家院,一条长长的土路通到这个农家院里,院外边都是水稻田。当时我把整个工厂的视频拿回公司给同事看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那时侯印度政府和社会就不断在喊要发展印度制造,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展却极为缓慢,甚至一些本来有的制造业还在破产退出。但是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修炼,印度在制造业发展上看来已经开始入门了。

 

三、外商投资能否推动印度工业化崛起?

既然三星等外资企业把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了印度,印度的制造业发展也初见成效,那么印度能否像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一样,利用外资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崛起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三星在印度的工厂其实23年前就有了,这次扩建只是提升1倍的产能,除了摘得“世界最大”这个名头外,并不能就此作太多联想。

但是,印度的确很早就认识到了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只是这个过程远不像中国过去几十年那样顺风顺水——

中国1990年到2017年的工业平均增长率为12.37%,而印度1994年到2017年的这一数据只有6.61%。

不能说印度发展工业没有成就,只是速度比他们的意愿差很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发展工业生产需要有良好的交通等基础设施。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普遍明白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至今“铁公基”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甚至多到了需要限制的程度。

但印度土地私有的问题极大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发展。

为什么印度移动通信发展极快,固定网络发展却很慢?为什么印度航空业发展极快,铁路和公路发展却很慢?因为一旦涉及到征地,在印度就很麻烦。

其次,印度过度追求最低价的商业文化,导致工业生产利润较低,只能无限压榨成本,使得其工业生产水平很难提升。

再次,与其他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不同,中国能容纳工业生产的空间太大。

当某个层次的工业生产因成本上升后,一般会向外转移。这个普遍规律在中国同样适用,但中国可以向内地转移,而不一定马上转移到国外。

因此,与印度竞争的不是整个中国,而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它们把本可能从中国沿海转到印度的生产环节截留了。这使中国可享受到的整个工业化和产业升级转移的过程远比其他国家长得多。

在中国中西部还没充分发展完之前,印度、越南等国把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吸引过去的努力都不会那么顺利。尤其中国的上游配套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替代的。

中国在刚改革开放时,大量发展的是纺织业、以彩电为核心的家用电器、玩具、日化产品、副食品、家具、建材等。

中国原本工业门类就相对较为齐全,在此过程中引进的外资又从组装不断向原器件、模具、机床等各个领域扩展,到现在甚至已经在向尖端的核心技术领域迈进。

最后,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印度很难复制。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抓住了欧美、日本、东南亚等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推出一系列沿海发展战略,包括更早的经济特区政策,都相对顺利地获得了巨大成功。

印度也想学中国搞经济特区,但因为各个邦谁也不让谁,结果一下搞出29个经济特区。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特区当中,最终主要是深圳更加突出,原因也很明显:

  • 深圳靠近香港,承接来自香港的投资比较成功;
  • 厦门和汕头经济特区本意是想承接来自台湾地区的投资,但因很多年没有直接与台湾地区通航的条件,台湾地区到大陆还要绕道香港,因此位置优势基本发挥不出来;
  • 珠海特区想承接的澳门资源太有限,因此远不如深圳发展得快。

这种发展表明,经济特区的成功与否并不完全是一个政策问题,而是深刻依赖于其想承接地区的资源状况。

印度搞的经济特区也是广泛分布在印度各地,与想承接的资源完全不搭界。因此,它们所能达到的实际功效与中国的经济特区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既然印度不断在做着努力,也不会一点成效也没有。

比如,距离孟买200多公里的城市浦那(Pune),100多个农场主把他们的土地联合起来,统一规划,成功地建设了一个很不错的经济开发区Magarpatta City,在印度国内也很有影响。笔者去过那里很多次,印象很不错。其规划和建设与中国很多省会级城市的开发区可以有一比。

 从谷歌地图上下载的Magarpatta City中心绿地的照片,其环境建设之优美完全改变人们对印度脏乱差的印象

 

四、印度能追赶上中国吗?

中印经济实力对比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客观地说,印度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发展中国家里算是相当好的,与中国相比要多方面地看待。

如果仅从过去近20年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中印之间的差距是在不断扩大,而不是缩小。

但这个状况在最近几年已经逐步趋于稳定,甚至印度相对中国的比例开始在上升。2017年印度的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2006年左右的经济总量,也就是10年多一点的差距。这个差距并不是多么遥远。如果印度经济活力更进一步释放,未来慢慢拉近与中国的差距是可以预料的。

问题只是,10年的差距并不是说10年后就可赶上,那得是中国完全停下来不动了才行。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率与印度不相上下,所以印度真要赶上中国,现在来看还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如果中印增长率一直就是这样的水平,那意味着接近但永远赶不上。而对于中国来说,需要思考的则是如何能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