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出招 要把匠人变商人

本文来自连线家,把黄玉髓雕成精巧的南瓜、和田碧玉雕成青椒、南红玛瑙雕成柿子……根据材料的天然面貌,玉雕师张禹雕刻出一个个指甲盖大小的果蔬,再做成吊坠,搭配手串或项链。“萌翻天”的果蔬吊坠既保留了玉石温润的质感,又打破了玉器以往沉闷单一的形象,在电商平台上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把黄玉髓雕成精巧的南瓜、和田碧玉雕成青椒、南红玛瑙雕成柿子……根据材料的天然面貌,玉雕师张禹雕刻出一个个指甲盖大小的果蔬,再做成吊坠,搭配手串或项链。“萌翻天”的果蔬吊坠既保留了玉石温润的质感,又打破了玉器以往沉闷单一的形象,在电商平台上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如今,在消费升级的大潮下,人们对物件儿个性化、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手工匠人重新受热捧。借助众筹、直播等互联网新玩法,越来越多手工艺人的作品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直播烧窑 老古董遇上新商业

梅妃竹、玉竹、老煤竹、越南斑竹、云南湘妃竹……竹艺匠人夏燕玲在直播中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折扇,为炎炎夏日带来丝丝古韵与清凉之气。周三晚8时,“东家”APP上一场关于折扇的直播在短短半小时内吸引了数百人观看,不少人直接在留言中下单购买。

“我以前就挺喜欢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就想创建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平台,大家可以在平台上交流、体验、买产品。”俞海华创办的电商平台“东家”试图在年轻的匠人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各式各样的玩儿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传统手工艺,单看它的制作过程就很享受。”29岁的出版社编辑娜娜是“新中式”风格爱好者,平时喜欢淘具有手工痕迹、简约古朴的茶具。“这个木叶盏就是之前在网上押窑得来的。”所谓押窑,就是在瓷器还没出炉前,就选定预售作品,对开窑后作品的成色进行押宝,一定概率得到精品和普品。这本是线下常见的玩儿法,不过在电商平台的介入下,若消费者运气不好得到次品,也可以免费更换为普品,门槛更低。

通过押窑、众筹、拍卖、直播等新玩儿法,匠人作品销量直线上升。据“东家”APP统计,沉香师历国栋入驻4个月累积交易金额超过200万元,其中100万元通过直播拍卖成交。景德镇现代柴烧匠人“九烧”则通过押窑的形式,在网易同步直播八天八夜烧窑全程,累计观看人数超过300万,600件柴窑作品全部售罄。

放低身段 亲近市场谋创新

“中国手工艺是一个尚待挖掘的文化产业富矿,互联网的加入让传统文化传承如虎添翼。”在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普看来,手工艺人和市场亲密接触才能了解需求,不断创新,交易可以让匠人有尊严地生活下去。

如今,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东家”“有匠”“竹兰里”“一定”等匠人手作电商平台不断涌现。首饰、瓷器、玉器、茶具、笔墨纸砚等各类精美物件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示传统工艺之美。仅以“东家”为例,目前已接触匠人3万余名,其中6100多人正式入驻,卖出100万件手工作品,这是传统渠道很难实现的量级。此外,每天还有200万用户通过“东家”平台,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

“每次做了新品我都会第一时间上电商平台拍卖试水,想在最短时间看看市场的接受程度,以便后期改进工艺和确定价格。”一位广东的锡器手工艺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触网”经历。他在电商平台对新工艺的创意来源和制作流程进行了图文分享,让更多爱好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不仅是小而美的垂直电商,以天猫、京东等为代表的综合电商平台和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也陆续推出了助力匠人的计划。

模式存疑 价格虚高品质难保

虽然电商给不少匠人提供了展示交易的平台,但也有部分商家鱼目混珠。“这些平台怎么认证匠人的身份,又如何保证是手工制作的呢?”消费者李女士的疑问说出不少人的心声。

记者在“东家”网站上看到,其招募的“匠人”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既有手工艺匠人、非遗传承人、老字号,还有独立设计师、自主品牌等,但对于具体的入选标准并未明示。在业内看来,大量手工艺人难以提供权威的资质认证,即使认证通过,平台也难以保证其日后出售的作品均出自本人之手。

“昨天朋友向我诉苦,说花了真东西的钱买到假货,投诉无门,算是买一次教训。”一位杭州网友在“19楼”论坛发帖,认为某平台匠人缺乏资质,信息造假,所谓“匠人”只是披着情怀外衣的工艺品代理商。

一方面是品质难以保障,一方面是价格虚高引来不少吐槽。记者搜索看到,在“东家”APP上,一款黄玉髓的南瓜吊坠大小约为10毫米见方,单个价格近600元;而在淘宝网上以“黄玉髓吊坠”为关键词搜索,类似款式的吊坠价格多数不超百元。即使品质存在差异,其中的价差也让很多消费者心生疑虑。“很多人都是以设计为噱头,把普通工艺品卖出奢侈品的价格,其实并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一位传统工美设计师说。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