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时代芳华已逝,只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道别

本文来自连线家,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我们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当下一波大潮到来的时候,我们能顺应潮流的方向确保自身站在那里就好。

8月20日,网易博客首页发布了《网易博客网站关停、迁移的公告》,宣布将从2018年11月30日00:00起正式停止网易博客(blog.163.com)运营,关闭服务器,用户将无法登录网站。网易表示用户可以将网易博客上发布的內容,“一键搬运到网易LOFTER”。用戶也可以在LOFTER继续记录和分享日常。

这意味着运营了12年的网易博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搜狐博客、网易博客、博客网的首页头条文章更新时间也都停留在2017年中旬,只有新浪博客、和讯博客等还在支撑着并维持着每天更新。

这让那些对博客依然怀抱感情的人唏嘘不已。有微博用户说,现在很多人还在写博客,关了博客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微博与朋友圈已经把内容变的支离破碎,很多人已经写不出完整的好东西了。

从趋势来看,网易博客的关停或许只是开始,博客时代的落幕与衰落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发生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后一次对博客统计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我国博客的使用率只有19.3%,用户规模为1.22亿,基本跌出主流应用范畴。

而到了今天,博客的使用率或许已经远低于2014年的这个数据。

博客也曾有黄金时代

博客最辉煌的时期是在2010年之前。最初是方兴东博士的博客网、以及横戈的博客大巴及博客中国等一批创业公司崛起,后来到了2005年,新浪博客诞生了,博客网的用户大规模地迁移到了新浪博客,新浪由于其门户品牌声望日隆,并且搞了「明星策略」邀请了一大堆的名人开博,加之在产品体验上博客网都不如新浪博客,博客网因此而衰落,新浪博客崛起。

自新浪博客之后,腾讯、搜狐均都推出了博客产品,百度空间、QQ空间、51博客等均纷纷上线。而2006年9月1日,网易正式推出自主研发产品网易博客,网易也是四大门户中最晚推出博客产品的厂商,但却成为了四大门户中第一家退出的厂商。

虽然是最晚推出博客产品的门户厂商,但网易将它从2003年开始研发的国内最大的相册用户群全部导入博客,博客首页可以展示好友、相片、自定义html 、音乐播放器等多种模块,模块可随意拖放,相片可以在线编辑,功能相对友好,推动了用户迅速增长,半年时间用户量就突破了1800万。不过如今网易博客的关闭,也在于时代大势已变。网易财报披露从去年底开始将电商数据从邮箱业绩中独立出来,按照游戏、电商、广告、邮箱及其他业务4个分部公布数据。产品不盈利、影响力边缘化、用户凋零的博客已经被边缘化,对于以游戏与电商赚钱的网易来说,战略意义已经不大,放弃也是合理且理性的商业选择。

回顾那个时代的博客,主流创作类型大致是文化,财经,杂谈,时评等内容品类,颇受学术界、思想界和媒体界的氛围影响,没有预设的立场与套路,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创作者更多是出于自由和兴趣激发出来的内容创作欲望,或直抒胸臆,或针砭时弊,这个时代的内容,不掺杂过多功利,沉淀了一定的思想价值,也是曾经的文青聚集地。

正如有人说到,在那个时代,人们真正是在写文章,而不是内容创作。在博客上,你有机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人是如何总结和思考的。

传媒老王在微博说,在微博式“围观”走红之前,博客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影响社会,因为博客所带来新的传播与交流方式,让网友真正意识到了信息透明与公共表达的好处。

博客时代不得不提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韩寒与徐静蕾了。在2005年10月28日,韩寒新浪博客正式开通。作为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韩寒以其犀利的文风、独特的视角在博客上又快速声名鹊起。2006年3月的“韩寒白烨之争”曾经引发中国文坛两代人关于文学定位的大讨论,而《明朝那些事》和《把时间当作朋友》等当年爆红的作品都是作者在博客上的文章合集。

2007年3月12日,新浪网的统计数据表明,博客频道的流量超过新闻频道跃居各频道的第一位。2007年9月,韩寒博客的点击量超过1亿。成为继徐静蕾(blog)之后第二位过亿的新浪博客。正如之前有业内人士说,韩寒在博客时代对各种敏感话题拿捏非常之准,从不趟雷,懂得进退。而在那一年,新浪博客点击量超过1亿的已有两位,超过5000万的有5位,超过100万的博客高达908位。

木子美、芙蓉姐姐等网络红人借助博客平台名声大噪,“雷人、山寨、打酱油、躲猫猫、压力山大”等流行语,都有博客的流传之功。彼时,新浪、搜狐为了抢博客纷纷推出搬家工具、互相挖角的事件今天或许已经少有人记得。这是博客的黄金时代。

打败博客的,不是另一个博客

当微博诞生之后,一直坚守坐镇博客的韩寒在2010年2月6日也不能免俗的将阵地转移到了微博上,当他在微博上发出一个“喂”字引来5500次转发和11000次评论后,人们知道,博客时代将要过去了。

打败博客的,不是另一个博客——微博140字的限制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庞大的用户数量和社交裂变的转发机制快速吸引用户转移,使得博客快速被边缘化。这种短平快的内容发布契合了人们碎片化时间娱乐八卦、社交互动与接收新闻信息的需求,也让许多博客大V逐步转移到微博,博客上的博主开始慢慢流失,内容荒芜,草木稀疏。

而在2016年,微博又放开了140字的限制,它可以发布2000字的长微博,虽然不少人直指这样改动的弊端,认为这是微博重返博客时代,但微博的这次变动也是对博客的再次重击,这使得博客存在的意义再一次被淡化。

CNNIC报告说出了博客衰落的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内容发布平台,博客的内容相对较长且缺乏与用户的互动,不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关注、发布信息的需求,逐渐被其他社交应用的功能所替代,在竞争中逐渐转变为小众化应用。

博客的发展一直呈精英化、专业化的特点,相对于微博的社交互动,博客更注重自身表达,但由于博客缺失SNS属性,用户也在转移阵地。因为,博客写作虽然自由不羁,但写作本身是一项精英活动,也需要持续获得满足感才能支撑下去的活动,换言之,写作并不是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事儿。只有社交、商业和欲望是全球化的,而写字不是。

在国外,博客的衰落的时间节点也几乎与与Facebook和Twitter的流行发生在同一时间节点。美国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也算审时度势,在博客衰落的时间节点及时出手,当时卖出了3.15亿美元的高价。微软也于2011年宣布停止其博客Windows Live Space的运营。而后来,百度空间、MSN空间、51博客等都已停止运营,这意味着人们不仅仅只是转向了更为易用的服务,而是更多转向了更具备社交性的观点探讨、娱乐互动的平台。

社交性新媒体平台对于大V来说,意味着粉丝集聚与商业变现的能力要更强。在过去,博客一定程度上能取代企业新闻稿等公关策略,但是社交性的缺失是企业放弃博客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之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企业可以通过公众号订阅号直接为用户提供信息来源,而无需经过新闻机构的过滤,而社交转发机制比带来的眼球效应比公关新闻稿更强。在国外,企业可以借助Facebook了解有多少人喜欢他们的产品,可以获得每周的访问量变化数据,可以以及与用户反馈与互动,其中的商业价值也因此被释放了出来。

博客始终没有为内容生产者开辟出良性的盈利模式

博客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中,它一直都没有为内容生产者开辟出良性的盈利模式。也就是说,博客始终没有发掘出内容生产经济价值与商业价值,而且长期以来,对内容版权的问题也不够重视。

在2006年至2009年,博客一直是门户的标配,为门户网站输送内容,更重要的是,博客成为了用户声音表达的渠道,但是在博客上发布内容能够赚到钱的少之又少,过去许多人也建立了独立博客,依靠广告点击来获取收入,但多属于杯水车薪,因为个人博客就流量来说和大型网站相比差之甚远。

有博主坦言:无论你的优化做的有多么好,你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而资讯类网站,由于配有众多专业编辑,一天发布的文章数量是个人博客难以企及的。

而博客发展到今天,博客平台依然没有为内容生产者引入任何流量变现的模式或者为内容生产者的品牌打造、沉淀粉丝、引流等做相关的产品推动与运营。有博主说,我当时写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博客,每天花十几个小时,一年多几乎没赚到钱。我们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回报,请问,谁还愿意坚持呢?

微信公众号的兴起之后,博客的那些有影响力的博主更是进一步转移到微信公众号与各种自媒体平台,因为在这些新平台,它们更容易发光,也更容易依靠内容吸引关注,并摸索出一些盈利模式并吸引广告主的关注。而那些博客风云人物基本也都不再更新博客,像韩寒、老徐、李承鹏等名博基本上已经消失与停更了。

有人说,博客太重又太深,与这个信息过剩、人心浮躁、功利当头、娱乐至死时代的主流风格不符,但是这更多是一种掺杂对过往年代的一种怀旧情感的论调。比如一位伊朗的博客作者Hossein Derakhshan早年在Medium上写了一篇长文来悼念博客时代的逝去:The Web We Have to Save,开放的互联网正在被简单的读图网络和社交网络上的“好”、“顶”和“赞”取代。

整整10年,博客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与微博相比,微信公众号也很重,公众号更多偏向于深度内容与长内容的生产,但不妨碍它成为如今内容创作者的自留地与后花园。微信公众号发展到今天,它一直在变化,无论是原创保护、流量广告、打赏机制、热点话题、订阅号助手、信息流改版等,不断从产品端去彰显作者内容价值并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但博客从2007年的辉煌时代到2018年的没落,整整10年,这场巨变之中,它几乎什么都没有做,博客产品本身的局限性和运营过程中的乏力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博客平台在新兴平台面前,已经没有竞争力。

今天的互联网的变化迭代速度要远超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博客成了中国互联网公司与内容平台在移动浪潮进化过程之下的牺牲品。

过去点点网CEO许朝军一针见血的指出:在过去八九年的时间里,博客产品没有任何变化,而用户行为的习惯却有很大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交互性,而博客依然是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

显然,我们自然没有办法想象如果微信、微博这些产品10年不做任何改变会是什么样子。任何一款产品,如果没有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向前迭代,没有不断提供新鲜元素,它的衰落只是时间上的早晚而已。

博客记录了年少情怀,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回忆与记录时代的方式。在今天,在整个内容战场上,信息流资讯产品、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平台级产品在不断蚕食用户碎片化时间,这个世界变了,博客还停留在原地。

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关掉博客就像当年许多BBS恰逢其时的被关闭一样,这是时移世易的变局下,商业公司对投入产出衡量后的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商业抉择。

博客已经走出了舞台中心,但内容创作新的时代大幕才刚刚开启,显而易见的是,内容创作者在今天这个时代过的比博客时代要好的多。

博客时代的落幕我们伤怀与伤感,因为我们也依稀记得多年前博客和论坛上的唇枪舌剑。而许多普通用户的伤感也在于,在青春年少时,他们许多人把博客当成日记本与相册,那里有着他们少年情怀的青涩痕迹——博客记录了我们的成长,那是我们逝去的青春。这些情绪正如在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的: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令人痛心的是,我们还没有好好告别。

博客落幕,值得一提的是依旧活跃在博客里的名人——古天乐。古天乐从2008年3月11日在新浪博客开博至今,十年如一日不停更,写了3755篇博客,可是阅读量也已经在不断下滑。

在今天,网易博客的关闭或许是开启了博客关闭大潮的序幕,社交网络的演变还在进行,内容创作的平台演化也在持续。但人总得向前看,正如在豆瓣上有位博主说:“我觉得一个真正想要去写博客的人根本不会在乎博客是不是死了,他们只会关心自己是不是还在继续写,博客只是一个平台,写才是目的,才是对自己的意义。”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我们不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当下一波大潮到来的时候,我们能顺应潮流的方向确保自身站在那里就好。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