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人民日报社论总是扮演舆论风向标的角色,最近关注与老百姓“头脑”息息相关的新闻分发,对其搭上算法“便车”带来的弊端感到忧心,“一些原本信息量丰富的新闻客户端推荐的内容越来越单一,一些原本客观公正的内容生产者变得越来越偏激,一些新闻媒体原本宏大的格局变得越来越狭小。”
与之前引发热议的《信息时代算法盛行下更需要“总编辑”》类似,人民日报最新社论《新闻莫被算法“绑架”》摆事实、讲道理,并未公开点名某家企业,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批评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唯算法论”个性化推荐平台。
官媒两度发声,足以体现其对被滥用的算法分发使用户视野狭隘深感忧虑,时刻被竞争对手紧盯和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今日头条,到底该何去何从?
算法至上是今日头条低俗化的根源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内容分发战局持续升温,绯闻、调整齐飞,前者代表是腾讯有意入股今日头条、网传百度收购一点资讯;后者代表是百度将内容分发摆在战略第一位置、腾讯OMG换帅并取消频道制。绯闻也好,调整也罢,均指向同一个目的——要么将今日头条揽入自家阵营,要么将今日头条击垮。在我看来,相比虎视眈眈的BAT,内部矛盾更有可能危及今日头条的领先地位,即过于依赖算法分发甚至算法决定一切。
有人认为,今日头条出现媒体劣币驱逐良币、用户被低俗内容吞噬等弊端,根源不在算法,而是人性,我并不认同。首先纠正一个概念,反复被吊打的内容低俗化,用“伪个性化”来形容更准确。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天然劣根性,但好与坏皆无关对错,伪个性化横行的原因在于算法与人性的“相爱相杀”。
人性中天然存在猎奇、惰性等特点,给算法提供了可乘之机,完全基于用户点击行为的算法推荐,只根据数据勘测某条资讯阅读量、转发量高,就粗暴地推荐给用户,或根据用户过往点击行为,猜测喜欢看因一时好奇而点击的低俗内容。与其说算法跌入人性陷阱,不如说算法利用人性弱点将用户局限在信息的茧房里。
以饱受诟病的基于用户历史浏览行为的“猜你喜欢”为例,一个新用户使用今日头条们,机器并不了解用户兴趣,通常推荐大多数人喜欢的娱乐八卦、当前热点等内容,再根据用户点击行为判断兴趣,这一机制非常片面,使伪个性化不受约束一路狂奔。
不得不说,这种只认数据的机器算法推荐机制,决定了今日头条永远是适合低门槛内容生存的“天堂”,反观那些需要用户付出学习成本或具备一定层次的高质量内容,则往往不受待见,逐渐被边缘化。久而久之,追求价值阅读的用户对今日头条敬而远之,只剩下偏好低门槛内容的用户,算法分发强化其固有内容取向,只看自己想看的世界,形成恶性循环。
今日头条掌门人张一鸣深知,如果再继续押宝立下汗马功劳的算法分发机制,未来今日头条将注定无法走出伪个性化的死胡同,封杀低俗账号治标不治本,而且考虑到目前算法无法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价值导向判断,其可能还会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变革刻不容缓,于是他将门户擅长的人工干预引入今日头条日常运营中。
算法推荐+人工干预机制大势所趋
信息爆炸时代,如果沿用过去编辑选用发布的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受众需求,算法分发是个法宝,可以大幅提升内容分发效率,使用户从海量信息中解放出来。不过,单纯依赖算法进行个性化推荐,容易带来内容品质的下降,因为机器只能识别关键字和进行简单的语义分析,无法准确判断新闻的价值。
因此,内容分发行业算法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大势所趋,最重要的新闻不一定是点击率最高的新闻,时政、财经等严肃新闻需要人工进行强干预,以修正机器的错觉。尽管张一鸣嘴上不同意,但我猜他内心无比认同,既然今日头条对造谣、诽谤等信息零容忍,那也有必要对低俗内容的算法分发进行数量限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重视人工干预,算法推荐+人工干预成为内容分发行业标配指日可待,今日头条能否摘掉低俗化的帽子尚有待观察,但至少迈出去低俗化的重要一步。相比之下,以一点资讯、天天快报为代表的技术功底、门户经验兼备的玩家,更有把握打赢去低俗化这场攻坚战。
事实上,机器与人性的平衡并非不可求,实现阅读价值最大化的钥匙始终掌握在张一鸣们手中,想要摆脱伪个性化桎梏,重视用户主动表达是可行方向。在主动推送之外,平台应不断鼓励用户去表达、发现,培养自身兴趣,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个性化才能真实反映个人喜好,使用户从中获取更多阅读价值。
一点资讯从产品推出之初就在在底层技术架构上打通搜索引擎和推荐引擎,算是“业内唯一为用户提供主动兴趣表达入口的资讯平台”,根据个体和群体用户的订阅、搜索、收藏、分享、点赞、评论等主动和被动行为打造产品,其中重点关注用户的主动兴趣表达,通过技术手段激发用户长尾阅读需求,已生成360多万个订阅频道。
再加上去年底陈彤的加盟,使人机优势充分结合形成人机智能,将一点资讯打造成算法推荐+人工干预的行业典范,成功走出差异化的价值阅读之路。可以预见的是,一点资讯有望率先跳出千篇一律的伪个性化怪圈,享受人工干预带来的红利。
应付舆论压力还是难舍流量诱惑
半年前,张一鸣接受《财经》专访时回应了企业定位、内容低俗、行业竞争等热点话题。其中,“技术中立原则”“不认为低俗有问题”“今日头条不需要总编辑”等言论引起巨大争议。尽管他在回应今日头条滋生大量标题党和做号党、内容低俗化等质疑时滴水不漏,但始终没有打消用户疑虑,更看不到有所改观的希望。
次日,人民日报《信息时代算法盛行下更需要“总编辑”》一文公开驳斥张一鸣,称算法主导的时代,更需要把关、主导、引领的“总编辑”,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看门人”。用户纷纷为官媒的仗义执言点赞,主流观点是:算法始终没有突破非线性思维这一人类独有的模式,内容分发远未达到理想的智能效果,人工干预必不可少。
比较讽刺的是,张一鸣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老实。今日头条并非他口中的“不需要总编辑”,而是早就设立了总编辑岗位,并组建数量可观的内容审核团队。种种迹象表明,今日头条在逐渐偏离“算法至上”理念,往算法推荐+人工干预方向靠拢。
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今日头条不断强化人工干预权重,但实际内容分发效果并未得到明显改善,用户抱怨低俗化的声音仍不绝于耳,甚至怀疑是张一鸣应付舆论压力的权宜之计。不可否认,今日头条去低俗化是场硬仗,短期内难见成效,但这不是其限制低俗内容不力的借口,我认为原因在于加强人工运营涉及技术、内容两大团队的深度融合,崇尚技术的张一鸣不能在内部管理上一碗水端平,具体体现为难舍流量诱惑。
事实上,张一鸣出现言行不一的怪象,根源在于今日头条自我矛盾的定位。既想要足够大的流量和足够多的信息种类,给海量用户推荐足够细分的内容,又不想对信息质量和价值取向进行判断,更不想对分发内容承担相应的责任。换言之,张一鸣的如意算盘是既想要流量,又不想要承担责任和接受监管,这显然行不通。
某种程度来看,今日头条反低俗化就是在反自己,未来其能否刮骨疗毒、将反低俗化进行到底,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