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7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召开,公布新的办展理念便是“共享”。如今,共享经济的快速崛起,已成为行业的聚焦点。
其中,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这两个新模式的崛起,向行业中传递出一个新的共享思路。一时间,共享雨伞、共享健身房、共享太空舱、共享汽车等等各种共享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表面上看,似乎有套路可寻,但“前途”却可能相差万里。
共享单车:解决痛点 把脉城市病
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是创业者的突发奇想,经济的高速发展、气候的污染恶化正是其出现的社会背景。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逐渐成为一个个人口巨镇,城市交通的弊病也日趋凸显。时至今日,仍记得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那句名言:失败了就当做公益。
然而摩拜单车的成功,并非是因为辅助解决了社会问题,更多的,是关注到白领阶级的核心痛点。
在城市规划中,大量工作在商业区白领住在较为偏远的住宅区,越发地依赖公共交通,然而站点到住宅的距离却是公共交通无法覆盖到的空间。
随着摩拜、ofo们杀入市场,城市用户“最后一公里”的交通痛点得以解决。互联网新的独角兽,也应运而生。
高频刚需的街电:布局消费场景,打造国民解决方案
另一个共享经济的代表共享充电宝,同样是瞄准痛点,解决现代生活中的智能手机“缺电”的问题。如今,虽然智能手机的性能一再提升、功能更加繁多,但电池技术却是难以攻克的难题。
以街电为例,他们以高密度铺设的点位和技术优势,解决了手机无法随时随地充电的瓶颈。
在共享充电宝出现之前,手机没电几乎就意味着“与世界失联”。哪怕向商铺借到充电线,也几乎无法移动,只能在原地等待。
而街电出现,彻底解决这一痛点。一个可单手持用的充电宝、一根支持180度弯折的充电线、到处可见的机柜,让“随借随充”、“随充随还”成为可能。
同时,街电打通了几乎所有线下消费场景,借助线下场景的流量提高充电宝利用效率,提高使用频率。
在街电客户端中,用户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周边已投放街电机柜的商家。这些商家时不仅仅是饭馆、咖啡厅,同事还有美发、健身、医院,甚至儿童英语教育等商家。据报道,今年8月,街电完成35万台机柜的铺设,充电宝数量达344万,较7月增长了76%。
警惕赛道陷阱:低频低需难言“共享”
而引发热议的共享雨伞项目,则遭遇不同境遇。今年6月22日,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同样采取押金、按时间收费的模式。不过,隔天就被城管执法人员因违反相关条例而没收。
除去政策因素,共享雨伞生存的场景同样被牢牢限定在小范围内。下雨天的“场景”过于依赖天气因素,频次相对较低,且不好预测。有创业团队也考虑到了这点,投放城市选择了梅雨气候严重的南方城市。而这样的选择,依然难以顾及南方城市非阴雨天气的使用率,降低了共享雨伞项目的“天花板”高度。
曾有共享雨伞市场负责人坦言,有桩共享雨伞目前的盈利模式不明确,要靠收取用伞租金来实现盈利是不现实的。
这样看来,满足高频刚需、解决真实痛点的共享项目,才能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市场口碑,在共享经济的下半场,走得更为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