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首日破发,股价低迷将会成为常态吗?

本文来自连线家,小米真的有驱动股价攀升的机会吗?

7月9日,热闹了近半年的小米上市规划终于尘埃落地,只是首日表现没了当初高喊千亿美元市值的意气风发。

上午小米港交所上市,开盘价17港币,盘前竞价即跌破发行价,开盘后一路走低,最低跌至16港币每股,跌幅5.76%。对此,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大市不好,短期股价不是最重要的,长期的表现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首日破发在互联网上市公司中并不罕见。2012年Facebook上市第一天微涨了0.6%,次日即大跌11%,跌破发行价,而亚马逊上市后的13个交易日里,有5天都在发行价以下,更何况7月10日小米股价开始高开高走。

长期表现是上市转折点出现后最能呈现公司价值的标尺,只不过就目前来看,小米真的有驱动股价攀升的机会吗?

前景不容乐观。

港股还是小米的“蜜糖”吗?

尽管一级市场的寒冬警报让小米选择提前赴港上市,但低迷的港股却未必能成为小米的救星,概括地讲,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小米短时间内股价也许很难有巨大增长的机会。

进入2018年后,港股迎来冰火两重天的焦虑时期。一方面,受内地独角兽集体上市的影响,港股上半年成为全球最热的IPO市场。据Wind显示,截至2018年7月4日,港股共新增103家上市公司,其中包含3家通过介绍方式上市的公司,相比2017年同期港股共新增69家上市公司,同比增长49.28%。

但另一方面,港股发行的新股破发率惨不忍睹。Wind数据所知,截至7月4日,在港股新增上市的100家(剔除3家通过介绍方式上市的企业)企业中,破发率高达75%。曾被市场称为“新经济五剑客”的众安、阅文、易鑫、雷蛇与平安好医生,股价均呈现较大跌幅,其中易鑫和雷蛇的股价已较历史高位下跌超过50%。

而且今年港股市场对新经济公司IPO的反应可谓是冷淡许多,虽然上市公司数量创新高,可总融资额为503亿,却较去年同期反而下降了8%,也是自2016年以来的低位。

联合一级市场更为惨烈的现状,可以发现,整个市场实打实的迎来了一阵“钱荒”。追根溯源,银行体系是一、二市场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渠道,一关闸限水,自然资源紧缺,“有钱人”都缺钱了,谁还大规模地再往亏损的新经济公司砸钱?

而具体反映到独角兽们上市,原本关于中国一级市场估值过高的质疑便不绝于耳,现在通过上市逐步拉低价格,私募市场与公开市场的估值差异最终总会消失。这可能是一个重新估量公司商业价值的过程,小米就是典型例子,从IPO刚开始宣传的千亿美元市值,到雷军7月8日披露的543亿美元估值,中间已经腰斩近一半。

令人担忧的是,接下来港股上市的公司,也是经过国内投资追捧提升估值的代表,他们同样可能重蹈小米的覆辙。

更何况,利率上升、人民币走弱以及大国贸易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到亚洲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这也是外界质疑小米支撑不起高估值的原因之一,关键是也给未来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小米正在触及天花板,利润增长难以打动股市?

2012年Facebook上市当日的技术故障,以及外界对其移动化道路的争议,使得Facebook遭遇了纳斯达克史上一次罕见的IPO灾难。接下来的整整一年中,Facebook都没能走出这场股灾的阴影。然而仅仅三年过后,它的市值达到了2260亿美元,市盈率高达81倍。

让华尔街闭嘴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利润,尤其是移动端广告到2013年末占据了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Facebook一波三折的IPO终于被市场抛到了脑后。

对小米来讲,如何像Facebook一样逆势反弹的关键也是利润,但手机业务将达天花板、IoT板块未见爆发,这种情况下,小米未来财报利好的机会到底有多大呢?

针对占据主要营收的智能手机业务,小米目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恰逢整个智能手机市场销量下滑的环境背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6月及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数据显示,6月份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661万台,同比下滑12.4%,2018年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同比下滑了整整18.7%,累积出货量为1.96亿台。

二是,小米手机在国内的增长已经基本停滞。据IDC数据显示,小米虽全球销量耀眼,但国内销量仅5510万部,此前2014年-2016年,小米国内销量依次是5270万部、6490万部、4150万部。也就是说,雷军看似大刀阔斧的重组和变革,只是让小米在国内回到了下跌前的状态,离2015年的高峰相差近1000万。

在如此明显的发展局限下,小米只能寄希望于中高端旗舰机,但实际上这部分手机销量一言难尽。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定位于旗舰+高端旗舰的手机产品(2000元以上)占比在进一步缩小,从2015年的18.8%缩减至2018年Q1的6.2%。一般来讲,品牌形象固化,从低到高的转型尤为困难。

至于被雷军寄予厚望的IoT板块,不仅仅是受产品智能化功能的限制,实际上市场对智能家居、万物互联等一系列概念的追捧,已经消退。而消费者在对智能家电产品尝鲜过后,很少人将其作为可联网化的智能设备,只是把它们当做普通的电器使用,反映到米家对应的各类产品上,其MAU从2015年10月的高点至今下跌超过80%,市场情况可见一斑。

从长远眼光来看,小米生态链也很难达到颠覆现有消费品结构和市场格局的程度,毕竟现有厂商已经垄断了多数家电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和供应链,无论是产能还是专利积累,小米还将受制于人。也就是说,小米手机难逃“组装”和产业链的桎梏,有可能很大程度上也将延续到未来的生态链中。

如果说Facebook股价的回升来自于其用户量及业绩的增长,那小米在这点上能达到的高度或许已经能够预见。

营销、互联网、创新,这三个故事正面临挑战

港股低迷、贸易战摩擦的环境,令小米股价深受影响,而其自身若是不能用利润证明,最后剩下的可行之道,估计还是讲故事。上市之前,小米的故事是营销,奔赴上市,小米的故事是互联网,而上市之后或许是创新,当然这三个故事还能不能在小米上市后起到效果,是个未知数。

首先来看营销。在招股书中有一组数据比较有意思,2017年,小米营销费用高达52.3亿,占整体开支的4.6%,而产品研发费用仅为31.5亿,占整体开支的2.7%。自2015年起,小米每年在营销方面的开支皆高于产品研发,两份开支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重营销而轻研发,这是小米面对持续性亏损的选择,短期来看,其实这种选择无可厚非。为了减少亏损,在利润上升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只能减少开支,而削减研发还是营销,技术实力薄弱的小米自然不会寄希望于投入大而见效慢的研发。

只不过,这种倾向可能带来两种风险:营销不买账,创新继续乏力。

在众多手机厂商中,小米的互联网营销可谓是首屈一指,可难免有些过犹不及,其手机一直抢购、缺货,被质疑虚假公布销量、广告违规等等,这些“耍猴”的套路是否在上市后归为不规范经营,又或者受到监管,皆有可能。更何况作为一个上市的商业巨头,如此营销手段也将影响企业形象。

至于另一重风险则有关上市后小米所讲的创新故事,公司为了减少亏损而收紧研发,对本来就缺乏技术基因的小米来讲,可能意味着产品升级更加困难。如今华为技术优势尽显,蓝绿厂凭借两款旗舰机打破一直以来创意乏乏的品牌形象,小米的处境更为艰难。

而技术的短板也决定了小米在IoT、互联网服务、手机三条赛道上,都很难引领行业变革,就像当初首次提出全面屏,到头来还是苹果将其推向潮流,这不仅是影响力的差别,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技术上的差距。

总体来看,小米所讲的三个故事其实都是相互牵连,研发实力跟不上,中高端机品牌转型很大程度上成了一句空话,而这也将影响到小米互联网服务的业绩增长,如此一来,互联网公司的上市名义估计也就兜不住了。因此,相比上市之前资本故事还能助推估值,上市后小米处境实则更为艰难。

从0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飞跃,雷军用7年时间做到了,但对一个公司来讲,7年或许还过于短暂,未来小米从上市这个转折点走向何方,还需更多时间验证。

歪道道,独立撰稿人,互联网与科技圈深度观察者。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wddtalk)。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