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报告系列:Ipsos中国一二线城市女性美妆护肤消费特征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降低购物风险是用户消费的潜意识选择,选择品牌消费就是其中之一。

CK喜欢看行业数据报告,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论证或修正个人对于行业发展的判断。

最近重新翻了一下手里的行业数据报告,准备写一个数据解读系列,供大家一起参详。

也许有人会质疑,即便是专业严谨的市场研究机构,所提供的数据报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

但CK认为,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数据趋势与理性思考判断之间的相互印证。随着数据量的积累,调研偏差也会得到逐渐的修正

今天我们解读的数据报告来自于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psos益索普—《中国一二线城市女性美妆护肤消费特征》

数据报告概况:

出品机构:Ipsos益索普

调研对象:中国一二线城市女性

调研数量:600名

调研方向:美妆护肤消费特征

1

护肤专业化需求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蓝色):

受访女性:67%倾向使用高度专业化的护肤品。家庭收入越高倾向越明显

数据推测:倾向不等于消费,市场主流依然以基础护肤为主,尤其是二线以下

问题节点:信息不对称、收入情况及购买便利性都在制约着专业护肤品消费

数据分析(橙色):

受访女性:43%表示对外形不满意,15%曾做过整形,36%考虑未来做整形

数据推测:随着整形普及,女性整形的比例会逐渐提高,尤其是高收入家庭

用户选择:相比整形,专业护肤品在安全性和价格上都是更好的替代性选择

—个人解读—

低价单品的崛起

根据上文数据,CK认为:

占据消费主体的中低收入人群,同样存在着强烈的细分性专业护肤消费需求,只是客观条件压制了消费释放

这种局部的供求不平衡,为国产药妆品牌(如HomeFacialPro)的快速崛起提供了市场基础。

HFP们市场策略分析:

用户收入:性价比高(100元左右),是中低收入人群能消费的价格段

信息对称:通过公众号等媒体投放,详细解读产品功能,缩短消费认知差

购买便利:用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天猫作为外围媒体投放的流量承接地

这些打着大牌相同成分、一个单品解决一个问题的新兴药妆品牌,在顺应了护肤品消费专业化趋势的同时,避开了一二线城市进口品牌的强势竞争,其运营策略可谓高明。

销售模式的改变

根据CK的个人观察,护肤品套装依然是国产品牌主导性的销售方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如此。

原因分析:

品类特性:护肤属于低叠加性消费品类,套装销售有利于扩大单用户销售额

效果特性:同一系列护肤套装核心成分一致,可以帮助用户提高护肤的效果

使用特性:护肤套装的设计符合人们基础护肤的商品组合,如水乳面霜组合

护肤套装的问题就在于无法与专业化细分需求做强关联。例如我们在探讨美白产品时,是会想到Olay小白瓶还是某某品牌套装呢?

国产护肤品牌更擅长渠道铺设和促销推广,在功能单品爆款的打造上,虽然不断做出尝试,但与欧美日同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2

护肤品功效消费倾向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受访女性:抗衰老护肤需求跃居首位,其中30-40岁女性投入意愿最为强烈

数据推测:细分护肤需求以抗衰美白为主,抗痘消脂等细分市场需要培育

用户心理:空气质量的恶化,加重了受访用户对于皮肤衰老的担忧

数据分析:

受访女性:主力消费人群是30-40岁之间的80后人群,以现代职场女性为主

数据推测:随着90后用户的年龄增长,预计抗衰老品类会持续保持增长

消费差异:二线以下用户护肤意识落后,抗衰的高增长预计会延迟出现

—个人解读—

美白品类

从日常护肤常识可知,皮肤美白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使用美白类产品和增加皮肤防晒能力

数据分析:

美白需求:占比43%,仅次于抗衰老45%和补水44%

防晒需求:占比23%,仅仅是美白需求43%的一般左右

消费分析:大部分受访女性未形成稳定的防晒意识,美白依赖护肤产品

产品销售推测:

精华:受访女性依靠精华类产品进行美白保养,美白精华销售旺盛

防晒:防晒产品基本属于季节性产品,与用户的夏季防晒意识有关

Olay小白瓶2018年双11预售38W件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而HomeFacialPro烟酰胺原液天猫44W+的总销量则是另外一个例证。

抗衰老品类

根据衰老发生的需求程度,抗衰老可以分为衰老延缓和衰老回复

抗衰老需求分类

延缓需求:以预防和延缓衰老为目标,对应30-40岁主力人群

回复需求:以提拉紧致、去皱等需求为主,对应40岁以上人群

和美白类似,皮肤抗衰老的两种方法也是使用针对性抗衰产品和隔离环境的伤害

消费分析:

隔离类:根据防晒需求可推测隔离使用比例并不高,消费习惯有待养成

修复类:用户主要依靠修复类产品,如各类面膜、眼霜、精华、面霜等

其实只要观察最近两年国际大牌的动向以及市场走红的单品,无论是小黑瓶、小棕瓶还是红腰子、娇韵诗双萃,无一例外都是抗氧化修护类单品。

精华作为高效浓缩的护肤品类,以功效强劲为著称,最合国内用户追求速效的消费心理,因此无论是抗衰老还是美白,未来增长空间可期。

3

目前使用的护肤品品类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基础需求:清洁(洁面)和补水保湿(面膜、爽肤水)是护肤的强刚需

常规需求:通过精华、乳霜等产品,在基础护肤之上追求功效性改善

补充需求:更加细分的护肤需求作为补充,比如早晚霜、磨砂等等

—个人解读—

对于护肤品,CK其实是个业余。写到这里想停停不了,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写几个感兴趣的品类,仅供参考。

关于面膜

曾经和朋友探讨过国内面膜流行的原因,得到的分析结果很有意思:

面膜流行的原因分析:

使用便捷:使用片状面膜较涂抹式要更加便捷,免洗式更是便捷的极致

护肤理念:国内护肤以补水保湿为主,补水类面膜迎合了这种基础需求

仪式感强:使用面膜护肤有强烈的仪式感,尤其是在用户熬夜劳累之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

2017年中国面膜社会零售总量达191亿,占护肤品市场的10%,是最大的护肤细分类目。正是基于此,云南白药、养生堂先后入局面膜市场。

在内外需求的推动下,面膜成为进口品牌开拓国内市场的利器。无论是韩国MEDIHEAL、日本Kose或者泰国Ray都是如此。

品类发展预期:

单一化:护肤专业化挤压功效性面膜市场。面膜功效趋向于单一化补水保湿

低端化:品牌大多选择以面膜为主打,预计主流价格段将逐步下沉至3-5元/片

下沉化:电商下沉将唤醒三线以下的护肤需求,为面膜市场带来新增长空间

关于精华

每次朋友咨询CK,做护肤品创业什么品类最合适?我都会自动忽略朋友对于高端功效性面膜的期盼,直接告诉他精华产品最合适。

选择精华的理由:

功效性:用户对功效性护肤需求耐心有限,希望快速看到效果

低端化:以HFP为代表的新锐药妆满足了中低端用户消费需求

信息化:用户利用互联网不断降低功效性产品信息的不对称性

选择高端功效性面膜,意味着竞争对手不再是面膜,而是提供同等功效性的精华产品。

而众所周知,精华产品是护肤品中效果最明显的品类,经营结果其实很容易预见。

国内风头正劲的HomeFacialPro曾被认为是加拿大药妆ordinary的翻版,而后者同样是以成分猛、见效快、性价比超高而风靡一时。

目前国内精华市场被Estee Lauder、LANCOME等欧美高端品牌主导,中低端精华市场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HomeFacialPro只是率先推开了这扇大门而已。

关于隔离防晒

认真的说,防晒隔离的数据让人有点看不明白,美白需求的增长和日常使用率的偏低形成鲜明的对比。

根据个人观察,这与用户的使用习惯有关:

用户习惯分析:

效果导向:相比对抗肌肤恶化的抗衰老,优化现有肌肤的美白更难触发用户行动

用户诉求:产品需要坚持长期使用,可迅速遮瑕增白的粉底类产品更简单易操作

产品替代:带隔离防晒的多功能产品开发,降低了用户对于专业产品的使用率

因此,专业隔离防晒产品往往会被多功能彩妆产品所替代,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市场地位。

用户的主流护肤趋势更加倾向于短平快,比如精华功效化/彩妆遮瑕美白等,因此教育用户长期使用隔离、防晒的成本是相对较高的。

这也是CK一般不建议朋友单独开发此类产品的原因,因为用户习惯决定了隔离防晒在国内更偏向于季节性操作,对于初创品牌风险过大。

4

护肤补充性数据

绿色有机产品接受程度

处于对重金属等有害元素的担心,用户对于护肤健康还是重视的,一二线用户尤其明显。

有机概念的滥用降低了用户对于国产有机品牌的信任度,欧美品牌由于抵制动物实验,迟迟无法进入国内市场,国内有机护肤消费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

既要健康又要快速有效,这种类似于死结的消费需求将用户推向了进口高端护肤品牌,这是奢侈护肤品牌在国内大行其道的根本性原因。

护肤品品牌消费意识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降低购物风险是用户消费的潜意识选择,选择品牌消费就是其中之一。

调研报告中用户奢侈护肤品的消费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用户对于大多数国产护肤品牌的信心不足,被迫选择国外品牌和奢侈品牌。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如何生产出功效突出、性价比高且用户信赖的产品,以替代传统的营销为主导的传统模式,是一条充满机会的正道。

5

目前使用的护肤品品类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年龄分析:31-40岁女性化妆意识和频次上明显高于20-30和41-50岁年龄段

空白市场:51-62%的女性群体化妆频次很低,呈现典型的倒M型的分布结构

核心用户:几乎每天都化妆的核心用户只有11-16%,且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数据分析:

20-30岁:化妆主要是为了强化和突出自我形象,符合90后个性张扬的性格

31-40岁:更加关注自我形象以及社交场合的需要,作为一种对他人的尊重

41-50岁:化妆主要是内在需要,以妆容反馈一种年轻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个人理解—

关于彩妆主力消费人群

从2018年的国妆潮中,完美日记、橘朵、稚优泉、美康粉黛等品牌脱颖而出,很多人对于彩妆主力消费人群的判断更加偏向于低龄化。

如上图数据分析,事实与我们的预判有所差别,31-40岁女性年龄群体占据明显的主导。

用户群体分析:

职业特性:作为职场白领的主力,更加频繁的参与社交与重要工作场景

消费能力:家庭收入相对比较稳定,比较注重消费品质,消费能力强劲

内心需求:无龄化的内在需求推动31-40岁女性更加注重对于妆容的投入

由于彩妆尤其是口红、气垫带有强烈的社交属性,因此低端产品可以吸引用户一时的尝鲜,但是无法保持长久的忠诚度。

对于21-30岁的90后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化妆人群比例会超越现在31-40岁一代。

但随着工作收入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同步的提高,低端彩妆的生存空间几何,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关于彩妆市场的衍生机会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大约一半以上的女性属于偶尔化妆甚至是从不化妆。

用户特点分析:

生活习惯:个人日常没有化妆的习惯,对于妆容的内在关注度不高

社交氛围:工作社交氛围对于妆容没有要求,没有化妆的社交压力

缺乏学习:化妆是有个学习练习的过程,很多人缺乏有效学习渠道

简单的来说,很大一部分用户是因为缺乏彩妆学习的途径而放弃化妆。就算CK生活在号称魔都的上海,这种例子也是屡见不鲜。

目前很多用户的学习途径是网上课程,事实上化妆是一门综合考虑肤质、五官等个人特质的手艺,简单的大而化之的教学效果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在彩妆销售大热的今天,专业的妆容设计、化妆练习指导市场将逐渐释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大众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6

彩妆产品需求数据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20-30岁:各细分品类需求旺盛,尤其集中在唇彩、BB这类基础彩妆之上

31-40岁:眉笔、眼线笔、眼影、腮红等精细彩妆品类上超过20-30岁用户

41-50岁:除腮红、眼影外的其他细分品类,消费需求远低于20-40岁用户

—个人理解—

在Ipsos这份仅有5页的调研报告中,彩妆的数据重点落在了消费需求与商品使用概率上。

如果增加实际消费能力的维度,可以推测出一些未来市场发展的机会。

20-30岁用户

用户消费需求最为强烈,其中唇彩、BB等基础品类需求占比超过60%,基于相对较弱的消费能力及商品使用率,可以推测出:

用户分析:

消费特点:消费能力与需求的冲突,为低端国潮彩妆提供了市场空间

商品使用:商品使用与消费需求的反差,折射出大量的玩色用户存在

市场推测:潜在消费用户基础最好,需要普及化妆培训释放市场容量

31-40岁用户

用户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商品使用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妆容的精致度放大了对眼影、腮红等产品的需求

用户分析

消费特点:消费能力强、消费需求满足度相对较高,追求品质和细节

商品使用:处于社交需求不再满足于基础妆容,彩妆品类使用更齐全

市场推测:以品牌消费为主,愿意去尝试网红产品,对品质要求较高

41-50岁用户

用户消费需求处于一个较低的比例,但核心用户和消费能力并不低,更多反应的是这个年龄段的消费的两极分化

用户分析

消费特点:品类消费需求与核心用户的比例相近,反应出消费两级分化

商品使用:商品使用与90后类似,且需求稳定,属于彩妆全品类使用

市场推测:用户更看重品质和品牌价值,国产品牌需要调整运营思路

根据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及国外的成熟经验,预计围绕彩妆行业会有三个方向值得探索:

彩妆培训:化妆是相对比较专业的内容,现有消费用户缺乏学习机会

中端品牌:以满足31-40岁为主的中端国产彩妆品牌,主打产品品质

简单护肤:针对40岁以上人群推出简易彩妆产品,定位类似PRIOR

7

后记

感谢大家耐着性子看一个老男人写女性美妆护肤消费数据研究报告,有谬误的地方请多指教

报告全文附后,感兴趣的小伙伴请自己下载。

原内容转自 CK商业逻辑研究院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