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点评最近可谓喜事连连。
根据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提供的数据,如今美团的外卖用户已超过4亿,两年时间翻了一倍。在最新发布的Q3财报中,美团所有业务板块收入均取得增长,并且实现连续两季度盈利。
受良好业绩的影响,财报发布隔日,美团市值大涨10%。截至12月16日美团的市值达到5945.78亿港元,排在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第三。
Q3美团的总营收同比增长44%至275亿,调整后净利润达19亿人民币,环比增长27%。基于美团良好的财报表现,交银国际、摩根大通、野村等多家投行对美团目标股价实施上调。
根据财报,美团业务分三大块——餐饮外卖、到店酒旅、新业务及其他。三季度前两者营收占总比8成左右,依旧是美团营收的主力军。
易观指数显示,2019年三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厂商交易份额中,美团以53.0%排名第一,而Trustdata在《2019年上半年中国在线酒店预订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指出,美团在线酒店业务的预订订单、酒店间夜量、预订新增量等数据量都排在国内第一。
美团CEO王兴和CFO陈少晖在财报发布之后的电话会议中提到,现在美团的市场地位绝对领先,将持续打造”Food+Platform”——以吃为核心的全场景+全生态,明年在新业务上会加大投入,尤以其中的共享单车业务作为发展重点。
2010年做团购起家的美团,2013年上线餐饮外卖和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之后实现了市场突围。如今美团计划加大新业务资金投入,在期待新的增长空间的同时,美团也是为了破局。
实际上,餐饮外卖和到店、酒店和旅游不断刷新业绩的背后,某些相关数据的增长趋势已经放缓。
餐饮外卖难以继续高增长
餐饮外卖是美团的基本盘,三季度餐饮外卖收入占比总营收56.7%。
美团以吃为核心,旨在打通餐饮外卖的各路关节,实现业务之间相互赋能。”Food+Platform”模式的出现,或许也是为了缓解餐饮外卖面临的营收增长问题。
财报显示,得益于会员制以及平台相关优化和福利,美团Q3餐饮外卖业务的营业收入达156亿,同比增长39.4%。虽然三季度餐饮外卖收入仍在增长,但通过财报,不难发现该业务同比增速在逐渐下滑。
这种下滑趋势并非是偶发性的。事实上,根据根据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2019上半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行业市场监测报告》,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的年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
整个行业发展增速不断减缓,美团作为行业巨头,对自身业务的发展变化感知的更为明显。陈少辉指出,由于美团自身绝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市场份额增加将越来越难,在增长上需花费更多时间。而未来想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主要还需依赖整体行业发展带来的助力。
当然,美团自身针对破局也作出了一些计划调整,但目前看来,这些运营举措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上调佣金影响商家关系
美团作为商家和用户的中间商,向商家收取佣金是美团四大营收渠道中的核心。三季度佣金收入占比总收入67.6%,达到185.7亿。
其中,美团餐饮业务的佣金收入来自于对每笔订单的交易抽成,而今年美团加大了抽成力度。
1月3日,CCTV2《经济新闻联播》节目采访中,南宁一家快餐店店长指出美团去年11月起上调佣金,由18%抬高到22%。
1月21日,新浪科技官方微博援引燃次元《逃离美团外卖:最高抽成26% 商家每单只赚1块钱》一文,该文称美团外卖抽成最高达到营业额的26%。
上调佣金的作用很明显,美团能借此来提高业务的营收以及利润额,但也因此导致了和商户更加紧张的关系。
根据财报,美团的佣金收入在逐渐增加,但同比增速却有所下降。在高额佣金的面前,中小型商户的处境变得尤为不利。部分商家由于利润被压缩,选择了下架网上店铺,上调佣金导致部分商家流失,但美团不是个例。
美团上调佣金却加剧了商家的营收压力,若只是为了达到数据上好看,那么这一举措其实不利于其长期发展。
毕竟美团与商户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如果美团这边为商家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多缴佣金的代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关系,商家可能转投竞争对手怀抱或是终止合作。而一旦商家流失形成规模,也将影响到美团的市场竞争力。
而目前佣金增长趋势的放缓或许也证明了美团在实现与商家“共赢”这件事上,还需不断调整。
2、用户覆盖量和交易笔数增长的阻碍
美团想继续提高餐饮外卖的营收,除了上调佣金这种直接方式,还有间接方式。第一,继续扩大用户覆盖量,第二,提升用户的交易数量,但这两个方向都不是太好做。
扩大用户数量得立足于市场基数。目前美团在高线和低线城市都已经实现相当大的用户覆盖。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去年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8.3亿,用户红利在逐渐消失,潜在用户市场在逐渐缩小。
同时,市场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易观指数显示,Q3饿了么+饿了么星选占比国内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43.9%的交易份额,除了美团和饿了么,其他厂商占比3.1%。
美团饿了么逼商家二选一的相关事件早已不是新闻,而这很明显不是什么有效的竞争方式,两家各占“山头”,美团只能寻求新的份额突破口。
而提升用户交易数量这一点,美团通过各种主题促销以及发放优惠券的方式来吸引用户,财报中也有提到,三季度推出了夏季轻食活动。
然而,美团的一些优惠活动需要商家让利一部分。同时,根据美团的排名规则,商家给出的优惠力度越大,排名越靠前,商家在争取排名的过程中承受了更大的营收压力。
财报显示,Q1、Q2和Q3每位交易用户平均每年交易笔数的同比变动分别是23.8%、19.2%和16.9%,虽然三季度季节轻食活动推出,但仍阻止不了该项数据的趋缓,随着美团餐饮外卖份额的增长变缓,往后美团交易笔数的提升或将越来越难。
通过扩大用户覆盖量和提高订单笔数这两点来实现增长不易。
3、无人配送模式面临挑战
美团想要扩大营收,改善增速趋缓的现状,无非两个方向:开源和节流。
如果说上文两项皆是“开源”,那么“节流”就需要美团控制成本了,而关于餐饮外卖业务主要的的成本来自外卖配送费用。
根据财报,美团三季度餐饮外卖业务的销售成本环比增加了25.5%达到125亿元,主要原因是餐饮外卖交易笔数以及夏季奖励增加导致支付给外卖骑手的成本增加。
美团对人力配送网络作出了优化。今年5月6日“美团配送”开放平台,依托美团超脑技术,优化骑手在多订单情况下的配送路径,进一步提升了配送效率。
但人力配送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显。财报显示,季节天气一直是影响美团餐饮外卖业务的不确定因素,不仅仅是用户季节性外卖需求发生变化,还因为人工配送容易受到恶劣天气情况的干扰。
关于这一点,美团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无人配送。
2017年美团成立无人配送部,2018年7月25日,美团在平台发布会上展示了已投入试运营的“小袋”无人车、无人配送概念车与无人配送机三款产品。
今年8月20日,美团携无人配送团队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包括室内无人配送机器人“福袋”、室外无人配送车“小袋”、中型配送车“魔袋”以及无人飞行器。
美团无人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接受澎湃新闻采访称,未来2到5年内将实现无人配送设备的大规模铺开,按照美团的说法,无人配送将是“人机协同”的一环。而无人配送能否顺利融入市场,要接受的考验仍然不少。
比如配送过程中面对突发状况的解决对策,无人设备本身的安全性以及保养维护问题、机器对于不同城市地形的适应性以及与有关部门的规划协调等等,除了技术方面的挑战,美团无人配送团队在投入使用之前还需要考虑更多的现实细节。
无人配送仍然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式,美团究竟能不能做到其所说的“大规模”推行,仍是未知数。
餐饮外卖业务有增长焦虑,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也暴露出了一丝隐忧。
到店、酒店及旅游背后暗含隐忧
到店、酒店和旅游一直是美团财报中的高增长业务,毛利率接近九成。三季度美团的到店酒旅与餐饮外卖再打组合拳,二者交叉销售互相拉动收入。该业务的交易金额达到639亿元,同比增加29.4%。
由于该项业务是合并数据,三项业绩的具体数据未披露,但财报中该业务部分披露的数据大多与酒店业务有关。
财报显示,美团通过优化平台算法和产品组合,加上线下活动推广,增加了在线营销、酒店交易以及预订收入增长。同时,美团三季度国内酒店消费间夜量同比增长44.4%,季度酒店间夜量首破一亿。
而对于到店及旅游的相关指标,财报中提之甚少。
分析财报发现,今年三个季度的变现率同比涨幅分别是1.9%、1.6%、0.7%,变现率增速趋缓。同时,从营收增速上看,三个季度分别是43.2%、42.8%、39.3%,营收增速在小幅趋缓。
笔者推测,到店、旅游业绩或许是造成增速趋缓的主要原因。
除了变现率和营收增速收窄,根据财报,三季度一系列运营操作也伴随着运营成本的提高。财报显示到店、酒店及旅游分部的銷售成本较同期增加68.4%至7.05亿元。
线上方面,三季度在线营销带来的设备以及流量带宽成本占比较大;线下方面,各种活动以及设备场地维护也需要人力和资金的持续投入。
美团酒店业务各项数据增长的同时也背着包袱。
持续扩大food+生态需要新的推动力,而发展新的业务的过程中,美团并不会一帆风顺。
新业务破局仍然挑战重重
正如口号“帮大家吃得更好,生活更好”,美团想把O2O渗透进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在“食住行”三大类。
根据财报,美团的新业务主要分为共享单车、网约车、餐饮管理系统和食杂零售。美团通过这些新业务将打造更加健全丰富的“互联网生活平台”。
在”Food+Platform”战略领导下,新业务逐渐给出正向反馈。根据财报,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较同期增加65.4%至57亿元,主要原因是B2B餐饮供应链服务、小额贷款以及美团闪购的的收入增长。
不难发现,这些增长的业务都与美团老牌业务关系相近,也就是依靠了所谓的“基因”。
就目前看来,美团新业务的阻力还是不少。
1、共享单车路仍长
2018年4月,美团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开始综合摩拜的经营业绩。
共享单车行业本身是个烧钱大坑,摩拜卖身美团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美团持续亏损,为了缩减亏损,美团三月开始关闭国际业务,并且裁掉了亚太区的运营团队,集中发展国内业务。
现如今,美团共享单车亏损逐渐收窄。财报指出,主要原因是随着摩拜单车使用期限到期,折旧量大幅减少,紧跟着替换的新美团单车延长使用期同时降低折旧。
虽然亏损收窄,但要转亏为盈并不容易。
美团做共享单车业务,与和摩拜相比最大的优势还是平台流量,其月活跃用户已达1.8亿。
有了app引流,还需要结合线下铺车。随着折旧车辆的减少,美团后续需要投入新车费用,同时还要考虑维护成本,人工运营成本,丢失造成的亏损等后续投入,短时间内要实现收支平衡不易。
今年,摩拜单车先后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实行新的收费规定,上调单车骑行价格,其中北京和深圳经历了两轮涨价,除了摩拜以外,滴滴小蓝车与哈罗单车也发布了相应的涨价通知。
央视财经频道针对主流共享单车品牌“集体涨价”一事进行了报道,记者在北京实地体验后认为超过半小时路程,公交要更加划算。在稍长距离这一场景下,共享单车的价格优势减弱,这意味着美团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吸引用户。
共享单车烧钱,美团有资本还可以坚持;涨价,相当于是整个行业的问题,美团也并不特殊。而现在的关键是美团用什么具体的运营手段来布局。
未来想要实现盈利意味着美团要找到一条跑得通的模式。目前行业中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属哈罗,哈罗从低线城市入手,通过网格化精细管理有效控制了成本,目前已在部分城市实现盈利。
美团或许会借鉴哈罗的发展方式,但模仿不一定能带来超越,只有结合自身条件才能打出合适的招数。
去年开始,全国各地开始陆续颁布共享单车量化考核标准,通过打分来决定车辆的投放配额,这种动态监管的方式也将带来竞争的新局面。
共享单车是出行工具,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出行,美团在财报中也提到,希望借由共享单车带来更多流量以及交叉销售的机会。目前看来,美团的共享单车发展之路仍长,美团还需多花点心思。
2、网约车失信问题
与共享单车一样,网约车旨在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而美团的网约车在2017年2月已经上线。
美团在三季度财报中提到,将深化上海和南京的自营模式,其他城市则继续以平台聚合的形式与多个专车平台实行合作。
2018年3月美团打车上线上海后,同年8月南京市政府连同各交通职能部门对美团进行了约谈,加强了对美团打车的监管,这或许是美团暂停开辟新的自营项目,转向聚合模式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美团打车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车辆违规失信。
今年下半年监管部门对网约车道路和网上平台的监管力度加强,美团打车因此清退了大量违规车辆。根据财报,三季度新业务及其他销售成本较2018年同期减少2.1%至47亿元,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于网约车司机的相关成本减少。
但清退车辆似乎治标不治本。11月29日,据新华社发布的报道,美团近日出现在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公布的“严重失信名单”中,将接受重点审查监管。
美团打车一而再,再而三的面对同一个“障碍”,失信”二字是美团网约车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这次上了“严重失信名单”,美团面临2年整改期,这对于处在上升期的网约车业务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不彻底清肃“网约车失信”问题,美团打车今后或将难以发展。
3、“买菜+闪购”如何突围
美团食杂零售业务中,代表性的产品是“美团买菜”和“美团闪购”。
美团买菜、美团闪购与餐饮外卖业务有很多相似点。区别在于,美团买菜的品类为生鲜蔬果,需要建立自营仓,而闪购对接的商家也更加多元化。
可想,鉴于生鲜蔬果较短的保质期,美团买菜以社区场景为主,在自营仓方面,美团少不了大量的前期投入。同时,如何向用户推广美团买菜app成了新的问题。
实际上,“美团买菜”之前,美团入局新零售已经碰壁。2017年7月19日,美团“掌鱼生鲜”首家门店落户北京,2018年5月更名为“小象生鲜”。今年小象生鲜陆续关停常州和无锡总计5间门店,目前仅剩北京2间门店。
目前,运送渠道方面,美团闪购以美团APP为入口,与美团外卖共享配送网络。“美团闪购”和“美团外卖”从运营模式上来说高度重合,依托美团的用户优势在短期内取得了明显进展。
“买菜”成了美团零售生鲜的新一轮尝试,美团供应链如何取得优势仍需思考。买菜+闪购”在平衡“多快好省”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结
笔者认为,美团财报连续两季度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较好的平衡了收支,而随着未来新业务发展初期成本增长速度超过营收速度,美团或将承受高压。
餐饮外卖业务增速趋缓,到店、酒店及旅游业务也无法高枕无忧,而新业务又像一场赌博,前期投入考验着公司的的资源调度水平,长远发展则考验着公司在经验与创新方面的平衡。
美团的发展,折射出了互联网行业的现实,那就是挑战接踵而至。持续烧钱的这批新业务,将决定美团未来的价值增长空间。
美团必须破局,而结局却很难说。
文/金融外参记者王珊珊,公众号ID:jrwa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