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猫眼娱乐的焦虑与彷徨

对于猫眼娱乐而言,由轻转重的路其实并不好走。而且,新业务拓展同时,还要警惕老对手淘票票的威胁。猫眼娱乐作为上市公司要操很多心,或许因此在传统业务的专注度上可能会少一些。看来,无论是守业还是拓土,猫眼未来似乎是有些不容乐观。

谈到猫眼娱乐,一路走来它似乎一直都与各种争议捆绑在一起。前身为美团网于2012年成立的娱乐部门。在独立之后长时间不盈利,再加上行业本身发展空间等各种原因夹杂,猫眼娱乐似乎一直都有为人诟病的槽点存在。

去年大年三十当天,猫眼娱乐在港交所登陆资本市场,股票代码01896,每股发行价14.8港元。但猫眼娱乐在上市当天即惨遭破发,截至收盘股价跌至14.64港元,盘中跌幅一度超过了5%。

如今,大年三十又快到了,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猫眼的股价也经历过起起伏伏。业务面的纵深拓展以及去年上半年的首都盈利似乎并没有成为拉动其股价上涨的动力引擎。那么对于猫眼娱乐而言,为何会遭遇如今这般发展境况呢?它到底有没有被低估呢?

纯票务时代过去,但“去票务化”难如上青天

甭管之前的在线票务大战打得有多激烈,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已经意识到,单纯的在线票务可能还撑不起一门生意,它最多能算作是一个大生态上寄托的小环节罢了。

如果只是一个部分、一个小环节,那把主营业务在线票务做好其实就可以了。但如今猫眼却是一家独立的上司公司,这也意味着它的发展其实不允许安于现状存在。

此前,猫眼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在线娱乐票务服务、娱乐内容服务、娱乐电商服务、广告服务以及其它。其中,在线娱乐票务服务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卖电影票更是重中之重,占据总收入的半壁江山。招股书显示,2015、2016、2017票务服务收入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00%、70%、58%。

然而,票补时代的终结宣告包括猫眼娱乐在内的,整个在线票务平台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过去的票补时代,其实就是互联网喜欢的补贴大战。从互联网平台以售卖电影票为入口争夺用户,各种低价票屡见不鲜。如今,没有了低价“荷尔蒙”刺激购票,在增长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影响,但也有利于企业减少补贴,收窄亏损。

总之,取消票务这就是把双刃剑,不过对于猫眼们而言这也是迟早的事,接受适应即可。

然而,票补的刺激没了,这也使得在线票务平台似乎就真成了看天吃饭的形态,但结合过去一年行业一直在喊的影业寒冬,这似乎也为其发展埋下了一层阴影。去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收入下降2.7%,观影人数陡崖式下跌,降幅达10.3%。

去年上半年猫眼盈利了,可喜可贺,总收入为19.8亿。但有媒体报道它的同比增长仅4.7%,广告服务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78.1%,但是在整个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只有7.9%。票务收入同比减少5.7%。从这个维度来看,相对于比重较低的广告及其它收入增长,票务收入降低可能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整个行业服务费收入下降、观影人次增速逐步放缓。可见,多元化不是选做题,而是猫眼的必答题。

据公开资料显示,猫眼娱乐未来是想走垂直化发展道路:通过借助在线票务平台的流量入口,在电影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延伸,深耕投资出品、宣发以及衍生品销售等。

不得不说,猫眼所讲的故事其实蛮动听的。凭借“互联网+娱乐”的平台优势积累大量用户,根据娱乐产业链垂直纵深发展。而在过去的2019年,瑞银、国盛证券、天风证券等先后给予它“买入”评级,这也表明这几家机构对猫眼的未来想象空间是认可的。然而在股价上似乎有些让人难以琢磨,据报道,截至去年11月7日收盘,猫眼娱乐美股报收11.28港元,较7月份的15港元/股,已经跌去25%。到今天,股价虽说有些回升,但总体来看也只是回到去年7月份的水准,多元化的故事似乎并没能给猫眼带来股价上涨。

在向善财经看来,对于猫眼娱乐而言,多元化口号简单,但去票务化很难。市值高低其实无关多元化本身的对错,结合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的态度,很多原有业务相对成熟的企业多元化,或者另起炉灶,很难得到资本市场的即刻反应。因为在投资人眼中,主营业务的标签根深蒂固,新业务要么偏向于技术业务,要么缺乏进一步商业化的证明,不确定性因子较多,况且这些战略的落地要夯实需要时间,需要大量资金,能否可持续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考验。

如今的猫眼其实就是如此,能不能做成电影现在谁也不知道。一旦猫眼的垂直发展道路走通了,资本市场自然会及时跟进,在股价上有所反应。但就目前而言,资本市场也看不太懂,新业务最多只能起到维稳的作用,很难带来大的股价上涨。

由轻转重的模式鸿沟,猫眼适应得了吗?

对于猫眼娱乐而言,其实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提供线上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无论是卖票还是广告等其它业务,一直都是一种“轻资产模式”,追求的是规模效应,单论业务本身其实防御力有限。

由单一收入迈向多元收入是必然,由轻资产模式转向重资产同样也是如此。

轻资产,船小好调头,但也有难抵风浪的威胁。老对手淘票票背靠阿里,成为整个生态的一部分。考虑未来竞争,作为独立公司的猫眼现在就必须亲自下场搭建生态系统。

在向善财经看来,下半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对于猫眼自身而言,要想依靠自己的专属流量增长入口有些过于难了。猫眼拥有美团、微信、点评、QQ、猫眼、格瓦拉电影网等六大入口。但有媒体报道称活跃用户绝大多数都不是直接来自于猫眼APP,而是来自于微信、QQ、美团点评等。

不难发现,猫眼对第三方流量入口的依赖性有些过与强烈,虽说这些很多都是自己的投资人旗下产品。但猫眼不能总待在温室,依靠别人终究受制于人,需要警惕“黑天鹅”,最好的办法就是做重模式。

所谓的重模式,说的就是要积累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厚度”。小而美,就像过去的当当,只能逐渐沦为巨头降维打击的对象。随着时间发展,企业越做越重其实是固有的规律。Google最早只是为一些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如果安于“小而美”可能也就没有今天的它,做重,做生态,才是长久之道。

从这个维度来看,猫眼娱乐的做法其实没错,只不过这个方向选择的好吗?目前看来,猫眼是想围绕电影这个产业将服务做深做透,如果以过去在线票务业务为中心,向赛道周围辐射,猫眼进军电影市场似乎无可厚非。电影票房越来越高,想象力也巨大,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会发现猫眼所选择的这条路似乎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方面,由“裁判”到“裁判+赛手”?

很多时候关于行业性的一些内容,人们通常会认可第三方机构给出的结果,因为没有利益冲突,给出的结果可能更真实客观一些。有些企业在面对既当裁判又当赛手的抉择时,甚至会采取壮士扼腕。就像科沃斯,靠代工发家,现在就转型专心做智能硬件。

猫眼如今进军电影宣发业务,参与电影的投资出品、发行和宣传,自己还制造电影,外界其实有一些关于其既当裁判又当选手的质疑。会不会有失偏颇?这一点外人不得而知,但可能性是存在的。此前有媒体报道,电影《后来的我们》似乎就遭遇一些网友的质疑。具体真相如何我们不知道,但这对于其品牌形象可能带来一定的伤害。

另一方面,资金压力或许成为猫眼娱乐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难题。

众所周知的是,猫眼娱乐在过去一段时间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根据招股书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与2017年猫眼净亏损额分别达到12.97亿元、5.08亿元、7610万元。根据去年年初发布的2018年财报显示,2018年亏损规模达到了1.38亿元,同比扩大82%。

去年上半年虽然盈利了,但转型的迫切性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到猫眼的资金需求,随着猫眼入局电影内容制作领域,持续盈利或许并不是件容易实现的事。影视创作是需要通过作品来实现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流行周期,、市场生命周期、关注群体规模,但这些要素却是个很难估计的动态类别。

此外,电影投资一直都是一个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三高”行业。电影到底挣钱不挣钱,谁也不知道,很多被看好的电影扑街,不被看好的电影逆袭,这都是有可能出现的事,不可控因素太多。

据媒体报道,2019年上半年,猫眼娱乐来自银行的借款达11.5亿元,其中最高融资利率仅为5.4375%,最低至4.31%。2019年上半年,猫眼娱乐财务成本净额为1770万,主要为银行借款利息开支。

多年亏损的猫眼,手头似乎并不是那么充裕。而电影内容制作又是一个烧钱的生意。看来猫眼娱乐的多元路可能没那么好走。

资本市场方面,正如前面我们所说的,资本市场其实也在观望。结合影业寒冬的大环境,据有关资料显示,去年文化传媒板块相比2015年高点跌幅已超过70%。

过去几年影视行业过度活跃,这也预示着行业存在一定泡沫化的成分,在经历了过度投机之后,陷入疲软其实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既然处于周期性,从投资方的角度来看,资本都是逐利的,它们讨厌不确定性,如今影业的红海竞争以及不稳定的投资收益使得很多投资人对这类企业的热情骤减。

对于猫眼娱乐而言,由轻转重的路其实并不好走。而且,新业务拓展同时,还要警惕老对手淘票票的威胁。猫眼娱乐作为上市公司要操很多心,或许因此在传统业务的专注度上可能会少一些。看来,无论是守业还是拓土,猫眼未来似乎是有些不容乐观。

ps:向善财经原创稿件,订阅号ID:IPOxscj,商务转载合作联系:a913613543,转载保留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