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突袭,“停课不停学”口号响起,各大在线教育平台流量增长近十倍,就连过去一直都难渗透的下沉市场也得到了集中式的市场教育。
然而,当一种现象级表现是基于某种不可抗力因素时,我们必须要评估这一现象是否会因不可抗力的消失而消失。
疫情无疑是不可抗的,很多人的在线教育初体验,包括老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就在这被动的“赶鸭子上架”氛围中完成了。如果在这期间他们没有获得超越内心锚定的学习体验,疫情一过立马就会被打回原形。
这也是几乎所有在线教育从业者日思夜想,辗转难眠的课题:如何尽可能让蜂拥而至的学生对上网课“心心念念”,未来又该如何把他们留下来?
由“做到”到“做好”,疫情倒逼下的教育需求“马斯洛”
一场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延期开学,在线学习成为必然。
在一开始,如何迅速提供稳定的在线服务支持“续命”最为关键。面对这道“送分题”,虽说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机会,但有道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这场“随堂技术考试”把不同玩家之间的真实实力差距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看到部分平台由于顾虑陡增的用户并发对系统稳定性造成冲击,只能遗憾的关闭了新用户注册。
面对这场教育线上迁移的突发性工程,凡事先人一步的巨头们成为了抗“疫”的主力军。
一方面是互联网巨头,阿里钉钉、腾讯的QQ和企业微信们,这些拥有海量用户基数的线上工具产品本身就具备视频会议、视频聊天的功能,稍作改动就能实现视频上课,配合阿里云、腾讯云的快速扩容保障,在这场战“疫”初期发挥出了应急大流量的抗压能力。
另一方面是教育领域的龙头企业,新东方和好未来得益于对在线教育的长期布局,都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应对。新东方为全国中小学用户免费提供100万份在线春季班直播课;好未来除通过学而思网校提供全学科免费直播课外,还向全国公立校和培训机构免费开放直播云在线直播系统,并在春节期间完成千余台服务器的紧急扩容。
在疫情初起时,只要能跑通的选项大家都愿意去试一试,急切地想在互联网上找到一条出路。
然而,教育毕竟是典型的结果导向型产业,在短期“做到”应急的响应后,家长、老师、学生们的关注点立马就转向了教学效果,一时间问题似乎又变成怎样的解决方案能解决线上授课当中的问题。
节后线上开学的热闹场面想必不用我再介绍,大家都被相关新闻刷了几遍屏,在什么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在线教育恐怕给广大老师、家长、学生带来的初印象更多是“惊吓”而非“惊喜”。无论是公立校还是线下教培机构的老师,大多没接触过直播,不适应线上教育节奏。这个时候要通过技术实现的,就是尽量让这种线下到线上的切换“无感”,老师在线下的教学习惯能够顺畅的在线上实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参与习惯也能够在线上得以延续。
如此一来,通用工具类产品就有些捉襟见肘。它们的特点是“广”,但在细分领域很难做到“精”。满足那些要求“做到”的行业还好,碰上教育这种需要俯下身,沉下心,细细打磨的行业却行不通了。一旦疫情过去,留住用户的可能性就比较低。
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从“做到”发展至“做好”,成为各大教育平台打好“留存保卫战”的关键。
线上学习的饕餮盛宴,技术的教育理解力成产业分化胜负手?
在线教育在这场疫情中暴露出的问题,科技教育公司们正在尝试通过技术来解决。
从C端用户来看,真正满足教育需求,从教学内容质量和上课体验两方面达到家长心理预期的在线教育平台,才可能留住用户。这给科技公司们出了个难题,却是科技教育企业的必修课。
好未来一位技术负责人曾用自身的经历说明其中的不同,在互联网公司里,他面对业务的压迫感来源于数据,来源于老板,而在科技教育企业,他的业务压迫感来源于一个个真实的校长、老师和家长,他们会在群里直接反馈问题——技术和用户的距离就是这么近。
B端机构方面,需要精细化的在线直播解决方案,满足各种学校各种教学场景下的线上开课需求,比如大班、小班、1对1,这些线下实实在在的班型和对应不同班型的互动能力,在线上实现无缝对接。与此同时,老师也需要为线上教学做好准备,因而需要“技术+技能”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关于这一点,杭州智能教育的申屠老师深有感触,在谈到好未来直播云对自己转线上的帮助时这样说道:
“在直播上课之前学生知道该干嘛,老师该干嘛,特别是在老师备课的时候,好未来都会把优秀的方案给我们借鉴,指导我们无论技术上还是备课上,都为在线课堂做足准备。开课后,发现孩子们的课堂表现比之前线下班还要活跃。”
面对这次大规模线上学习中出现的注意力分散、跟不上课程进度、困惑点无法得到及时反馈等问题,对教育理解力更深的技术探索更能够给出实战性强的解法。疫情期间,好未来推出AI直播课解决方案,包含中英文口语评测、问答弹幕、线上课堂学生互动、笔记评分、教学环境评估等十余项AI能力,为在线课堂带来更智能的交互模式和教学管理能力,上线时间不长已获得超3亿次调用。可见行业对此类解决方案的需求还是很旺盛的。
可以想象,在疫情散去后,在线教育平台间因技术对教育理解力的差异,将一定程度上决定网课的学习体验优劣,或将助推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启蒙运动”作罢,在线教育该如何实现长期主义?
对于在线教育而言,这次最大的意义在于启蒙,让公立校、线下教育机构、特别是下沉市场,认识到在线教育的价值,也让行业感受到技术对教育产业的赋能意义。
疫情出现,让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对过去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在线教育重要性的提升几无悬念,但面对疫情后学生回归线下的必然,靠纯在线教育的力量就显得有些不够了。无论C端和B端都需要考虑未来学习场景的长期使用规划。
从C端用户来看,家长会在上课便利性和效果获得性之间谨慎平衡,在选择花在线上和线下教育的时长上做加减法,其核心诉求是学习体验和效果最优。在线教育的产品体验包含双重属性,即学科的产品体验和互联网的产品体验,其中学科体验由教研和老师决定,互联网体验由产品和技术决定。不断提升这两类体验提升在线教育的差异化特质,或者寻求从线上延展到线下,都能降低C端的决策成本。
B端机构方面,疫后机构对教育OMO模式会有更多的需求,喊了一年多的教育领域“新零售”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契机。但OMO不止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能力,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教研与技术,在教学场景端实现连接和打通,包括线上线下融合的账号成就体系,学习进度,跨场景课堂互动,作业及考试评价系统等。而无论是线上线下化还是线下线上化,教学数字化所带来的数据智能,又能够进一步提升机构的管理效率,老师的教学效率,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被看见。
综上,未来教育不仅需要技术硬实力以及教育资源软实力的有机结合,还需要线下教学能力与线上教学能力的有机结合。只有“两条腿”走路才能更快更稳,二者同时做好才能真正满足老师与学生的教学需求,少了哪条腿都跑不起来。
“通过与大平台的合作,我们不用操心转线上的技术问题,也不用操心老师上课的问题,疫情过去后还想借助他们的经验把我们自己的OMO给搭建起来,把学生留住,这是我们跟好未来直播云合作的初衷。”
浙江建德市和而默教育培训学校尤校长的这句话,也是市场对兼备教育和技术两方面实力的科技教育企业的需求——通过平台赋能,实现自身的长期发展。
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只有将教育与技术深度绑定,让技术沉浸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书剑合一,科教相长”,才能让在线教育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散发无穷魅力。
科技自媒体刘志刚,订阅号:互联网江湖(ID:VIPIT1),转载商务合作加微信:13124791216,转载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