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金融时报》一篇报道声称:中国正逐渐甩掉全世界最大科技山寨国的名声,而美国已开始“山寨”中国。
《金融时报》举出的例子包括被外媒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共享单车。不过,诚如外媒一贯套路,溢美之词后话锋一转:“成堆的单车像垃圾一样堆放在各个城市,让恼火的监管者随后决定对共享单车市场予以整顿,这预示着共享单车前进的道路上面临坑洼。但这并未阻止LimeBike之类的共享单车追随无桩、扫码的中国模式……”
言下之意,中国向共享经济的领头人美国反向输出了“共享单车”,同时也引入了混乱、野蛮生长的所谓“中国模式”。
那中国式共享单车在海外到底受不受待见?留洋单车与在中国的“兄弟姐妹”又有何不同?共享单车的海外境遇又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配置内外有别
共享单车的本土化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重要一步,其实就是使自己的服务能够更切实地符合当地用户的需求。
为适应各国对自行车上路的法规要求,留洋的中国单车跟国内同胞在软硬件配置上有所不同。以摩拜为例,首批200辆单车20日亮相美国首都华盛顿街头,整体外观保持了经典的红灰配色,但配置增加了三档变速器、自动前大灯和车筐杯架。
在新加坡,ofo“小黄车”发布的共享单车则配备了适用于海外国家不同网络通信制式的新一代智能锁,支持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内嵌的谷歌地图定位单车并扫码开锁。此外,为适应新加坡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小黄车”配备了耐锈耐腐蚀的新型铝制车架;为适应多山多坡地形,新车型改进了减震避震设计,并配备了变速装置。
“无桩”挑战“有桩”
其实,单车共享的形式在华盛顿以及美国其他地区出现的比国内要早,只不过一直以“有桩”形式运营,如Citi Bikes。
由于“有桩”单车在城市各个区域分布不平均,“无桩”单车显然灵活度更高。支持“无桩化”的达拉斯市议员李·克兰曼就呼吁,美国共享单车应进入无桩化发展的“2.0时代”。
不过,纽约市交通局8月11日却一纸禁令拒绝了美国本土共享单车企业Spin以“无桩”项目进入纽约。交通局长波莉·特罗滕贝格说:“我们期待拥抱新技术,但必须以安全有序的方式进行。”
事实上,“无桩”共享单车在美国发展极为缓慢。即便是在对这一新生事物最为友好的西雅图,Spin、LimeBike和ofo也仅投放了2000余辆。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并非不具备发展共享单车的技术条件,主要碍于公共管理压力。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根据特区政府的说法,摩拜单车只能算是“试运行”,为期6个月。在这段时间内,特区政府会对无桩共享单车进行评估,考察其安全性以及是否会影响市容市貌。
“无桩”共享单车在新加坡发展很快,但单车的骑行、存放、维护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新加坡城市主要道路上还没有非机动车专用行车道,骑车人常与行人并行,带来安全隐患。另外,由于规划的自行车存放地点有限,很多共享单车被随意乱停乱放。
此前,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已决定将强制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拖走违规停放单车,并向单车所属的公司收取违规费用。
审批与管控
城市公共交通的改善关乎重大公共利益,无疑应由政府主导,而不是政府跟在企业身后收拾“烂摊子”。
共享单车只是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的工具之一,其发展速度、规模应服务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全局考虑。在美国,共享单车的发展执行严格的事前审批和数量管控。
在旧金山,单车企业必须先向政府提交安全性保障和投放计划细节,获得许可之后才能按计划投放。今年3月底,未获许可便直接进驻旧金山的中国共享单车企业小蓝单车(Bluegogo)便被勒令全部收回已投放单车。
在西雅图,获准进入的三家共享单车企业,必须按照政府许可的额度分阶段投放单车。地方政府已经拨款500万美元专用于发展自行车道和相关公共基础设施。
在仅投放了数百辆共享单车的达拉斯,市政府也已升级了一条信息热线,处理自行车乱停问题。
另外,共享单车提高出行效率的同时,有会否影响城市特定群体的利益。比如,城市居民短时间内快速转向自行车出行,会否导致出租司机等群体收入减少?乱停乱放又会否导致旅游观光企业成本增加?
这些问题在创新过程中并非无关大雅,对它们的充分考虑将制约创新的发展速度,但同样能令创新的基础更为稳固。“放任自由”或许会加速一时的发展速度,但也可能瓦解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