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
如今,“共享”家族又多了一位新成员——“共享充电宝”。
那么这个项目前景如何?
看看“国民老公”王思聪怎么说:
能获得王思聪如此“青睐”的项目,共享充电宝到底有魔力?
共享充电宝在40天时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拿到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2017年上半年行业最鼎盛的时候,市场上至少有20家公司在运营共享充电宝。近日,已经有乐电、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放电科技、PP充电、泡泡充电等7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出局或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据不完全统计,三分之一的企业已退场。
共享充电宝是指企业提供的充电租赁设备,用户只需扫描设备屏幕上的二维码,借用一个充电宝,根据芝麻信用的等级,信用分不足600亦可支付100元押金,充电宝成功归还后,押金可随时提现并退回账户。租借的充电宝1小时免费使用,超过1小时后1元/小时,10元当日封顶。共享充电宝是套上“共享”头衔的分时租赁业务,同时需要缴纳一定押金,采用进行分时计价,之所以套上共享的头衔,是为了更加吸引投资人,现在苹果、三星等公司都推出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的推进,共享充电宝将面临淘汰。
共享充电,兴起
2014年8月,共享充电宝由来电科技成立,深圳来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手机用户提供免费移动充电服务的科技公司,公司目前拥有来电APP、移动电源租借机、移动电源三大产品,它是全球首款“自助租借充电宝”,目前已与多家餐饮集团合作,全国已有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厦门、武汉、兰州、郑州、西安等30多个城市铺设网点。
随后,各个企业先后入围,但是一系列的充电企业侵权案风起云涌,来电科技以侵犯其3件实用新型专利权为由将云充吧告上法庭,赔偿来电科技人民币60万元,随后还将相继起诉街电、友电等。街电科技因陈欧的3亿投资而备受关注,也涉嫌侵权事件。公开数据显示,街电目前共投放了30多万台设备,近140万个充电宝,日订单量达到22万单。也就是说,街电140万个充电宝的使用率仅在15.7%,按客单价1元计算,一个百元左右成本的充电宝大约要625天才能回本。
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比比皆是,线下的充电宝被无故拿走,私自调换,恶性竞争已经形成常态,地推人员之间互相的恶意竞争在全国其他城市多次发生,共享充电是B2B2C的模式,B端商家作为触达需求用户环节是最重要的,地推人员都想抢占优质的商家,为获取更高业绩,恶性竞争也就大规模的出现了。
共享充电,倒闭……
还没有等到共享充电宝真正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共享充电宝就开始洗牌,2017年10月11日,乐电直接宣布在官方平台上宣布停止运营,并且收回了所有的充电宝。
倒闭的必然性:
行业特定属性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等共享经济,属于重资产行业,重资产需要不断融资,一旦资金断裂,企业基本上就无法生存,重资产驱动下的扩张可以获得了市场,失去了利润;做大了规模,丧失了竞争力。一旦行业陷入低迷,或者宏观经济放缓,企业的盈利压力就更大,甚至亏本,陷入“增长陷阱”,即高成本下的低增长、不增长甚至负增长。资金是共享经济的生命线,一旦缺乏资金,企业将很难生存。
刚性“伪需求”
在最初创办共享支付宝时,街电创始人认为,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离不开充电宝,他认为这是刚性。但是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频次和需求程度到底是多少?在实际的场景中,电量用到3%甚至1%的用户,但是如果电量仅仅为1%时,APP还可以打开么?
事实上,用户使用充电宝的场景只有两种:一个是刚好要充电,一个是着急充电。如果刚好需要充电情况,用户可以寻找任何可以充电的地方充电,没必要非要找一个共享充电宝,如果在完全没有电的情况下,怎么借用和支付呢?共享支付宝的可替代性是较强的。所以说,刚性需求是不准确的。
盲目跟风恶性竞争
共享充电宝产业项目推出后,一个个企业蜂拥而上,疯狂闯入市场,首次就迎来了一系列的法律战,来电科技专利诉讼,状告云充吧、街电科技、云租吧等。盲目跟风抢占市场下,必然出现淘汰者。共享充电宝的属性属于线下流量导入,共享充电宝的运营成本是很多的,涉及场地租金、人工运营、设备成本等多项,没有非常清晰的盈利模式,面对如此高的成本,资金回流又很漫长,运营困难就会加剧。
共享经济是一个以闲置资源再利用为目的的新型的经济模式,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这些使用的资源并不是说是现有的资源,而是需要再生产与创造的资源,我们已不再秉持着共享的初衷,在共享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摸索,共享充电宝或许仅仅是一个“来去匆匆”的共享经济的牺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