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到家代表超市快送模式中的一种,可称为平台模式(C2C模式),一个区域多家超市和蔬果店入驻京东到家APP,消费者先选择门店,再下单购物。
京东到家与美团外卖商超频道、饿了么商超频道模式类似,区别于盒马鲜生鲜代表的新业态超市模式,每日优鲜代表的暗仓模式,多点代表的单店赋能模式。
本文通过对京东到家的分析回顾,解析超市快送平台模式,预估其未来可能。
京东到家历程
京东到家正式上线前,京东已经尝试过各种O2O模式,13年京东与太原唐久便利店合作O2O模式,消费者可通过唐久便利店购买京东商城商品,唐久便利店是京东商城推广点和物流点。
14年到15年,京东在北京望京地区测试京东到家,为了快速试错,当时只做了H5页面,用最简单的产品测试业务可行性,产品经理与运营人员亲自送货,逐步从望京地区扩大的北京市。
在15年3月,京东O2O项目还叫“拍到家”,到4月,正式以京东到家的名字上线,开始全国拓展之路,为什么要改名,因为地推时宣传“京东”2字,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打消顾虑,更容易驱动消费者下载试用APP,能降低推广拉新成本。
刘强东十分重视京东到家,京东到家是以京东集团子公司形式存在,与京东商城,京东金融平级,刘强东对媒体说,京东到家的任务是打败京东,个人精力主要放到京东到家上,对京东到家的期望是打造一个类似微信对腾讯一样重要的高频APP。
京东到家与多点都是超市代购跑腿模式,前有打车、外卖的成功案例,国外有Instacart作为样板,所以,多点和京东到家成立之初就打算模仿打车、外卖平台发展路径,依靠烧钱,依靠平台化把超市快送做火。
京东到家一上线就大量散发优惠券,请明星代言推广,只收取合作超市低额扣点,对顾客满39免邮,起始阶段运力难估,可能每单补贴10元左右。
15年京东到家曾对外宣布过日订单达到10万单,单量增长,补贴也会增多,为了减少亏损,更具有持续性,京东到家多次调整配送门槛,从39元免邮改成29元以下4元运费,29元以上2元运费,现在已经改成不同商家不同运费,大概4-8元之间,比如在上海下单永辉生活门店商品,运费大概是5元(如果用永辉生活APP购物,是满18元免运费)。
京东主要采用众包物流配送方式,配送员自由接单,接单取货后再送货,刘强东曾经调侃说要把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发展成配送员,众包物流的好处是成本低,比较灵活,但掌控力较弱,需要一定规模量,如果出现没人接单送货的情况,会严重影响顾客体验。
京东到家的发展不如预期,履单成本高,补贴不少,单量不多,而且15年也是京东集团巨亏之年,年度亏损达到94亿元。必须要有所改变,终于在16年4月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京东集团以京东到家和2亿美金换取合并后的新公司47.4%的股份,未过半的股份占比避免了财务并表,使京东到家的亏损不用算入京东集团。
达达是众包配送平台,主要为美团、饿了么等提供第三方配送服务,在美团、饿了么发展自营配送,引入更多第三方平台的背景下,达达需要把鸡蛋放到更多篮子,而京东到家也苦恼运力成本高,模式难走通的问题,另外,京东也希望达达能配送京东商城的部分订单,降低大促时的配送压力,互联网上有种说法是,京东到家与达达的合并,是红杉在推动,红杉是京东和达达的股东。
达达之前给配送员7-8元每单的配送费用,每个配送员每天送30单左右,众包物流需要足够的体量才能降低成本,据说,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京东到家的配送成本降低一半。合并后的新公司融资超过7亿美金,按照估值算,应该也是独角兽了。
新达达由原达达CEO蒯佳祺负责,几年时间,京东到家换了多个负责人,由侯毅换成邓天卓,由邓天卓换成王志军,最后由王志军换成蒯佳祺。其中侯毅出走京东后创业做了大火的盒马鲜生,创造了超市快送全新模式。
17年初,京东到家关闭了上门服务频道,之前还关闭过外卖,目前,在京东到家APP上已经找不到外卖、家政、洗衣、按摩等频道入口了。
截止17年4月,京东到家覆盖19个城市,有4万家门店入驻,有3000万注册用户,截止17年7月,京东到家覆盖22个城市,有7万家门店入驻。
17年4月,著名作家,有千万粉丝的大V六六公开批评京东到家的服务,批评京东到家冷链有问题,收货的榴莲已经腐烂,而且拒绝退货。京东到家采用的平台模式,使其对入驻商家难以进行强管控,要保证生鲜商品的品质比较困难。
不仅商品品质难管控,京东到家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发现轻模式难以在投入和单量之间找到平衡,模式需要调整优化,纯跑腿模式难成功,于是在17年4月宣布推出流量赋能、效率赋能和用户运营赋能战略。
流量赋能是把京东APP的流量引入京东到家(另外还有京东到家APP流量和门店线下客流转换),在京东APP首页中放京东到家的入口,笔者发现,京东到家入口并非一直在京东APP上能找到,有段时间,京东主推的是京东生鲜,可能京东集团与新达达之间,也有不协同的情况,新达达未必敢像京东集团一样对京东到家这样投入,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对合作超市的扣点也有所上涨。
效率赋能的表现是开发了拣货APP,此APP在沃尔玛已经使用,沃尔玛是京东集团的重要股东,沃尔玛还投资过新达达5000万美元,据悉,拣货APP适用的场景是需要设立专门的线上订单拣货区。沃尔玛门店面积较大,如果在卖场拣货,那么效率很低,可能每单拣货平均超过15分钟,沃尔玛与京东到家的合作比较深入比较积极,但从经营结果来看,一个沃尔玛门店的京东到家订单,据说一般在100-400单之间,效果并不算好。
用户运营赋能是通过京东到家APP做营销和商品结构优化,京东到家APP还打通了山姆会员店的会员卡,因为能收集到多维用户数据,所以能深入洞察用户需要,能实现更多用户互动,但由于单个门店使用京东到家APP的用户有限,所以其价值也难以发挥。
目前,京东到家仍然在拓展各地市场,最近与华润万家、苏果超市等合作。笔者认为京东到家目前处于比较尴尬的状况,虽然覆盖区域比较大,但合作的超市单店单量难以提升,订单密度远低于盒马鲜生,如果作为快送平台发展,体量又远低于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但已经走到这一步,已经形成组织体系,要转型,也很困难。所以京东集团同时推出了7fresh、京东生鲜、生鲜一小时达等新业务。
总结
本文是超市快送平台模式的上篇,介绍了京东到家发展历程,下一篇将分析京东到家代表的超市快送平台模式,敬请关注。
本文是“京东到家-超市快送平台模式能走通吗”的下篇,上篇内容主要是介绍京东到家的历程,本篇内容是分析京东到家代表的超市快送平台模式。
京东到家代表的平台模式是生鲜和快消商品电商化的解决方案之一,京东到家开始定位成跑腿模式,本文所指的京东到家,是16年与达达合并前的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后,京东到家加强了与超市的融合,不再是单纯的平台跑腿模式,所以本文对平台跑腿模式的分析,不完全适用于现在的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前的京东到家是在学习打车和外卖的发展路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外卖平台和打车APP,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平台化+烧钱换市场,目前外卖平台主要玩家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打车APP是滴滴一家独大。
与达达合并前的京东到家(下文称“跑腿平台”)也是平台化模式,各种超市门店、水果店、菜店入驻跑腿平台,配送采用平台化众包模式,有点像滴滴的逻辑,可以把配送员看成专车,配送员接单后,到超市取货配送,按照配送单量算报酬。
既然是同样的逻辑,为什么外卖平台和打车APP发展得比较好,但平台跑腿模式发展远不如前者了,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利润空间不一样
外卖和打车毛利空间较高,两者毛利都超过50%,目前外卖提点大概10-20%,打车提点超过20%,而超市毛利率一般只有20%,纯利润只有1-4%,目前商超快送平台提点大概是5-10%,难以进一步提高返佣比例,其经营数据模型不如外卖和打车健康。
跑腿平台的盈利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入驻连锁超市缴纳的平台使用费和保证金,比如平台使用费每年6000元,保证金60000元,二是销售额提成,大概5-10%,笔者调研几家超市的提成费是7%,跑腿平台会向用户收取运费,大概2-8元。
如果客单价是50元,跑腿平台每单收入有佣金3.5元,有运费4元,两者之和是7.5元,7.5元大概够配送费用,其它费用,比如运营,拉新等,估计跑腿平台还需要一定补贴和投入。
2、 刚需程度不一样
对于顾客而言,用滴滴打车并不比传统打车方式贵,用外卖APP和跑腿平台虽然都要支付运费,但是外卖刚需性更强更急,消费者对商超商品送货上门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特别是在要收运费的情况下,况且,大部分区域,线下购物渠道足够方便,一般商品都可以回家顺路购买。
根据艾瑞指数数据,截止18年3月,京东到家APP月活跃数量是161万台,其中60%的用户是女士,美团外卖APP月活跃数量是2955万台,其中女性用户51%,饿了么APP月活跃数量是3851万台,其中女性用户56%,跑腿平台活跃程度远低于外卖,外卖平台也有商超平台,商超频道对于外卖平台是品类扩展。
笔者曾经在3个地点估算过京东到家APP附近3公里范围商家订单数量,估算方式是在京东到家APP上把商家的月销售单量相加,结论是3公里范围,京东到家在这三个地点每月单量大概在1-2万单,每天大概300-600单,其订单密度并不高。
3、 操作难度不一样
外卖商家SKU数量少,商超的商品多,通常超过1000SKU,达到5000SKU比较容易,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超过2万SKU,在一个超市卖场拣货多个SKU,再打包耗时比较长,笔者曾经试过在某超市门店拣货,每单拣货10分钟很正常,如果是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一单拣货时间超过20分钟也不奇怪,这样仅拣货打包成本就超过5元/单。
笔者调研过某个超市操作京东到家订单的流程,当有线上订单,接单员会把订单发到微信群,各部门拣货自己部门负责的品类送到特定区域,然后拍照发到微信群,由专人把拣货的订单分类合单,交给来取货的配送员。有的连锁超市会引入中台系统,对接京东到家、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平台,库存数量每个小时更新一次,也有连锁超市没有对接系统,靠人工更新库存数量,效率和准确度都比较低。
虽然京东到家开发了拣货APP,但笔者调研的2家超市,没有使用拣货APP,估计拣货APP适合专门拣货区(沃尔玛有采用),而不适合在全卖场拣货。
根据《商业观察家》在16年的报道,三江购物曾经是京东到家最佳合作伙伴,在订单量、客户满意度、客户转化率方面排名第一,即使这样,三江购物也只有部分门店能达到日均300单,客单价50元左右,月销售额800万-1000万之间。
京东集团投资永辉,但两者合作并不顺畅,永辉CEO曾经公开说过永辉与京东的合作一直没有办法展开原因在于快消品和生鲜领域一直在打价格战,永辉无法接受。笔者在永辉有的门店发现,门店同时有京东到家和永辉生活APP的宣传推广,其中永辉生活APP满18免运费,京东到家收5元运费,永辉生活APP对顾客吸引力更强。
在16年6月,有媒体报道,永辉接入京东到家60多家门店,日均单量只有100多单,重庆成都的20多家门店,日均订单只有75单,区域总单量每天1500单左右,客单价50元。其合作效果并不理想。
15年7月,有人发表了京东到家体验报告,实测56次上门中,有19次延误,另外还有商品质量问题,包装问题,拣货错误问题,几乎一半的订单都有问题,估计这和京东到家上线不久(才3个月),处于磨合期有关,根据笔者了解的信息,现在京东到家购物体验已经有较大改善,但当时的数据也说明,纯跑腿平台要解决体验问题并不容易,跑腿平台的体验问题和原因有以下几条:
1、 送货延误,由于采用众包配送员,要经历取货送货过程,可能出现配送员不愿接单等情况,可能配送员抢单太多,送不过来,还有虚假妥投等情况。还有天气状况,如果出现恶劣天气,美团外卖和饿了么可能会把配送费上涨到10-20元一单,跑腿平台如果不跟进,则没有配送员可用。
2、 缺货,由于入驻商家的库存数量难以与跑腿平台APP打通,一般的超市库存数量准确度也不高,所以比较容易出现下订单后无货的情况,所以在跑腿平台下订单时,需要让顾客选择,如果缺货是整单取消还是送货有货商品,这也从侧面说明容易出现缺货情况。
3、 包装问题,商品包装是否合适,配送员可能为了配送方便挤压商品,造成商品在途中变形损坏,下雨季,可能出现商品被染湿透等状态。
4、 生鲜品质,入驻的商家拣货,可能把不好的生鲜商品拣货送出,生鲜类商品品质难以统一,配送途中容易损坏,没有冷链保护,售后责任难以界定,会严重影响顾客体验。
5、 拣货错误,由于系统没有打通,靠人工核对商品,难免出现错误,有消费者反映过,在某跑腿平台下单,购买2.5L的可口可乐,结果送来的是2L的可口可乐。也有消费者反映过,送来的肥牛,花蛤等重量比下单承诺重量轻20%,生鲜类商品难以精确掌握重量,重一些顾客不会反映,如果轻一些,那么会伤害顾客体验。
6、 售后成本高,有资料显示,售后400电话综合成本,达到1元/1分钟,解决一个投诉,往往要几分钟时间,有一段时间消费者投诉某跑腿平台没有售后服务入口,现在,笔者看到某些超市快送平台仍然没有售后电话,只能留言处理,沟通体验差。
7、 配送体验问题,曾经有消费者反映,在某跑腿平台购物,给了配送员差评,结果配送员打电话来问原因,消费者感到害怕。
总结
京东到家、美团外卖商超频道,饿了么商超频道是超市快送平台模式,他们三者面临的问题一样,如果还是做纯跑腿模式,那么购物体验难以保障,需要更深度与超市合作,这也是他们改进的方向。
目前来看,跑腿平台模式已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勉强能达到平衡,可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但由于模式的先天缺陷,购物体验难以提高,佣金毛利难以提高,所以订单密度较低,订单效率难以提高,估计这也是京东推出7fresh、京东生鲜、生鲜一小时达、并且与沃尔玛深度打通,尝试新业态(惠选)的原因。
笔者认为,超市快送平台模式突破点在如何与传统超市门店深度结合,这条路并不好走,由于对门店的掌控力更强,永辉生活APP、淘鲜达在这方面突破的可能性也较高,超市快送平台模式可能只是阶段性模式,终局可能会消亡。
原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 老张聊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