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作为奶粉新政落实的第一年,在政府把控力度加强以及乳企对本身要求的提高,再加上海外品牌致病菌事件频发的缘故,我国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有了进一步改善。那么在此背景下,国内乳企业绩到底如何呢?
据悉,从今年6月开始,各大乳企开始向社会递交2018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从陆续公布的14家乳企2018年半年报中不难发现:上市公司业绩分化严重,真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业绩看似华丽,实则内忧外患
其中伊利、蒙牛作为国内乳制品行业的两大巨头,分别以营收总收入399.43亿元与344.74亿元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从净利润指标来看,伊利更是以34.69亿元碾压蒙牛的15.62亿元,营收净利润的双增,让伊利坐稳行业龙头位置。
但就净利润增速方面来看,虽然伊利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可净利润增速仅为2.43%,与蒙牛38.5%的增速相比,确实有些小巫见大巫。所以坊间也不禁流传出,乳业双雄的龙头之战将再次甚嚣尘上,谁是笑到最后的玩家还有待时间的考察。
实际上,伊利的衰颓之势主要来源于“流年不利”,2018年伊始,伊利的总裁潘刚“失联”事件虽然辟谣及时,但也仍抵不住舆论压力,使伊利市值短短几天就蒸发了131亿元。
而蒙牛的增长源自于雅士利的厚积薄发,在经过连年亏损后,雅士利的奶粉业务销售收入终于实现如今的扭亏为盈,并超过60%的突破式增长。
实际上,伊利与而蒙牛两虎之争已久。不论谁是龙头,对于乳粉行业来说,它二者之间若是良性竞争,或许也是对国内乳粉行业发展的一种益处。
全国性乳企:走”特色化”曲线救国战略
而后,光明、健合集团(原合生元)、贝因美、澳优也相继发布了半年财报,其中光明乳业上半年业绩双降,营收105.71亿元,同比下降3.23%;净利润3.35亿元,同比下降8.58%。但得益于海外新西兰子公司新莱特上半年净利为1.82亿元,同比增长81%。
实际上,笔者早在《光明奶粉下的A2之路》就曾坦言过,虽然光明因海外业务未亏损,但也间接表明了光明本身在国内乳粉市场的份额在一点点地被其他品牌所取代,如果光明本身不努力,就只能依靠网红奶粉A2代工活命,可让人担忧的是光明是否能确保自己能一直与A2黏合,若是断了根,光明又该如何生长?
另外,贝因美2016年与2017年依旧分别亏损了7.8亿元和10.56亿,并且在依靠卖房、出售子公司,以及借助政府补助的情况下,都未能使其触底反弹。所以最终没逃过“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将股票简称由贝因美改为“*ST因美”。
如今贝因美2018年半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约为12.32亿元,同比下滑4%左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853万元,和去年同期约为-3.68亿元相比,增幅在102%以上。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ST因美上半年净亏损1.06亿元,上半年同期为亏损3.8亿元。
虽然贝因美营收不美观,但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的帮助,使得贝因美及时止损。从财报上来看,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来源于贝因美出售全资子公司—杭州贝因美豆逗儿童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的100%股权与政府贴息补助所得,分别为5652万元和4795万元。
也就是说,贝因美如今还未从主营业务上获利,而只是依靠卖房与政府补贴勉强维生,但卖房保壳以及政府补贴能够让贝因美走多远呢?
另外澳优与健合集团(原合生元集团)方面都纷纷传来盈利的喜讯,这两家都是以“进口”闯入国内市场,又改口称是“民族品牌”。虽然一度致使消费者误解,但它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可小觑。如今一个做着大热的羊奶生意,一个收购营养保健品,在乳粉行业以差异化取胜。
虽然这些乳企的财报很漂亮,大都是“盈利”、“止损”。但“海外”、“营养保健品”、“卖房和政府补贴”这些标签,也不得不让我们疑惑这些乳企现在的状况,到底是好还是坏。
区域性乳企与上游牧场:利润差异明显
作为区域性代表乳企,科迪乳业、天润乳业、燕塘乳业、三元股份营收增长明显。其中三元股份的营收表现突出,约为37.95亿元,同比增长2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接近1.25亿元,同比增长185%以上,而去年同期该数字为0.44亿元。
其余的燕塘乳业营收6.14亿元,同比增长6.98%;净利4234.68万元,同比减少29.67%;科迪乳业营收5.8亿元,同比增长9.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83.24万元,同比增长10.95%;天润乳业营收7.25亿元,同比增长20.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67.82万元,同比增长16.42%。
与之相反,上游牧场生意惨淡,除了现代牧业背靠蒙牛实现业绩反转,实现营收24.7亿元,虽然还未摆脱亏损,但亏损1.4亿的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已减少79%。
而西部牧业上半年营收3.31亿元,同比减少2.67%;净利润增加10.29%,但仍亏损4161.66万元,由于2016年、2017年的连续亏损,若是2018年继续亏损则存在退市风险。
原生态牧业上半年亏损扩大210%至5334.2万元;中国圣牧2018年上半年预计亏损11亿元,净利同比下降幅度达184%,甚至出现盈利警告。
虽然中国作为乳粉需求大国,但是近年来我国上游的大型畜牧企业亏损连年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奶源,由于国外的大包粉和原装原产对国内原奶的截流,以及大批的乳企选择海外项目与在外建厂,导致我国原奶产量过剩,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连年亏损。
另一方面是因为销售毛利下降,由于这些原奶一般直供给乳企做中高端产品,剩余的原奶被乳企低价收购,以及养殖成本的无法降低,同样也是导致我国上游企业亏损的原因之一。
上下游业绩冰火两重天,千亿市场落于人后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的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婴幼儿奶粉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张,在2023年将达到2260亿元。不过市场规模增速会逐渐放缓,预计未来几年内将保持在8%左右的增幅。
有意思的是,不知道国内乳企财报做得太漂亮还是对目前状态太满足,看到盈利就放松警惕,但要知道在这个千亿市场中,却没有几个百亿公司。并且据相关评测,2018年6月婴幼儿奶粉品牌竞争力前三甲依次为惠氏、美素佳儿以及爱他美。另外竞争力前十的品牌还有美赞臣、雅培、伊利、飞鹤、诺优能、A2以及雀巢。在内外大佬夹击中,中小乳企如何“虎口”抢食?
除此之外,以2018年上半年来看,乳粉企业两级分化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下游企业如西部牧业与中国圣牧等原奶企业亏损持续扩大化,而巨头企业如蒙牛、伊利等势头依旧强劲,光明、贝因美等受市场竞争的影响,虽然不亏损,但靠自身盈利还些艰难。
对此高级乳业研究员宋亮就曾表示,有的乳制品企业有国内和国外奶源的双重选择,所以话语权强,盈利空间大,但上游畜牧企业,因市场的局限性,原奶一般只能直供给企业,所以盈利空间也较小,若按照目前这种发展境况,长此以往,对中国养殖业的基础会有很大的重创。
对于此,笔者想说,无论是财报做得太漂亮亦或者是真实战绩,国内乳企都不应该掉以轻心,在这份虚晃的烟雾下沾沾自喜,毕竟就目前来看,夺回市场还是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