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史上最严奶粉新政落地实施后,乳企之间的营销战争已经逐渐开始转化成为配方战。在这其中,奶粉与特医食品的跨界产物“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一度成为乳企豁开市场的利器。但同样,其高标准的监管体系也让很多企业望洋兴叹。
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些许企业难以抵抗高利润的诱惑,打起以固体饮料冒充特配粉的擦边球,甚至将“公关”之手伸进了医务渠道,譬如近来被媒体实名踢爆的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
高额提成撬开医务渠道的大门
据报道,新京报在以过敏患儿家长身份对北京部分医院及周边进行实地采访中发现,三家医院的院内儿研所和便民服务部(医院三产)售卖标称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一定功能性质的“配方粉”实则为固体饮料冒充,属于无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资质、无特医食品注册资质、无特医食品生产许可的“三无特医奶粉”。并且,还有相关医院的医生对相关产品进行推荐。
而在后期进一步调查中,据两家涉事企业负责人透露,此类产品主要流向母婴和医务渠道,在缴纳一定“进门费”后可进入医院院内商店销售。另外,医生每成功推荐一罐产品可拿到60元左右的提成,医院消化科、儿保科、儿童ICU等有处方权的大夫,都是销售人员重点“公关”的对象。
针对报道反应的问题,5月15日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宣传部称,该局已于5月14日对涉事企业宁波特壹食品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调查。该企业目前已被责令停产,召回涉事产品。青岛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也于5月18日发布公告称,将对2017年5月5日至2019年5月13日生产的黄疸期小肽配方粉和多种食物蛋白过敏期氨基酸配方粉系列配方奶粉进行召回。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儿研所和北京妇产科医院进行核查,发现北京特能康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于2019年3月26日出库12听,首都儿科医学科技开发中心(医院三产)入库12听,共售出4听(4月23日、4月26日、4月30日、5月8日),目前所剩货品均已下架。北京妇产医院经自查,发现其医院下属经营机构北京妇婴服务公司永立得明月商贸中心(医院三产)于2019年1月至5月按照固体饮料购进“佳瑞宝”28罐,已销售20罐,剩余8罐于5月10日下架,并办理了退货手续。
固体饮料代替特配粉乱象不止的背后
那么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到底是何方神圣?
据百科介绍,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是指针对患有特殊紊乱、疾病或医疗状况等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营养需求而设计制成的粉状或液态配方食品。并且《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规定,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要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它食物配合食用,这也包括了特殊配方奶粉。而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场,2019年2月国家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适用范围阐释得更加明确化。
目前,在国内除了雀巢、雅培、美赞臣等外资巨头以外,国内取得特医食品注册资质的只有圣元、贝因美、恒瑞健康3家企业的5款产品。显而易见,特配粉市场有着一定的严格执行体系,并有明确的使用规定。那为什么乱象还是屡禁不止?
首先,大环境下的婴儿过敏趋势增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发起的《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0-24月龄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现患率为12.3%,全国共计超过四成婴幼儿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症状。
并且,过敏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荨麻疹、过敏性湿疹、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等。)多发且不可治愈,具有不可逆性。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是过敏体质,后期被治愈的几率几乎为零,因此对于过敏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大于治疗”。同期,随着女性生育环境以及生理的转变,早产率、剖腹产的数量增加,致使国家也在大力支持特配粉的研发和推广。
而从市场容量上看,据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统计,全球每年特配食品的消费总额为560亿-640亿元,市场规模以每年6%的速度递增。尼尔森数据预测,中国特配食品市场销售将持续增长,其中牛奶蛋白过敏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0%,目前市场容量约为12亿元,到2021年有望达到22亿元。
以上种种因素,都在促使特配粉的市场体量也被进一步催化。如此一来,忘利风动的部分企业开始纷纷布网。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虽然特配粉的监管机制并不似药品一般严格,但是准入门槛却是异常得高。因此,被金钱迷惑的部分企业开始打起了擦边球,利用国家标准对固体饮料的营养元素添加并未提出具体规定为切口,利用特性宣传产品的营养价值。其中,无乳糖配方粉、氨基酸配方粉和深度水解配方粉等品类出现的数量最多。
除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之外,销售人员的动销说辞更是“神操作”。譬如上文提到的有儿研所工作人员表示其所售卖的罐体上标注“固体饮料”字样的产品并不是饮料,是奶粉,并表示“此奶粉是从植物里提取出来的,咱们国家不允许叫奶粉,其实就是奶粉,而且与进口特配粉相比口感更好”。又有如产品的消费群体不分年龄段,上至百岁老人,下至襁褓婴儿都适用……..
而事实上,虽然固体饮料作为食品生产并不违法,但它跟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有明显的差别。其一、在申请上,特医食品需要对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以及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特殊医学用途临床效果进行审查,最后才能决定是否准予注册,且2019年2月国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才正式发布,进而解决了国内可以注册但不能生产的问题,而固体饮料则并没有这么繁琐;其二、在监管上,特医食品必须要经过注册才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而注册则需要企业的工厂与配方均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认证,比食品认证还要严格,并且上市后还要面临月月抽检。但对于固体饮料来说,只需要一个合法厂家就能进行生产,并不具备特医奶粉的功效性。
在这里,笔者也提醒一下消费者们,无论厂家、销售将动销文案做得多么漂亮,将产品夸得多天花乱坠,固体饮料依旧不能摇身变成特医食品,盲听盲信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选择,因为在营养性还未确定的条件下,选择的产品不仅不会给患者增加营养,反而有很大几率造成患者的营养不良。
虽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乳粉在各项政策出台下已渐入轨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特壹、金大洋事件的发生也为我们敲了一个醒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部分企业为利益所趋,想尽办法钻政策漏洞。但是要知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怎么投机倒把也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这样的企业终将会被行业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