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首国
中国奶粉市场风云变幻,回首过往20年,国产、进口奶粉份额此起彼伏,史上最严奶粉新政强势出台,各种差异化、细分风口先后涌现。在此之下,有巨头陨落,也有黑马崛起,行业、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安全、品质、配方、品牌也相继成为了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0年风雨跌宕
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前,婴幼儿奶粉行业处于国产奶粉“一桶天下”的状态,品牌数量屈指可数不超过10个,销售渠道主要为“医院、商场”。
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发生后,民众对奶粉安全性的认知大幅提升。自此至2007年,奶粉品牌数量还维持在20个以内,销售渠道主要在“KA卖场、商超、母婴店”。其中母婴店占比很小,形成超过5家的连锁门店更是凤毛麟角。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整个中国乳业都遭到国民的质疑。在此之下,大量原装进口奶粉借机进入中国市场(约500个新小品牌,高峰时期的品牌数高达2000个)。
自此至2016年,中国奶粉市场品牌林立,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是竞争加剧。据悉,仅号称来自新西兰的约150个奶粉品牌,除了Karicare有一定的品牌力度和销量外,其他的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时候的新小原装进口奶粉品牌的管理经营者都存在两方面共性:
①跨行经营,缺乏对母婴行业的深度认知;
②想挣快钱,缺乏长远经营规划以及对应的管理水平。
不过无序竞争下,奶粉品牌自身释放出来的高毛利,以及竞争格局下倒逼成熟品牌追加对市场的投入,也造就了母婴店的快速壮大与连锁化扩张。同时一站式购买、品类丰富度、专业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而传统KA系统由于缺乏灵活度,市场份额与地位逐渐的被新兴的“母婴店、线上电商”所抢占。
2017年,不仅是奶粉行业发展的元年,更是母婴全品类发展的元年。无论从适育人口、出生率、还是消费能力、喂养习惯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在母婴店全速发展下,除了奶粉、纸尿裤这类大单品外,非标品、母婴周边产品在快速增长。
2018年,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制全面实施,品牌数量从2000多个锐减到目前的400多个(439个系列,1305个配方)。行业洗牌下,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渠道下沉和商业模式拓展成为了品牌发展新方向。
据悉,进入第一阵营的飞鹤、惠氏、伊利、君乐宝、澳优、合生元等品牌加紧对市场的布局,抢占货架的空缺,渠道进一步下沉;而第二、三阵营的品牌,则加快对产品线链的延伸,尝试多品牌、事业部战略或者外包品牌经营模式。
另外,虽然2018年全国总量并没有增加,但基本上通过配方注册制的品牌,营收都有相应的增加或者翻番销售,主要源于:补缺、下沉及渠道商的屯货。
2019年,来源于2018年的增长数据及上游工厂的产能压力,几乎全国的品牌商这一年的营收目标是基于2018年的数据增长100%~200%,不少偏于一隅的区域品牌也开始谋求进军全国,行业也进入了白热化竞争。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9年无论是适育人口、出生率,还是消费能力都呈现下降趋势,市场需求萎缩,过半以上的中小型奶粉品牌商是萎缩下滑的,小部分开始出现亏损状态。
不过,也有部分像飞鹤、君乐宝、澳优、达能等品牌销售额大幅提升,迅速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距离,超越及逼近稳坐头把交椅多年的传统外资品牌“惠氏、美赞臣、雅培”,这最大的因素来于“团队与商业模式”较量。
默默蛰伏,顺势而为,以奇制胜
2008年是中国奶粉行业的转折点,三鹿折戟,但合生元、贝因美、澳优、飞鹤却异军突起。众所周知,合生元以“苹果粉固体饮料,山梨粉固体饮料、益生菌”等营养粉起家,而后才进军的婴幼儿奶粉领域,并且在三鹿陨落前,合生元奶粉市场销量不高。
为什么它能够成为黑马?据悉,合生元摒弃了KA系统与商超渠道,以及三层分销模式,应用其打造的“精准营销体系+高毛利激励+母婴会员店“模式。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安全成为家长选购重点,因此合生元才得以迅速崛起。
而贝因美、飞鹤则是部分没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品牌之一,这也给了这两家企业进入一线市场的机遇,在补缺的同时也加大了产品质量的把控,媒体广告的投入,才使品牌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
澳优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得益于思路的转变。颜卫彬时代的到来,“掌控生产全球化,化整为零的品牌事业部化,人才的多元化“给重负的澳优焕发了生机,2016年奶粉配方注册制开始,又送给了新澳优一份大礼单,至此澳优公司进入了奶粉第一阵营。
大浪淘沙下,谁为擎旗者?
“蛰伏而善于捕捉机会者为赢家;昏昏沉沉,人云我云者为输家”。2004年安徽阜阳大头婴儿事件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在淘汰一批品牌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品牌。2020年新冠疫情大浪淘沙下,谁又将借此崛起?
合生元的成功除了模式外,外加点机遇;可以理解其模式为“奇”;澳优的成功除了三化改革外,外加点机遇,可以理解其改革为“奇”;喜宝奶粉的成功除了模式(合生元模式)外,外加点机遇(跨境海淘带动),可以理解其模式为“奇”;君乐宝的成功除了模式(平民化营销)外,外加点机遇(河北国资委支撑,配方注册制),可以理解其模式为“奇”。
曾经渴望于新西兰同步销售的“康宝瑞”品牌,在新西兰善腾工厂被收购的前夕,其自信的认为只要有量、有钱,代工就不是问题,后面却被配方注册制打的措手不及;曾经年销售额已突破3个亿的纽瑞滋,渴望于资本市场,迷恋于合生元的精准营销体系,找来了合生元的大区经理,抛开品牌的实际与环境的不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后大伤元气;曾经的迈高,背靠澳洲工厂MG,可谓是媲美于合生元与澳优,还高薪挖走了荷兰帝斯曼公司的高管,但却因不接地气的经营,最后断送了品牌。
行业中,还有很多这样曾经不错的品牌,但却埋没于自我的混乱“折腾”中。市场并没有成功的案例与模式可以经得住一再的复制,唯有打好市场的基础,蛰伏等待机遇的到来,才能守正出奇。
本土化经营桎梏
纵观全球品牌,一家企业要想在某个国家赢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实现本土化经营。聚焦国内母婴行业的外资婴配粉品牌,如:惠氏、美赞臣、雅培、达能、恒天然,美素佳儿,均是欲立足于中国市场,在中国建厂生产以规避持续经营风险。
而反观曾经的特福芬、泓乐、明治等品牌虽然在国内发展迅猛,并取得了非常高的市场份额,最终却败给了“营销之外”。近些年来,商业巨头跨界经营婴配粉的,如:恒大咔哇熊,汇景荷仕兰,新希望爱瑞嘉、娃哈哈爱迪生等,实力和背书均不差,但经过一系列运作后,却没有一个品牌能够做大。
具体而言:
1)在这个对口碑要求极高的母婴领域,手握巨资的恒大,却收购一个不知名的品牌。并且其希望能通过迅速的轰炸式投资在短时间赢得市场,这显然不大现实。
如果其选择收购或控股一个知名奶粉品牌,也许今天会格外不同;如果其选择反向经营,重资收购或控股中国80%以上前十大母婴连锁店,再引入“咔哇熊”品牌进驻这些门店重点销售、形成窗口效应,并为各地方经销商渠道推出“咔哇熊B、C系列”,相互呼应,那么今天的咔哇熊品牌也许就不太一样。
2)荷仕兰在渠道上,港澳内三地联动,单是进入香港澳门前后就花费了5000多万的投入;在品牌形象上,高价聘请了袁咏仪作为公司的形象代言人,赞助了韩红的扶贫基金,赞助了珠海的F1赛车,广告媒体陆续上马,数不尽的展会与品牌发布会;在人才上,高薪挖来行业顶尖职业经理人,其中中国前十大品牌的中层干部就数不胜数,组织架构非常完善。在繁华的一系列的运作背后,业绩增长至1.2个亿。
但最大的问题在于,从没有高管为企业规划品牌的长远发展性与规避风险性,品牌的上游代工一迁再迁,从荷兰到澳洲,从澳洲又到新西兰,如无根之水,漂移不定,荷仕兰生产迁移到澳洲VIPLUS工厂时,其依然想着仅做代工,没有进一步动作,如入股部分或控股VIPLUSD的想法,好稳定奶源供给。
20年巨变之下,品牌、品质、营销、渠道等都值得深思。下一个20年,希望各大乳企可以守正出奇,崛起于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