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你的指纹、声纹还有刷脸资料,可能已经落入灰产手中

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接陌生电话,不回拨任何一个“响铃一声”,在正规服务商的APP上,反复巩固着自己的声频、指纹还有那张需要眨眼、摇头的“脸”。

欺诈与反欺诈,不仅仅是一场猫鼠游戏。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听闻甚至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突然接到银行短信,自家的信用卡在某地“任性”刷卡消费了一大笔金额,结果茫然不知所措;上网想买东西,却突然发现账户里的余额分毫不剩,购买的虚拟商品已经发往某位“用户”手中……

类似的场景可能还有很多,多数用户往往在晕头转向之后都会纳罕,这些欺诈者怎么会有我的信用卡号和密码,怎么会有我的网银账号,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和姓名?但在懂懂笔记看来,更令人焦虑的是,当更多用户开始寄希望于指纹、声纹或者脸部识别的时候,你怎么就敢保证,自己这些“绝密”资料,就没有落入灰产手中。

实际上,金融服务业、电商、电信运营商也在焦虑,如何让“真正的用户”实现刷卡交易、安全购物、放心消费。有时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桥段,每天都在服务提供商与欺诈者(灰产)之间演绎着。

数据折射现状与趋势 引发业界思考

即便存在个人信息被散播、信用卡被盗刷、被欺诈者盗用名义贷款消费等等风险,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离开电商、移动支付和信用卡,反欺诈成为普通用户和服务提供者中间的越来越重要的保障。

“中国线上交易的迅猛增长加剧了在线欺诈和身份盗用问题的恶化发展”、“中国消费者对在线欺诈的容忍度在亚太区排名中较高,高达46.6%的参与调查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可以将个人数据开放并分享给企业机构”……

在最近由益博睿与IDC共同发布的亚太区《2017年欺诈管理洞察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上述这些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份面向亚太区10个市场的3200位消费者,以及80多家来自金融服务、电信和零售(年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企业机构的详尽调查中,很多情况并不让人乐观。

综合其中主要信息,懂懂笔记发现在前文中所说的欺诈现象,并不是个例,而且有着较为普遍的存在,发展趋势也让更多用户感到不安。

首先,这种普遍现象在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亚太区的欺诈问题普遍非常严重,五分之一的参与调查者表示直接遭遇过欺诈损失,还有三分之一人表示本人或者其亲友受到过欺诈带来的负面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在金融服务、电信和零售(包括电商)这三个方面中,后两者出现的欺诈问题更为严重,尤其是在国内的普通消费者身上,更为明显。

报告中显示,亚太区消费者对数字化服务的信任度普遍相对较低。在满分10分的前提下,金融服务、电信、零售三个领域中,亚太区电信领域的得分最低,仅为2.1分;尽管金融服务得分最高,但也只有4.9分。

其次,关于发展态势的严峻,体现在了调查报告的预测里:随着数字化服务不断普及,欺诈将只增不减,这必将对消费者信任度会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

尤其在中国市场,随着数字经济和电商的快速增长,在线欺诈和身份盗取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欺诈类型,而中国消费者对欺诈事件所表现出的较高的容忍度,也加速了类似欺诈问题的恶化发展。

*指数根据金融服务、电信和零售三个领域的所有DIT的平均得分。

没错,较高的容忍度。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是否会经常听到朋友间这样的吐槽:在网上我们早就“透明”啦,你的手机、姓名、年龄、收入等等早就被那些灰产拿在手里,卖了无数遍了。那些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无奈,似乎是一种默认,也是一种妥协。

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接陌生电话,不回拨任何一个“响铃一声”,在正规服务商的APP上,反复巩固着自己的声频、指纹还有那张需要眨眼、摇头的“脸”。

真要是烦到极限,或许也只能怒喝一句:还让不让人愉快地“剁手”了?!

或许,反欺诈手段需要施展霹雳手段,帮助普通消费者度过这些“劫难”了。

近几年,随着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相关企业连续制定计划,不断通过采用新的数字化服务标准来提升本地数字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通过投资来保证用户对其数字化产品的信任度。

行业普遍存在的欺诈现象,以及用户对于欺诈行为的无奈也意味着,很多银行、电商、信贷机构自认为的数字化交易欺诈管理水平,与实际客户的体验存在不小差距。

合力之一:零售和电信业孕育巨大市场需求

实际上,通过这份调研报告,懂懂笔记发现在市场需求、用户需求和服务商需求这三方力量中,正在出现三股合力,这也让反欺诈的大潮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多样性。

第一个合力,就是国内零售业、电信业较低的信任度得分,与公众较高的接受度,正在形成对反欺诈技术和服务旺盛的需求。

在满分10分的前提下,在金融服务、电信、零售三个领域对数字化服务的信任度得分中,国内电信领域的得分最低,仅为2.1分;零售业(电商)的得分为2.8分;而金融服务的得分最高,为3.87分。

“尽管中国的平均数信指数在亚太区处于中游,但在零售领域,由于受中国电子商务增势的驱动和在线零售商对解决欺诈纠纷的关注加强,中国指数排名在该领域非常靠前。尽管该领域欺诈事件频发,但消费者通常拥有较高的容忍度,并在涉及少量资金损失和予以一定事后保证措施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能够接受偶尔性的欺诈事件”, 益博睿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坚对于报告中出现的这个情况做了分析。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隐私数据的开放程度的不同。黄坚指出,亚太区消费者对企业机构分享自己个人账号数据的平均接受度达27.5%,而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地区的接受度则高达46.6%。“这也容易导致更多的用户个人隐私数据曝光,以及更高的欺诈风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零售业、电信业用户需求不断迅猛地增长,在线交易的潜在欺诈风险也成为行业对反欺诈需求的巨大推动,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了解)利用自动化监测,应对与日俱增的数字化交易所带来更多欺诈事件的挑战。

黄坚分析,在国内欺诈行为在电信领域主要出现在运营商计费方面;而在零售领域,身份盗用问题最为严重。随着欺诈类型不断演化,一个趋势就是企业机构间要加强数据库的“合纵连横”,充分利用分析功能,从而了解整个行业的生态系统,以及客户行为。

合力之二:跨行业服务融合产生新机遇

尽管在这份报告中,国内银行业的整体信任度得分高于零售业和电信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业在反欺诈方面趋近完美,或是在技术和服务模式上固步自封了。

在反欺诈、征信等方面,金融、电信、零售三个行业都是和个人打交道,都会产生各自维度的用户数据。第二个合力就是因为灰产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的服务模式不仅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跨界合作也在不断发生。

黄坚在交流中表示,益博睿一直是在跟金融行业打交道,他发现在反欺诈和征信方面金融业不仅自身有更大的需求,而且在与电商、电信服务企业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合作模式。“马云现在一直讲新零售,现在零售的概念跟以前确实不一样了,零售业也在转型。我们看到零售和金融相结合,在征信和反欺诈方面需要我们来扮演润滑剂或者是撮合的角色。我们不拥有数据,但我们会成为数据的加工者和分析者,向双方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黄坚透露,针对电信行业目前益博睿也在讨论一些战略层面的合作模式,不是单纯面向电信运营商,还包括电信企业与金融企业的合作、与零售业的合作。“这里面会有很多挑战,但也蕴含很多的商机。”黄坚强调,好的服务机制能够实现多方共赢,甚至是打造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生态圈。

合力之三:AI等新技术“走红”反欺诈领域

从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因为用户对于跨界应用场景需求的变化,也在促进不同行业间服务模式的融合与转型。因此,第三个合力,就是AI技术在反欺诈领域的深入和实践,目前越发明显了。

“你能想象吗,现在有银行已经通过语音收录,在催收人员与用户通话后,会将用户当时的语音进行分析,得出准确的心理评估,从而知道这个用户的欠款是否还有可能收回。” 益博睿大中华区分析与策略咨询总经理黄健铭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告诉懂懂笔记,这些AI应用已经开始在美国的部分银行投入使用,结合AI技术的应用,辅以用户以往行为的分析,会大大提高评估的准确性。而这些新的技术,在亚太地区也有不少大型银行开始关注。

“这套评分系统就如同一位真正有经验的催收员,AI技术解决了以前非结构化数据无法分析统计的难题,良好地应用到实际的应用场景里,而且帮助银行解决了大量人力成本。”黄健铭指出,这些应用还帮助银行体系提升整个了催收部门的KPI,产生更多良好的边际效应。

AI正在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中,为反欺诈和征信提供着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在数据孤岛的传统难题面前,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

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都会和消费者发生交易,获得消费者的相关数据。但是基于客观原因,同一位消费者的这些数据也是数据孤岛,不同机构之间无法互联互通,这也导致传统的做法在跨行业间是很难“联手”面对反欺诈。

“随着现在AI、生物识别等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运用机器学习、大数据手段把数据孤岛全部串联起来,整合出更高端的应用,通过AI更精准或者是更实时、动态地来捕捉反欺诈可能发生的苗头。” 黄健铭强调。

的确如此,银行业、电商和电信业都希望获得更多顾客的信任,完成更多的交易和服务。反之,用户在希望保障交易安全的同时,也希望企业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要带来糟糕的客户体验。从他的介绍中懂懂笔记发现,未来防范欺诈除了传统的身份证信息,还会包含人工智能、生物识别、替代数据技术,类似益博睿运用的Super-ID解决方案,可以将个人信息进行360度的整合,从而更有效地治理欺诈行为。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在报告解读中懂懂笔记听到的最高频的一句话。

正如好莱坞影片《猫鼠游戏》的情节所述,小李子扮演的诈骗犯,化身飞行员、医生、银行雇员,通过高杆的伪造手段诈骗了无数钱财,无往不利。当然,最终他也没能逃出FBI的法眼。在信息科技更为便捷、普及的今天,更多高杆的欺诈手段正在觊觎我们虚拟的“荷包”。

因此,反欺诈技术和服务能力必须要将门槛提升到能够有效防范这类“精英”级别的高度,从多维度进行甄别、审核,才能最大化保障公众的正当权益。因此,道高一丈可能不够,还需要道高多维,降维打击!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