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两极:重数量的百度,重质量的知乎

本文来自连线家,这几天,但凡观看世界杯的人想必都在央视看到了知乎的广告,有意思的是,知乎将广告主题定为了“有问题,上知乎”

这几天,但凡观看世界杯的人想必都在央视看到了知乎的广告,有意思的是,知乎将广告主题定为了“有问题,上知乎”,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百度已经使用了13年的广告语“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单从广告的字面意思来看,两者都在向大众传递同一个信息:我这里有你需要的东西。换言之,知乎和百度所做的都是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分发工作,不过在这座巨大的信息工厂内,两者的分工却截然不同,一个更重数量,一个却更重质量。

前搜索时代的百度:勤于信息数量

谈起百度,大多数人对其初始印象一定是搜索引擎,虽然现在百度的AI标签非常亮眼,但百度以搜索引擎起家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搜索引擎,百度需要做的是吸引人们前来搜索,不过前提是百度已经打包好这些信息。

关于百度和信息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从百度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来看。2003年,百度上线了新闻搜索网站,一方面向用户展示热点新闻,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搜索新闻的功能。同四大门户网站一样,百度也具备了媒体属性,不过本意还是增强用户在新闻需求下对搜索的粘性。

到后来,百度针对信息加工先后上线了以问答为主的百度知道,以及以科普为主的百度百科,这使得百度在信息加工方面的能力更进一步。但这些产品的上线,仍然还是为了巩固百度作为中国搜索引擎老大的地位。不过从百度知道来看,除了对信息进行单纯打包外,不得不说百度还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生产的平台。

但在前期,百度的核心定位仍然是搜索引擎,所以其服务于流量的中心化思维不会变,这些围绕PC端、移动端的产品最终给百度带来的最大价值还是源源不断的流量。而在信息处理上,无论是提供新闻入口,还是提供问答平台,百度做得其实都是比较轻的工作。

第二,从用户对百度的需求来看。当人们踏入互联网时,往往有着各种明确的和不明确的目的,而百度这类搜索引擎自然要提供海量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到最大化程度的满足。这决定了用户来百度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多的信息,或者说通过对足够多信息的自我加工来得到有用的信息。所以说,限于搜索引擎获取、展示信息方式的特性,人们对于百度的需求重心其实在于信息的数量。

但人们对于信息的要求和需求其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一方面,海量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难度会困扰用户,所以用户希望看到加工后的信息,一个非常好的佐证,现在媒体所采用的AI推荐功能,就是在迎合用户的口味;另一方面,就用户本身来说,当他在对互联网工具驾轻就熟后,潜在的深层信息需求会被激发。因此,百度这一类的搜索引擎在满足用户此类信息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吃力情况,即使能够满足,用户往往也要经历繁杂的搜索路径才能找到想要的信息,于是就有了满足人们深度信息需求的平台,比如知乎。

后搜索时代的知乎:忠于信息质量

与百度搜索引擎的定位不同,知乎起初是一个问答平台。和百度知道、新浪爱问、搜搜问问有相似之处,知乎在内容生产上也是以互动交流的形式。不过,正是这样一对多的问答形式,让知乎在往后发展的道路上,逐渐走向了专业化,也有了社区属性。

基于问答形式,知乎在信息,或者说内容上具备两个特点。其一,问答内容由用户生产,原始性极高,而且由于用户的本能,所以往往反应的是用户的真实信息需求,比如提升自我的需求或者是娱乐化的需求,所以具备极强的可参考性;其二,通过进一步的加工,问答内容能够产生协同效应,以专题或系列的形式来集中帮助用户根除问题,满足他们对信息的质量需求。

所以,即使是面对个体化的差异,即个体身上所存在的问题变量,知乎上的历史性内容也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对于特殊信息的需求。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这还要得益于知乎的用户群体特征,此前艾瑞咨询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知乎的用户大多数都达到了大学本科。显然,高学历群体所生产的内容具备更强的专业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质量。

除了能满足用户对深度信息的获取需求,由于用户的特性、交互性的信息生产手段,知乎还满足了用户对于深度信息的加工需求,比如在专业问题下提出自己的专业性见解,这也是一般的问答平台难以触及到的信息处理环节。

由此看来,用户在知乎上既可以获取深度内容,又可以生产加工深度内容。而知乎之所以能满足用户对信息的全面需求,原因在于知乎不仅仅是一个提供海量信息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从给予用户深度内容到培养用户回答的习惯再到平台的展示和推荐,知乎对信息质量的把关很上心。

简单来说,在一切都围绕信息运转的互联网时代,知乎所吸纳的其实是无数个性化以及共性化的信息,通过将这些信息合理加工分类,知乎输出的成品是用户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想要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价值将一直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以问答形式存在的信息,也算真正印证了知乎的那句“有问题,上知乎”的广告语。

信息需求分层下,百度和知乎未来要怎么走?

综上,从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角度看,可以给两者分别下个定义。一个是解决问题的知乎,一个是提供信息的百度。在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说的就是人的需求分为五等,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缺一不可。

知乎和百度在满足人的信息需求上,也契合这种分层模式。从信息处理的难易程度来看,百度它是把庞大的信息收纳进同一个袋子里,让用户可以随时取用;知乎它不仅仅是收纳信息,而且还将不同的信息放在不同的袋子里标上记号,让用户可以更清晰地取用。

可以说,两者的明确分工让用户在不同的认知阶段,以及不同的状态下能够轻松获取想要的信息。比如当用户在碎片化时间内想用信息来打发时间时,用户可以浏览百度的新闻信息流,而用户在有具体的问题解决需求时,则可以上知乎进行关键词的搜索,从而找到精准的答案。

当然,无论人们对信息需求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长期来看,人类作为一个社会化物种,对信息的需求显然是无止境的。因为这样的无边界,百度和知乎也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虽然百度如今的发展重点已经转移,但是百度基因里的信息提供职能却无法抹除。说得夸张点,只要百度一直在做搜索引擎,那么其提供信息的职责就会一直存在。但百度可以继续加码这种信息服务,并持续为自己的变现需求输血,信息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因为转型需求,百度在信息上的探索边界似乎也仅限于此。但年轻一些的知乎不同,其暴露于公众面前的野心日益明显。一方面,知乎乘着知识付费的东风,将知乎市场升级成为了知乎大学,意在让知识产生普惠价值;另一方面,知乎APP近日推出了短视频专区,在为知识生产提供多样化方式的同时,也要为知识提供一种热门的输出途径。

非常明显的一点是,知乎的野心不仅指向平台的边界扩展,还指向人们在获取知识的渠道认知。加上知乎在电视媒体以及互联网渠道上打出辐射范围非常大的广告,这些举动都说明,知乎已经准备好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用户,要干一番大事。

上个月在盐Club上,知乎公布了两个数字,一个是注册用户数达到1.6亿,一个是平台总回答数超1亿。七年的时间,从值乎到知乎Live再到如今的知乎大学,知乎正在探索更广阔的天地,逐渐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知乎创始人周源曾说:“自创立伊始,知乎的初心就是帮助人们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生产、传播、分享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成为了知乎的使命。”

现在看来,在这样的使命之下,通过不断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质量要求,知乎的最终目标或许是要成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信息中枢。不论如何,如今我们获取想要的信息已经易如反掌,这不仅要归功于当前这一信息大爆炸时代,更要归功于这个时代下以知乎和百度为代表的信息工具。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