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创业者朋友咨询共享电单车这个项目还能不能做,个人认为,共享电单车是一个伪命题,很难成功。这也是自己在研究这个行业后得到的结果,接下来会从用户、投资人、政府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诠释。
共享电单车是继共享单车之后的又一物种,只不过由人力踏板变成了电力驱动,整个扫码支付使用流程一样,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很多创业者在看到共享出行这一风口后还是想赌一把,却没有冷思考背后的深层逻辑。
首先,从用户角度来说:
价格:共享单车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一公里说远也不远,说近也不近,一元一小时的价格足以满足用户使用。如果共享电单车投入使用,由于生产成本较高,那么它的使用成本也会相应提高,按照目前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是3—5元一小时,甚至更贵。如果用户只想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路程,为何要选择高价的电单车,而不是单车。也许很多人会说,电单车会比较舒服,省力,但试想如果5分钟就能走完的路程,用户何必多出数倍的钱。我相信在综合考虑时间成本后,用户会更青睐共享单车。此外,共享单车不断迭代升级,在用户体验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就缩小了和共享电单车之间的体验感,进而可以完全替代。
场景:很多共享电单车领域的创业者选择在城市发达的城市进行投放,殊不知城市越发达,交通网络的布局越完善,超过一公里就会有其他的交通工具,比如公交车、地铁,那么共享电单车的使用率将大打折扣。因为在这种出行场景下,可选择性增加。很多共享电单车有骑行距离的限制,必须在规定范围内归还,这样一来就有了不好的用户体验。如果投放在三四线城市,虽然交通网络不完善,需求量会增加,一旦没有了骑行距离的限制,这无疑增加了公司运营成本。如果为了降低运营管理成本而设置骑行距离,这又回到了上面所说的尴尬境遇。所以,在共享单车和公共交通之间求生存会艰难许多。
其次,从投资角度来说:
共享出行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对资本的依赖很强。项目本身没有太大的竞争壁垒,只有大量投放抢占市场份额才会形成竞争壁垒。摩拜、小黄车、哈罗单车是共享单车领域的幸存者,每一家公司都消耗了数十亿才走到了今天。众所周知,电单车的生产成本是人力单车的3倍,均价在6000元左右,进行大规模的投放需要大量资本扶持,再加上共享电单车的综合成本很高,造价、充电、耗损、维护,这些会比共享单车更耗资金。如果说共享单车都难以在短时间实现盈利,那么共享电单车会更有难度。
当初参与共享单车领域的创业公司数十家,最后只剩下3家,且仅存的3家,有的已经卖身,有的生死未卜,从共享单车的结局可以预测到共享电单车的未来。
最后,从政府角度来说
共享单车在有些城市的市中心已经处于饱和状态,给当地政府带来治理难题,有些地区的单车被当作垃圾处理,产生很多单车坟地。如果早期的共享单车城市运营商能做好政府关系,是因为代替官方做了民生工程,在时间节点上拥有谈判优势,而共享电单车的诞生无疑增加城市管理负担。
目前,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已经明确提出,“不鼓励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目前,唐山出台印发《唐山市中心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要求:现阶段不发展互联网租赁电动自行车。而太原市《关于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不发展电动自行车作为共享单车。北京、上海、郑州、深圳等地也出台相关文件,不鼓励、不支持、暂时不发展等态度对待共享电动车行业发展。
所以,想要继续从事该领域创业的朋友要三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