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今天,新兴市场意味着潜在商机。自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决策的出台与部署,互联网企业再度掀起布局下沉渠道风潮,集中火力进军农村抢占市场,农村金融领域逐渐成为各路人马的抢滩高地。
据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2017年“三农”领域互联网金融交易金额为400亿-450亿元,但仍存在3.05万亿元的金融缺口。可见,分食农村金融市场这块可口蛋糕的机遇良多,各界企业只要伺机而动都有赚得盆满钵满的可能。
农村金融前景广阔,或将成为发展新蓝海
农村金融如今仍是一个有待开拓的蓝海市场。伴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村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实力的显著提升,以及金融产品的收益趋于稳健,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要解决好“三农”的发展问题,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农村金融长期以来都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近期一系列发展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文件纷纷出台,更是让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正迎来政策红利期。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要健全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确保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按照国家如此旗帜鲜明的指示,想必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松绑与支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农村金融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各类企业涉足农村金融领域将大有可为。一方面,随着资本累积在农村地区的初步完成,农民对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就上半年农村经济运行状况而言,我国农村收入、消费和投资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其中1-7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42元,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0272亿元,同比增长10.4%。
另一方面,尽管互联网企业下乡大潮迅猛袭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仍是农村信用社等传统机构,因缺乏竞争环境与有效整顿,导致农村金融出现创新主体、金融方式、产品单一及服务渠道散乱等一系列问题,让发展农村金融既是大势所趋,更是必然选择。
此外,农村金融市场还未出现寡头企业,竞争环境相对公平,市场未被垄断,目前依然是互联网企业深入布局农村金融的最佳时期。
企业组团渠道下沉,切入模式“钱”途未卜
农村金融是农村与金融相结合的产物。当下各类企业组团下沉渠道,致力于打通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推动农村金融模式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其中以电商平台、三农服务商和P2P平台为主的三类玩家,正在充分利用资源渠道和服务手段,加剧农村金融领域的厮杀,逐渐分化出三类不同的切入模式。
1.基于电商平台的链式金融模式
运用基于电商平台的链式金融模式的玩家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一亩田等,主要依托自身电商平台优势,建立线下实体店或电子商务服务站,完善自由农村物流体系,并根据电商平台收集的农户消费者购买数据、销售者和供应商的信用数据,建立一套信用风控模型,提供支付、保险、贷款等服务,推进金融服务下乡。
以蚂蚁金服为例,2014年10月成立初期便宣布启动“千县万村”计划,配合集团农村淘宝项目,投资100亿元建立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推动挂号、缴水电费等各种公共服务落户农村。2016年12月全面开启农村金融战略“谷雨计划”,计划三年内为1000个县、100家龙头企业、国内“三农”用户,提供包括支付、信贷、保险的金融服务及1万亿信贷。
此后,蚂蚁金融积极探索推进村淘合伙人等线上加线下的熟人模式、供应链产业金融模式等,现已形成了成熟的数据化平台模式。数据化平台模式是指将淘宝、天猫平台上的各类交易数据转化为客户的信用数据,生成相应的“芝麻信用分”,再将芝麻信用分与信贷额度相挂钩,从而发展出高效的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模式。
2.基于农业生产链的链式金融模式
运用基于农业生产链的链式金融模式的玩家包括“三农”服务商大北农、新希望和农分期等,重点利用多年累积的线下资源优势、客户信用数据优势,捆绑供应链内的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农户,打通贯穿农业产业化的自有供应链关系,建立特有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为农业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投融资、支付等综合服务。
以农分期为例,2013年创立初期便尝试从农业经营机械化中的农机分期消费着手,以金融为切入口,接通信托、保险和银行的资金,为农户提供扩大生产经营范围所需的分期消费和贷款服务,串联起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2016年农分期又基于“赊销”模式,以线下地推和高度自营的方式,拓展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电商市场规模。
目前,农分期已形成农机、农资、农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生产链服务体系,通过整合互联网工具和资金渠道等资源,聚焦规模化种植大户的生产经营,面向种粮大户、农机手、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优化、重塑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化。截止至今年8月,农分期已实现促进农机销售3万台,交易用户数量超过20000户,预计短期内将在河南、山东等省份成为当地最大的民营农资、农机经销商。
3.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
运用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的玩家包括翼龙贷、人人贷、礼德财富等P2P网贷平台及其他众筹平台,主要以新农人群体、农村居民等低端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互联网将资金需求端与资金供给端实现有效对接,提供无抵押的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及保险、租赁、理财类服务。相较而言,贷款金额因无需抵押物而受信用限制强,对金融机构来说人力成本高,风险把控困难。
以翼龙贷为例,翼龙贷自成立以来就强调农村熟人社会的作用,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三农信贷工厂”,利用翼龙贷借款APP搭建农村金融服务桥梁,通过线上信息撮合与线下风险防控,承担起资金和项目整合工作,并依靠本地加盟商在管理信贷风险的担保与支持基础,推动加盟商承担起项目发掘、风控、贷后管理、债权回购等职责,从而保障平台用户的资金安全,发展出一套适合农村社会的信用甄别体系及风险控制方法,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营模式。截止到目前,翼龙贷的服务已经覆盖了1200多个区县以及数万个村镇,向“三农”领域提供的撮合借款金额近500亿元。
切入余款揽储领域,有望破解金融渠道下沉困局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管道,要多方发力,更要双管齐下。尽管多数互联网企业已经通过金融借贷努力解决农村“钱从哪里来”的核心问题,但通过余额揽储服务能够破解农村“钱到哪里去”的阶段性问题。
目前,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拥有巨大的市场存量,大约有5亿农村人口还生活在金融服务的空白区,还有73%的农户无法从正规渠道得到贷款,通向农村揽储的路径目前还无法真正延伸到每一个农户。
为此,信用社、农行、邮储等金融服务机构响应国家普惠金融的政策号召,全力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运用第三方支付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村民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金融服务,比如水电费缴纳、手机充值、社保缴纳、机票火车票购买等服务。58农服、宜农科技等涉农企业也纷纷瞄准市场空白,通过与大型商业银行合作,在农村网点开展普惠金融服务。
以58农服农村金融服务站为例,58农服通过与长沙银行展开合作,利用前期建设“益村”平台的经验和资源,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与用户的信赖,借助村级合伙人模式,构建乡镇主干站点+N个村级站点的服务体系,打造面向镇村群众的金融服务生态圈,方便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金融服务。
58农服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以农村金融服务站提供小额现金支取、转账汇款、现金汇款等基础性金融服务,及余额查询、交通罚缴处理、医保缴费、电费话费缴纳、金融知识普及、网上购物、农产品外销等综合性服务,推动“金融送下乡,服务送到村”。今年10月至今,58农服农村金融服务站已在益阳打石湾村等数十个行政村扎根,服务周边5万多位村民,仅打石湾村农村金融服务站开业十天就已揽储金额达1080万元。
无论是金融借贷,还是余额揽储,各类切入模式都已经日渐明确,但各大金融服务主体的“钱”途依旧未卜。作为农村金融的传统生力军,传统金融机构一早便掌握着进军市场的入场券,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与传金融机构不同,互联网企业尽管是后进生,但依托互联网,以流量加持为基础,深入农村互联网领域,无疑也能又好又快地切入市场、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