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中外车企都抓准时机,想要率先攻占这一新兴市场。当然,也由此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上涨,其中的主力军纯电动汽车占市场整体销量超七成。而今年国内车企也开始涉足智能制造领域,正式研发“智能化”新能源汽车,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在中国正一步步进行大胆尝试的时候,远在欧洲的汽车大国德国却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无论是热门的新能源汽车还是前景广阔的智能制造领域,德国汽车制造商们似乎从竞争一开始就落后了。
一、“心力交瘁”的德国汽车制造商们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欧洲正受欢迎,但作为基础的整个汽车行业却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为完成气候大会上制定的目标,减少空气污染,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将被“回炉重造”。自柴油车禁令在汉堡市正式实施以来,德国各界都表示强烈反对,如果禁令遍及全国,几百万柴油车车主都会受到影响,而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汽车升级改造所需的资金也是一个问题。
消费者们不满与反对的声音使得汽车销量受创,这种情况下,发展新能源汽车对拯救整个行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来看,柴油车的问题还没能妥善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部分资金和精力;另一方面,在美欧贸易战逐步升级的背景下,美国又公开提出要对欧洲汽车施加巨额关税,这无疑会对德国汽车出口造成阻碍。
“内乱”未除又添“外患”,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已是心力交瘁。
完成保护气候的目标也并不是容易的事,到2030年,在德国需要有700万台新能源汽车亮相街道,而默克尔当初计划在2020年达成的100万台目标还未能实现。
对此汽车制造商们表示,如果国家不下调制造业税费,又不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即使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个目标也是无法达成的。
要想解决问题,国家的全方位支持至关重要。德国此前推出的在规定基本价格下购车得“环境奖金”政策因电动汽车价格的波动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相比之下中国成效明显的支持体系广受欧洲各国好评,以循序渐进的补贴政策、向非新能源汽车企业出台限制性法规、发展公共交通“清洁化”、积极与外企建立合作的方式来加速中国汽车制造业转型,帮助国产汽车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虽然今年补贴被削减,但我国仍然大力支持汽车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研发,多个智能汽车制造工厂正在建设中。
对于德国汽车制造商们来说,晚一秒钟起跑都相当于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唯一庆幸的是,德国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来进行未来的投资与研发工作,国家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补贴力度来促进消费,比如挪威免除购置税,还免除一部分增值税的政策就成功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
二、慢热的汽车大国:正在努力学会适应
针对欧洲的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改善。各国都在着力解决汽车充电站不足的问题,德国目前的电动汽车充电站总数排在欧洲前列,但要为目标数量的电动汽车供能,现存充电站是远远不够的。
如今,大多数车主选择使用购车时厂家赠送的家用便携式充电器在家为汽车充电,这种充电速度比使用充电桩充电要慢许多,导致高峰期用电量增加,加重了电力系统负担。
欧洲各国的电力系统一直以来都受环境、地形等因素影响而常常出现问题,为避免电网瘫痪,欧洲各国都将电费上调,德国电费已经上涨为中国的四倍。不过,以此来限制车主在高峰期为汽车充电只是权宜之计,未来电动汽车数量势必会增加,除了要建设足够强大的电力系统来支撑,还要在各处设立充电桩,保证汽车的能源供给。
反观中国,计划在2020年将充电桩数量增建至50万个,解决现有公共充电站由于运营商不同、收费标准不同、时间成本大等因素造成的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电动汽车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
作为能源载体的汽车电池是保障电动汽车品质、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基础元件之一。中国和美国是目前电池制造领域的市场领导者,欧洲诸多品牌推出的电动汽车都依靠电池进口,例如德国一家本土汽车公司Veltimer成功将大众放弃的“甲壳虫”改造成了电动汽车,其改装时使用的电池来自新能源汽车领域代表之一的美国特斯拉。
但是国内外的汽车电池制造商,还不能完全消除电池短路引发汽车自燃的技术问题,中国新能源市场上领先的蔚来汽车的新款纯电动车,还因电池续航里程短而被公众“嫌弃”。欧洲在全球电池市场中的形势并不乐观,未来要做的就是掌握前沿技术,打造性能强劲且具备安全性的汽车电池。
虽然德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落后了,但其最具代表性的豪华版轿车仍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欧洲目前推行的设计出可在全世界范围内更换的汽车硬件,使商品与服务逐渐“全球化”的新模式,并不适用于传统的豪华轿车市场,因为这种模式可能让大部分汽车失去品牌特色。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上,德国还需努力适应变化,保住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与合作,在这场能源变革中稳住阵脚。
毕竟,大洋对岸的中国,在新能源造车这条路上,可都猛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