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咸鱼鱼
编| 吴怼怼
01
作为IP大佬,迪士尼总是爆款频出。而公主题材从1937年至今,仍旧是迪士尼IP里的重头戏。
80多年过去了,迪士尼公主已经成为一个系列,14位肤色各异的迪士尼公主一字排开,差不多能挤满一只相机的取景器。
最近上映的《阿拉丁》广受好评。尤其是在茉莉公主当上了苏丹后,大众惊呼,迪士尼爸爸懂我,公主并不需要王子带她去看世界,她有主见、敢追求,甚至可以守护国王。
观众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女性精神,是值得尊重与称赞的价值观,他们还顺便diss了一波白雪公主与灰姑娘。
以《阿拉丁》为终点,回望十四位迪士尼公主,有人称「尽管在故事内容上并无连贯性,但女性人物的形象发展却构建起了一条清晰脉络」,并认为这是女性形象的崛起。
是的,看起来确实是一种崛起,从柔弱无助的白雪公主到能守卫国王的茉莉公主,女孩们一路进化,最终成长为坚韧的金刚心少女。
在这个过程中,迪士尼公主故事的变迁与女性在社会环境中的表达始终一致。但与其说迪士尼懂你,不如说迪士尼不敢触怒你。而这种崛起的另一面则是消费社会下商业体对大众情绪的妥协与主动迎合。
从漫威的英雄主义到公主群像的女性崛起,迪士尼说的故事总是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他就像一个深谙社会脉搏的大众心理学家,永远在向观众们传达与普世价值观契合的故事。
因此,用今天的眼光看《阿拉丁》是有趣有思想的,而站在今天去看几十年前的公主们,又能显而易见地发现那些角色身上的性别标签。但是,打散时间沙盘,回到当时当地,那套性别标签在当时观众眼中却是最正常的普世价值观。
那么,某种程度上,造梦者迪士尼,何尝不是投机者迪士尼?
02
第一位迪士尼公主诞生的时候,美国社会正处于男权主义盛行的年代。
那时,美国社会刚刚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场金融风暴使得整个社会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期间,实业不振,工人下岗,女子高等教育一度停摆。
在经济大环境一片衰败的表象之下,妇女权力在劳动市场里也遭受着无限压缩。她们既要面临着雇佣、薪金以及工作条件等的不公正待遇,还要与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社会舆论作斗争:1930年的大萧条乃是妇女夺去了男人的工作,女人应该将高薪职位让出给男人。
这一期间,社会舆论企图将外出全职、兼职的女性们赶回厨房与客厅。经济衰退非但没有强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反而加剧了传统社会性别分工。
后来,社会学家卢斯·米尔克曼指出「在大多数危机与突然事件中,妇女对家庭的额外贡献非但没有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反而加强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传统角色定位。」
基于种种原因,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女性鲜少有正式的工作机会,电影荧幕上的女性角色也是在男性凝视下的柔弱甜妞与「家庭天使」。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白雪公主诞生了。从当时视角来看,1937年的白雪公主身上处处是亮点,她谦虚、忍耐、顺从,是个漂亮又勤劳的上层社会女孩。
因此,白雪公主一登上大银幕就俘获无数芳心,不仅小孩子喜欢,连成年人也毫无抵抗力。
这种喜爱甚至蔓延到了1938年的上海。摩登女郎与时髦公子们十分乐于为舶来品花上几个铜钿。报纸上刊登着「白雪公主香粉」的广告,印染织造厂出品着「白雪公主被单」,还有诸如「白雪公主果盘」与「白雪公主香烟」之类的衍生品。
在公主形象的第一次出镜中,迪士尼赚的盆满钵满,其贩卖的浪漫爱情故事成为很多人的记忆。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迪士尼公主虽然取材于童话,但本质还是商品经济出卖的对象,这一点不论是在几十年前,还是在当下都是毋庸置疑的。
03
从1937年到1959年,迪士尼陆续推出的睡美人与灰姑娘都被认为更符合男权社会下的女子标准。
从外貌上来说,既要有美人面,也要有魔鬼身材,而在性格上,却是柔弱无助的,是始终期望男性角色拯救的。(其实这种标准并不只是由男子制定,大多数女性本身也是这种标准的拥护者)
这种审美标准的制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在西方哲学中,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就将男女做了分类,强调「理性的男人」和「感性的女人」,并认为理性优于感性,前者可支配后者。
在这种观念裹挟下,一直到20世纪中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本身都认为她们更适合「家庭角色」,天生就该辅助男性、照顾家庭。
当然,无论是西方认为女性来自男性肋骨之一的基督教文化,抑或是在东方男尊女卑的儒学文化中,女性长期以来都被视作男性的附庸和“他者”。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1937年的迪士尼在故事与表达上是美式的,但越洋到了东方也能广获好评的原因之一。
毕竟,从价值观上来说,1937年东西方在女性社会形象这一点上的标准大致是共通的。
04
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以及美国历史上多次女权运动的加成,女性的社会形象有了突破,不再「唯家庭论」。
此时,早期迪士尼公主故事开始被诟病为是男权社会产物,也不再吃香。所以,到了80年代后,迪士尼要开始为公主故事添加符合大众期待的新元素了,这一阶段也被称作是迪士尼的复兴时期。
在1989年到1998年,迪士尼陆续推出了五位公主:勇敢追求爱情,突破家庭桎梏的小美人鱼爱丽儿公主;热爱知识,积极自救与救他的贝儿公主;勇敢机智,具备反叛精神的茉莉公主;追求梦想,承担责任的宝嘉康蒂公主;代父从军,获男性社会认可的木兰公主。
这一段时间里的五位公主都不约而同地向女性主义进化,变得更独立,更理性。其表现之一就是美貌少女们不再需要英俊王子拯救,傻白甜路线失守。
改编自民间传说的《美女与野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突破。
野兽新郎与人类新娘的故事首次被记载成文在1550年。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一故事诞生之初就是为了用隐喻手法揭露女性婚姻不能自主,控诉父权任意指派婚姻。但是在后来多种多样的改编中,这个故事有了关于善恶、真假、表里的含义。
而迪士尼的改编更像是成人爱情故事和幼儿睡前故事的结合,其淡化了关于「从兽到人」的投射与女性「家庭天使」身份的渲染,对善恶、真假、美丑等做了保留。
但用当代女权主义者的眼光去看,复兴时期的迪士尼公主们仍旧充满不可说的缺点,比如爱丽儿公主太唯爱情论了;贝尔公主颇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至于茉莉公主,在初版完全是被当做一件胜利者的奖品。
05
到了21世纪,迪士尼不再热衷贩卖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故事了,就连公主追求梦想并收获爱情这种套路都不太敢用了。
在《公主与青蛙》、《长发公主》中,女主人公的梦想开始与爱情无关;在《勇敢传说》中,独身主义首次出现;到了《冰雪奇缘》,公主不再需要爱情,反而能推翻虚伪的男权统治,当上女王。
这一期间,迪士尼也曾翻拍早期的公主动画为真人电影。与原版主题大相径庭的《沉睡魔咒》广受好评,而与初版《美女与野兽》内核差不多的赫敏版贝尔公主却没有激起什么水花。
到这里,迪士尼发现,当代女权的声量太高了,老套的爱情鸡汤摆不上桌了。而公主故事本身就是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如果难以引起共鸣,势必价值一再下跌。
或许出于解决上述痛点,2019版的《阿拉丁》在公主角色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与加料。显而易见,这种改编切中了大众G点,从公主到女王,当代女性的成功故事并不一定要通过权色阶梯。
06
被女权化的迪士尼公主又一次被公众所接受。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是女权的胜利,但何尝不是消费主义的胜利?无论是几十年前的白雪公主香粉,还是如今的艾莎冰蓝裙,在经济社会眼中,这不过是换了一种主题的营销。
而迪士尼打造爆款的方式,与1937年比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不过几十年前观众喜欢看男权,几十年后观众喜欢看女权,迪士尼所坚持的更多是投观众所好,投主流舆论所好。
当然,大佬始终是大佬,看家绝活肯定不止一手。从原创故事到童话改编,从黑白动画、彩色长片再到真人CG。迪士尼纵使是冷饭热炒,用的也是顶级团队,端上来的也是限量版套餐。
就如同《阿拉丁》里切换叙事视角,《沉睡魔咒》打乱故事元素,迪士尼在给予观众新鲜感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公主形象的内涵。
在迪士尼公主的不断翻新中,这些虚拟角色也越来越具备真实感。它在迎合主流舆论偏好的同时,也在构建着蕴含社会镜像的虚拟世界。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芭比娃娃江河日下,迪士尼公主却逆风翻盘的原因。
前者不讲故事,几十年来都只是在装饰美貌,告诉女孩们怎么打扮才更好看。她拟形不拟真,更像是缩小版的人台。而迪士尼公主,却会从电影荧幕里走出,到迪士尼乐园里问好,甚至还可以cos全员恶女和后妈们battle 、rap。
显然,在一个连电影片方都集体向女权主义立正看好的年代,没有故事的女同学是上不了台面的。(伪)女权主义者们连几百年前流传下来的童话故事都要批驳一番,又怎么能容忍柔弱公主的存在?
到如今,关于女权,已然成为社交媒体上妖魔化的政治正确。而现实中,女性权利是真的有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还是被抹平在时代浪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