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小茅台”崩塌 市场为何不再偏爱维他奶?

素有“港股小茅台”之称的维他奶,20日出现股价暴跌的现象。是什么让这样一只十年十倍的牛股开始走下坡路?

或许这份财报便是导火线。

6月20日,维他奶公布了一份2019财年业绩报告,此后股价急泄,截至目前,其股价为37.4,跌幅达13.92%。从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出,总营收75.26亿港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6.96亿港元,同比增长19%。但最为投资者关注的中国区的业务增速下滑明显,由原来的38%降为25%。

作为香港市场上一枝独秀的牛股,其股价跌幅也是让人猝不及防,而此次股价出现急剧下跌似乎就与中国市场业绩增速放缓的原因有关。这可能是公司上市25年以来,遭遇最大的一次“危机”。

以往维他奶国际的每一次回调都是投资者上车的好机会,而现在这次暴跌会是机会吗?对维他奶来说是喜还是忧?为其贡献超过一半营收的中国市场还能为他撑起高估值吗?

曾经的港股小茅台为什么现在却不行了?

正在遭遇“史无前例”股价危机的维他奶,这次股市的崩塌是早就埋下的隐患还是偶发事件呢?事实上,维他奶在内地市场的业绩增长已经初见颓势。

1、内地收入增速下滑 高估值透露出疲软迹象

曾经的维他奶是何等辉煌,创造了10年间股价翻了10倍的神话,顶着60倍的估值还一直创新高,而恒生现在的PE才不到10倍。在2016年维他奶的PE还只是30倍,短短三年多的时间,估值就增加了一倍,其股价也是一路高歌。

而今股价暴跌的背后究竟是怎么了?

回顾维他奶在2015/2016财年的中国内地销售额占比增至43%,首次超过香港市场,并在之后三年加速攀升。

追溯之前,维他奶在内地的崛起是从2009年开始,当时三聚氰胺事件打击了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植物蛋白饮料抓住机遇开始银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维他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售占比开始超越澳洲、新西兰及北美地区,成为香港以外的第二大市场。

而后,内地市场彻底从多个市场板块中崛起,在2010年中期报告中,来自内地市场的收入占比为28%;2016年财年中国内地销售额增至43%,首次超过香港市场;2019财年内地市场的销售额占比更是提高至62%。

由于内地市场的扩大,维他奶凭借着明星产品在国内豆奶行业的市占率达到42.6%,占据豆奶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加之,维他奶国际稳健的发展状态,备受投资者追捧。所以,其估值一直很高。

从2000年开始便开启了它的牛股之路,近10年的股价复合增长率高达33%,也被冠以“港股小茅台”的称号,其市盈率高达64.94。

近年来,内地市场业务成为其重要的看点,随着此次2019财年的披露,股价市场也有了明显的表态。

回顾2019年这份财报,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实现收入75.26亿港元,同比增长16%,上一财年增速为21%。其中,中国内地市场实现收入46.28亿港元,同比增长25%,同比下降近13个百分点。

公司在内地经营溢利的下滑也是如此。2019财年,公司在中国内地实现经营溢利7.2亿元,同比增长32.84%,而上一财年,这一数据是70.96%。

2019财年,中国内地市场为公司贡献收入中占比达61.49%,内地市场收入和经营溢利双双增速下滑,这也是进入内地市场16年来首次出现。

这份报告之所以会令投资者担忧引起股价大跌,或许是因为作为维他奶国际业绩增长顶梁柱的内地市场已无法再支撑起其高估值。

2、业务扩展及贸易环境影响 成本增加不可避免

据维他奶集团在2019财报中显示,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内地市场,为了能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已经增加投放维他奶及维他品牌的广告支出。

这意味着成本也会增加。在2018财年,维他奶在市场推广、销售及分销方面的费用增加22%至21亿港元。随着销量的增加,物流费用也将同步上升。拓展中国内地的市场,销售团队的规模亦会扩大,员工开支及佣金费用也会是一大笔开销。

此外,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去年下半年,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后一度令其自美国市场进口的大豆数量锐减,根据商务部消息,国家去年下半年至今年第一季度,自美国进口的农产品同比下降七成,其中大豆同比减少87%。

外围因素直接影响了大豆交易,尽管,维他奶官方表示制作维他奶的主要原材料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市场,但这对以豆奶制品为主的维他奶来说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亦是不可避免,对其主营业务将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加之,维他奶国际旗下产品屡次抽奖不合格,并被有关部门点名通报,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产品形象,暴露出其监管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017年10月,维他奶国际旗下55批次产品上黑榜。2018年10月,国家海关总署在官网上发布的消息显示,维他豆奶饮料因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泛酸钙而被拒绝入境。

此类负面消息对维他奶国际形象影响的背后势必会反映到市场,给销售带来压力。

3、行业快速增长 分羹者相继涌入

随着植物蛋白饮料的兴起,豆奶这一细分品类迅速增长。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2014-2018 年,中国市场包装豆奶饮品(包括即饮豆浆)年复合销量和销售额增长分别为9.3%和12%,远超牛奶的1.1% 和4.6%。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两大乳企巨头伊利和蒙牛也先后加入。

早在2014年4月,蒙牛与美国白波公司注册成立合资公司,当年12月,植朴磨坊首先推出了核桃及巴旦木两种坚果口味的植物蛋白饮品。2016年,蒙牛主要股东之一的法国食品巨头达能集团以125亿美金收购了白波公司全球业务,其中就包括植朴磨坊;同年,植朴磨坊推出醇香豆奶系列产品。2018年,蒙牛对豆奶品市场再度加码,再次推陈出新核桃和巴旦木系列植物蛋白饮品。

而伊利方面,2015年便开始关注豆奶领域,终于在2017年12月26日宣布其豆奶品牌植选豆乳,并在伊利上市一年后,紧锣密鼓推出植选畅饮型豆乳。

此外,被称为“食品界腾讯”的达利食品和维维股份也先后推出即饮豆奶产品,依靠达利强大的渠道网络,在3个月内,达利的豆本豆便突破2亿,1年便完成10亿营收。

加之,很多的小品牌也开始蠢蠢欲动。在2018年全国糖会期间,不少二线品牌也进军豆奶市场,比如湖北金贝生物科技有限就推出两款豆奶产品。此外,统一、旺旺也都入局,豆奶品市场日趋热闹。

豆奶市场的竞争可见一斑。

除了维他奶豆奶遭阻击之外,其另一火爆单品柠檬茶也遭遇了更多的对手。饮料巨头纷纷推出各自的柠檬茶产品,和维他柠檬茶形成正面的竞争。

残酷的竞争市场,无疑给维他奶集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综合来看,被誉以“港股小茅台”的维他奶此次股市的崩塌或是早已在市场买下了隐患。

残酷的竞争市场背后 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该走向何方?

随着大众收入的不断提高,饮食健康意识概念的深入,各种植物蛋白饮料持续推陈出新,食品饮料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豆奶市场经过2018年各路品牌的厮杀之后,今年的豆奶市场或将走入加速整合阶段,市场集中度也将迅速提高。

纵观整个食品行业,如果不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加以创新,即使是拥有绝对领先的优势,其拥有的市场地位也会被后来者分羹。就比如今天的维他奶。

值得一提的是,六个核桃。它能拥有现在的市场地位,其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刚成立之时,业内老大承德露露已经拥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此时的六个核桃想要分一杯羹,难度可想而知。但其面对市场壁垒迅速找到突破蹊径,借助母公司的酒产品销售渠道进行一些餐厅试销。由此,开启了一路狂飙的模式。

当然,随着市场的发展其缺点也开始慢慢显现,过分的依赖单品,相比竞争对手开展产品多样化的道路,其销量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此外,目前问题缠身的三只松鼠,市场前景也有几分堪忧,消费者不断曝其产品质量有问题。《电鳗快报》研究发现,三只松鼠因产品安全存隐患多次被罚。面对产品霉菌频超标、脂肪含量超标等一系列质量问题,IPO路上也是一波三折。

未来食品饮料行业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坚持质量保证和不断创新两条腿走路,才能有望保证自身在存量市场的地位。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公众号:ganggushe)http://ganggu.meigushe.com/—旨在帮助中国投资者理解世界,专注报道港股企业,对港股感兴趣的朋友赶紧关注我们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