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剁手狂欢”近在眼前,战争尚未开始,巨头间的备战工作,激烈程度堪比实战。而今年的购物车里,有一点格外引人注目。
近日,一张“天猫双11•阿里拍卖全国万套房源首批清单”的截图在网上流传,迅速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阿里拍卖将在今年双11当天推出上万套特价房。同时,另一大电商巨头京东也在近日宣布将在今年双11期间在70个城市,联合超过200家房地产开发商,投放超过6000套特惠房源。
此举引发网友热议,很快阿里拍卖进行了回应,“拍卖的房产不包邮的,得买家自提”,并提示进入拍卖的路径。面对官方回应,不少网友调侃:以后中介是不是要变成客服了?
然而,楼市正处在低温期,贝壳找房的数据显示,北京挂牌在售二手房房源数量明显增加,达到了9.7万套,但交易上却是量价齐跌,9月份二手房的网签量同比下降近1/4。有专家预测:楼市“银十”难再现,市场的低温态势可能持续到春节前。
环境整体低迷,“双十一”期间转型升级,于电商于中介,会形成一个转折吗?
“特价”拍卖:捕捉营销点
不少网友在关注这项升级版“剁手”活动时,由于双十一期间的消费特性,将重点集中在“特价”、“特惠”上。但事实并非如此,此特价非彼特价。
线上拍卖特价房,与其说是模式升级,其实更多的是营销宣传。今年9月份,杭州一套建筑面积81.9平方米的学区二手房通过拍卖售出,一元起拍,成交价为609.5万。
据悉,在为期不到两天的拍卖过程中,共有239次出价记录、142次延时,成交当晚七点喊出609.5万的最后报价,均价约为7.4万元每平米。值得一提的是,成交价位与该房源的市场价相差无几,二手房平台上同位置同户型的房源售价约在7.3万到7.5万左右。
“口水杭州”的楼市论坛中,有网友指出:在拍卖中很难拍到所谓的“特价房”,能保持市场价就不错了,完全看运气拍房。
从起拍一元到市场价成交,特价显然不是指最终成交价。回归理性,拍卖房屋似乎更加注重过程,因为透过这场热闹的拍卖活动,二手房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似乎就此寻到突破口。
8月初,该房源在杭州一家中介平台上挂牌出售时,看房人寥寥无几,线上拍卖后,关注度一时间暴涨。浙江省直房地产服务公司负责人表示,利用拍卖的方式能够快速获取关注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房产成交。
阿里拍卖曾经给出一个具体的数据:当前在阿里拍卖上买房已成新趋势,过去一年有近3000万人次在阿里拍卖上看房、买房。日前,南通市的一批安置房在阿里拍卖平台上挂网拍卖,吸引13.2万人围观。
其实,早在2014年、2015年,京东便联手远洋地产,阿里牵手万科开启房地产领域的新篇章。颇为显著的是,线上宣传的效果比之线下,实在事半功倍,仅上线12个小时就收获18万人围观。
回顾这场更像是为营销宣传所量身定制的游戏,对目前低迷的楼市环境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拍卖作为一种特殊交易方式,作用力被传统消费意识所束缚,也仅仅停留在鼓励市场活力的层面上而已。
“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日常的二手房交易确实不太常见。拍卖很大的意义是能够将一系列闲置房产唤醒,使它们在新的市场上进行流通。”一位地产开发商负责人说。
中介的奶酪不好动
对于这次升级版剁手活动,外界最关心无疑是房屋的销售模式是否即将改变。网友们纷纷对房屋中介报之以“同情”的问候:是不是以后要改行做客服了?
其实,互联网想动中介的奶酪并没有这么容易,历史经验如是说。传统中介屹立多年,在市场上自然盘根错节,尤其是在楼市低温期,中介艰难过冬,敏感生存,求生意识较之以往更胜一筹。
曾经的“搜房网”就一度成为全国房地产中介的公敌。2014年,中原房产等上海几十家房产中介召开发布会,宣布联合封杀搜房网,即日起下架在上海的所有房源。
6月份,搜房网在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大型城市遭到房产中介的联合抵制和逼宫,其中杭州中介集团下架搜房房源给搜房网以沉重打击,股价暴跌。其后不久,全国多个城市经纪行业自发组织响应,导致搜房网市值几天之间天蒸发近百亿,上海房源更是由105万下跌到不到60万。
无独有偶,“58同城”CEO姚劲波曾经公开表示:“我要做一个平台,让中介没有活路。”时隔不过24小时,58同城官方与姚劲波发表“求生欲”声明:改口称要打击的是黑中介,而不是正规经纪行业,58同城尊重每个正规经营的经纪公司和经纪人。
此外,房产作为巨额消费品,消费者会在心理上形成一定的保护性购买意识。对于“双十一”的购房活动,消费者的态度处在观望期。有网友玩笑道:“能七天无理由退换吗?”、“这次快递公司会把房子运丢吗?”……在这些调侃的背后,实质上透露了消费者对线上购房信心不足。
想买房的高女士对此次“双十一”特惠购房活动表示:“网上的看看就算了,优惠力度其实差不多,还是要到实地看样板间,毕竟那里有专业的购房顾问,也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房子。”对于线上售房,消费者是否能习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大额交易,这是关键所在。
另一方面,房产中介受楼市大环境影响颇深,在黄金时期,市场水涨船高时,中介躺赢;在萧瑟期,中介的行动力会被制约大半,这并不是转换模式就能解决的,终归互联网中介本质还是中介,无法逃脱低频交易、低温难度的困境。
如今,阿里与京东在楼市低温期,借助节点造势,单从房源与数量上来看,不过是杯水车薪,主流模式的地位仍难撼动。
但长远来看,电商模式发展乐观,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表示:“随着5G时代的来临,更多的找房场景可以被线上化,部分交易流程或会逐步实现线上化,未来互联网对于房地产的渗透性有望越来越深入。”
这更像一场等待时机的心理战。
巨头们并不想喧宾夺主
其实,阿里与京东进击房地产曾经在自身定位上产生过战略性错误。此前,阿里推出房产频道,面对每年成交额可达十几万亿的肥沃市场,彼时的心态颇显浮躁,甚至在2014年合作万科时推出过疯狂营销口号:“淘宝用户全年花了多少钱,就可在万科全国12个城市23个楼盘直接冲抵购房款,最高可抵扣200万元”。
2014年双11期间,京东跨界联手远洋地产,计划从11月11日开始到12月初,远洋地产在全国12个城市25个项目的上万套房源将登陆京东的众筹页面,预计让利总额超过亿元。
蛋糕纵然诱人,肉眼可见巨头们有多垂涎三尺,不同于其他行业,房屋作为高额消费品,天然自带电商“绝缘”基因,线上售房在早期的房地产领域有些天方夜谭,房地产商们看中的也并非是电商平台,而是巨头平台背后的庞大活跃用户,即潜在客户群。
一方面是电商巨头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另一方面是房地产与互联网中介八字不合,刻意努力的结果可想而知。以阿里携手万科为例,事实上,围观人群声势浩大,成交量却少得可怜:万科当时挂售45套房,仅售出了5套。
诚然,阿里与京东的“互联网中介梦”实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纵观国内的互联网中介,受业务模式原罪所连累的不在少数。此前,“房多多”为了解决高昂的中间费,采用弱化中介模式,导致用户怨声载道,矛盾缠身。
一度备受资本追捧的互联网中介明星“爱屋及屋”,随着业务量不断萎缩,在今年陷入停摆状态。不得不说,爱屋及屋是互联网中介企业陨落的一个典型代表,从起步、兴盛到衰落、停摆,这个过程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张波曾分析过其根本原因在于其业务模式存在较大争议。
如今,阿里与京东似乎有所醒悟,大量的房地产交易流程是互联网没办法加速的,相比此前强势猛攻,巨头们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喧宾夺主显然不是易事,流量与技术是得天独厚的变革原力。
2017年8月,阿里与杭州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平台”;10月份,支付宝推出“信用租房”,市场反应明显。今年10月12日,京东房产与京东物联主办首届科技地产大会,数字化与地产的结合吸引保利、碧桂园、中建、绿城等近千位地产行业领军人物及行业代表出席。
逐渐地,电商巨头们并不甘心只做个互联网中介,进军房地产领域,换个方式迂回比单纯地变革销售模式要轻松得多。
正如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所说:“经过几年的试水,阿里、京东已经想明白了切入房地产市场的办法。不能革了房产中介的命,这个市场太大,阿里、京东肯定吃不下,但可以换个角度,给这个市场带来足够的活力。”
锦鲤财经,深度有趣好运气,公众号:jinlifin。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