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智慧医疗「自我刷新」的800天

640-3.jpeg

当今的互联网大潮中,已经没有绝对的安全区,只有不断走出舒适区,才能活下去。

撰文|皮爷

出品|产业家

做智慧医疗,确实很难。

作为平安智慧医疗团队的总负责人,在团队的完善和搭建中,高孟轩对前线的战况有足够清晰的认知,“海量的医疗术语,上亿的案例数据,包括一些并发症的处理等等,医疗真的很需要‘心存敬畏’的一门学问。”

两年,近800天。很少有人知道平安智慧医疗在其中趟过了多少槛,做了多少个掉头的动作。因为出发点本身就很艰难:将一群互联网人丢进浩如烟渺的医学世界,思考模式和行事方法都得进行调整。

平安对于变化并不陌生,如果细数近些年平安的生长轨迹,不是用年份,而是用月份,甚至用天数。一份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年底,平安集团旗下子公司数量已达28家,在大象转身的金融科技队列中,它的一切都被按下加速键,必须要快。

变化是必然要素。

所有人都清楚,当今的互联网大潮中,已经没有绝对的安全区,只有不断走出舒适区,才能活下去。可以说,这是平安智慧医疗的故事,但也是时代裹挟下巨头们的进击图鉴。

扛起医疗大旗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Richard N. Foster写过两本著名的书:1986年的《创新:进攻者的优势》和2000年的《创造性破坏》。后者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在2012年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20世纪管理学伟大时刻”之一,曾启发了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 Christensen)创立颠覆理论。

在他看来,除了基因编辑以外,医疗行业中目前最重要的机会就是数字医疗。对当下的数字医疗来说,他觉得就像电影《毕业生》里的一句台词,“电影里说塑胶业是未来,而我也想说,医疗数字化前景无限。”

不过,对平安来说,进军智慧医疗更像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

“大健康一直是平安的一个战略主轴。”高孟轩告诉产业家,“从保险业务到金融科技再到医疗健康本身就是一个很自然的过渡。”

高孟轩如今的角色是平安智慧城市的联席总经理,也是平安智慧医疗的头号掌舵人。

他说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起家保险业务的平安尽管换上了金融和科技的双重驱动引擎,但医疗健康本身就是和保险业务有着天然的吻合度和重叠性,相较于其他业务的开疆破土,智慧医疗业务更像是平安对自身初始剧本的进一步延伸。

延伸的细部表现已经显现。在平安集团内部,智慧医疗被赋予的定位为三个“P”:patient(患者)、payer(支付方)以及provider(医疗机构)。

在患者端,基于平安好医生的入口,依托智慧医疗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更有效的提升患者在各个环节的就医体验;在支付端,平安也已经通过布局大量的医保科技实现整个医疗环节的数字化保障,提升运作效率;而最后一环医疗机构,如今看来也正是平安智慧医疗发力的重点,即通过自身的科技属性,来链接更多的医院、诊所、第三方检测中心和药店。

△上海市彭浦新村居民现场体验

平安智慧医疗智能OCT眼底疾病筛查系统

可以理解为,唯有将三方全部打通,整个医疗环节才可能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而在闭环之下是一个有着足够“诱惑力”的市场。

以美国为例,截止目前,从事数字医疗(包括AI)的美国私营公司已达3000多家,市场规模在1000亿-2000亿美元左右。其中200多家为AI公司,而目前中国的医疗AI公司大约在100家左右,不论是从数量还是增长率,中国的AI医疗都仍处在过山车的上行阶段。

与之对应的是国内不合理的医疗资源现状。就当下来看,目前的中国医疗体系中仍然是以医院为中心,各地的三甲医院虹吸效应明显,而遍布在各个社区、三四线城市、乡村城镇的那些万级、十万级甚至更高万级量级的基层医疗机构、诊所,他们渴望有更优秀的医生加入其中,以更好地服务中国近70%的人口。

现实是残酷且真实存在的。“前几天我们带着智能眼部OCT筛查的仪器去了一个青海的藏民县做义诊,在157个受检人中,查出一半以上的人患有眼部疾病。”高孟轩告诉我们,“甚至有不少人才刚刚30岁出头。”

“你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那么多的专家医生投放到这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他继续说到,“但我们相信科技可以。”

恰如Su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后来创立Khosla Ventures 的Vinod Khosla 说的那样,“如果一项技术能广泛深远地改变这个世界,即便它只有10% 的成功几率,我都愿意奉陪到底。”

可以理解为,不论从业务层面、市场角度抑或是企业责任,智慧医疗都是平安的一道必答题。

夯实基础工程

什么叫基础工程?就是不论你的楼盖多高,它都会牢牢地扎在底层,提供最坚实的支撑,坚不可破。

对平安来说,AI医疗大脑是解题的基本框架。

AI医疗大脑是平安智慧医疗的核心。它像一个巨大的罗盘,吸纳进大量的医学书刊、临床案例、药品药物等医学上的数据,用2800万医学文献文献,3万多疾病百科以及上百万的医学术语构建起整个智慧医疗的底层基础,为基层医生提供“智慧大脑”。

在诊前,通过患者上传资料系统可以告知患者应该挂哪个科室,找哪位医生,以尽量规避挂错科室影响整体诊断效率的问题;诊中,在医生开示药方时,AI医疗大脑可以以自身系统收录的类似病例和相关药理信息为根据,给出相关的诊断建议,结合医生现场分析给出患者的最佳诊断方案;诊后,患者同样可以直接通过系统进行饮食等注意事项的查询。

“一方面是更加智能地给人们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更是利用科技来缓解部分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压力。”高孟轩坦言。

△社区医生使用平安智慧医疗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共同研发的房颤AI管理工具为患者进行健康评估

据了解,截止目前,对市面上常出现的2000多种疾病,AI医疗大脑对其中80%—90%都可完成辅助诊断和治疗。

它的角色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在医疗资源比较发达的地区,它更多的是起到辅助诊疗的作用,帮助专家医生进行预诊或者病例追踪,在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地区,AI医疗大脑就会起一些主导作用,包括对一些仪器数据的分析和诊断。”高孟轩解释。

这取决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医疗水平。更可以理解为,这是个可以自行校准的「百宝箱」,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可以对它进行不同形状的排列组合,以寻到最为合适的定位。

在2018年末的“全科智能医疗辅助决策系统”大赛中,配备了平安智慧医疗AI辅助决策系统(AskBob)的社区医生团队,以86.2比51.5的大比分优势战胜了使用“传统管理办法”的社区医生团队。

对平安智慧医疗来说,这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成绩。如在最近8月刚刚结束的国际顶级自然语言处理会议EMNLP举办的COIN 2019文本理解大赛,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医疗技术团队就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获得了总成绩世界冠军以及选择题文本理解(准确度90.6%)完形填空文本理解(准确度83.7%)全部两个子任务的单项冠军。

除此之外,2019年3月,平安智慧医疗推出了中文医疗知识图谱,集成了数百万医学概念、千万医学关系、千万医学证据,覆盖核心医学概念,聚合了医疗生态圈内全方位知识数据。

在采访中,高孟轩用了无人驾驶和导航来对比平安的智慧医疗,“我们不是无人驾驶,而是导航。我们不是安安稳稳地坐在后座上,而是需要紧握着方向盘,控制好汽车前进的方向。”

攻坚克难

把一个业务从“0”做到“1”,到底有多难?

“我们业务的切入点确实是在不断调整的。”高孟轩承认,从0开始做业务不仅仅需要莽夫般的打法,更需要不断地察言观色。

在平安智慧医疗成立初期,更多的业务方向是从整体战略的主线出发,进而在各大医院进行场景铺设,完成早期的框架搭建。

“但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应该更多的从业务层面出发,从实际需求出发来对症下药。”这是高孟轩和他的同事们在关闭一个业务线之后得出的结论。

当时他们从呼吸科的大方向出发,研制出专门用于诊断“尘肺”的系统数据。但由于缺乏最终的使用场景,很难打进相应的医院以及机构,而且相应的医疗机构也都足够专业,这样的数据系统并没有足够的用武之地。

大方向推进需要“自上而下”的部署,具体到细节却更需要“自下而上”的驱动。“所以现在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和核心的医疗机构或者医院合作,由他们来提出需求,我们在技术上进行实现和改良。”

据了解,由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志红院士团队与平安智慧医疗共同研发的,国际肾脏病界首个人工智能IgA肾病预后风险预测系统,正式在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站上公开发布。这项研究成果也以论文的形式,在国际肾脏病顶级期刊《美国肾脏病杂志》上发表。

△在智能预测IgA肾病预后系统上

用测试数据进行的风险计算

在与甘肃卫健委合作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平安智慧医疗团队为其搭建了一套精准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基层医生提供实时的辅助诊断推荐、规范化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荐,并给医生提供实时的医学知识支持。

△今年6月,友谊医院义诊现场,眼科教授王康在接受市民的问诊

而在与上海三甲医院合作中,平安智慧医疗团队又根据医院需求为其开发了宫颈癌智能筛查和智能眼部OCT筛查等智能化系统,而这两个系统也分别成为上海首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AI+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典型试点案例。

这仅是平安智慧医疗“攻城略地”的一个缩影。

难题还出现在AI医疗大脑的搭建。若是想构建这样一个综合性、专业性足够强的大数据系统,需要的是来自各个方面海量的资料数据。

“很多医疗名词十分晦涩,在数据标注的时候,需要告诉机器每个名词的概念以及它对应的是病症还是药品,同时各种关联并发症以及其它病症等都需要机器逐步进行学习、留存。”谈起早期搭建AI医疗大脑的过程,高孟轩承认,“确实是挺难的一件事。”

团队保持着高度紧张。你可以想象,当亲身面对于动辄需要付出多年精力研究的医疗领域,大家的肩上是怎样的一种压力。

补课自然成为高孟轩和团队的一项固定任务。每一环都是一个新的考验,每一个点都需要不断调整。

硬核新平安

MIT 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说:“预见未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其实,早在2016年,马明哲就提出过“平安3.0时代”发展的全新战略,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当谈到健康时,他一口气连续用了5个“最”—信息最不对称、门槛最高、盈利最好、发展最有潜力、最可持续——“一手管住用户的钱、一手管住用户的健康,这样用户就离不开平安了。”

没有人否认,互联网没有安全区,要么变,要么死。而如今,平安智慧医疗已经长成了最开始蓝图中的模样。

细节还在持续推进。据高孟轩介绍,如今的平安智慧医疗更奉行“三多”原则,即“多盘棋,多几步,多团队”。概括来讲就是既要在战略上看得远,又要在布局上扎得深、覆盖的广。

△平安智慧城市联席总经理兼CSO高孟轩(右)

代表公司与赛诺菲签约

对于未来,高孟轩表示,接下来智慧医疗的产品研发会聚焦在四个领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性疾病以及肿瘤。“我们希望在2-3年的时间,能把这几个专病领域的主要几种疾病实现覆盖,不管是在诊前、诊中、诊后等环节,不断强化端到端的能力。”

这也正是高孟轩和平安智慧医疗对未来的设想,即通过应用平安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领域的医疗科技,强化医疗环节预诊和跟踪治疗的两端能力,赋能医疗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和医生,赋能基层,进而减少分级诊疗的压力。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聊到行业竞争话题,当问到“如何看待如今的AI医疗赛道?”

高孟轩告诉产业家,“现在市场还远未成熟。希望在未来几年市场慢慢成熟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位置。”。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写到:“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到了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

作为平安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不断自我刷新。而在这种争分夺秒的刷新过程中,一个硬核新平安正在逐渐成型。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