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华:同样起点的人,差距究竟是怎么拉开的?

听过太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从小听过太多道理,但很多时候,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生活更加残酷的现实是,小时候一起穿开档裤,青葱岁月一起撒过野,大家看起来并无分别的小伙伴们走上社会有的人最后光鲜亮丽,有的人却泯然众人。

为什么大家经历的都是一样,最后却有这么大的差距?

许多人把它归因为懒惰,但是工地上努力搬砖的同学们却绝对要比那些入出CBD的所谓精英们辛苦很多。

人的生命有限,每次的选择都决定了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投入,最后注定无法回头。

我们并不知道哪些道理正确,哪些道理该用生命去实践,也就是我们不和道怎么做选择。

而你对对世界万物的判断源于个人的认知力,你的判断越接近事实,你的认知力就越高。

正如职场作家良大师所言:“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要重要100倍。”

认知力越高的人,最后一定会更加快速的成功!

拆掉思维的墙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外界各种观念的影响。个人以为的理智、正确,最后其实恰是我们思维的陷阱。

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办法打磨出优秀的认知力,恰恰是因为这些思维误区妨碍了我们理智看待这个世界。 

01

误区一:确认偏误

简单理解,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提前进行预设,然后努力寻找证据验证自已已经相信的事情,哪怕出现与预设偏差的事实,很多人往往也会故意视而不见。

三国时魏延舍命救素不相识的刘备,诸葛亮就说魏延有反骨。

但是诸葛亮又不是神仙,不断诋毁乃至打压,哪怕魏延真的忠心报主,一心伐魏。

甚至提出了正确伐魏的方略,而这些都被后世誉为神人的诸葛亮自动忽略。最后魏延被杀,更坐实了反骨的名声。

我有一对夫妻朋友,每次聊天,妻子说丈夫太懒,一下班就瘫在沙发上,吃完饭也不收拾碗筷,平时也不打扫房间。

而丈夫则总是责怪妻子太啰嗦,自己上班那么累,回到家里还要被妻子烦着。

但有一次,妻子因病住了好久的院,我这位男性朋友天天又是忙家里又是跑医院。

后来大家聚会时,他总是说“我老婆做饭很好吃,也很独立,结婚这些年一直在赚钱,对我父母也很孝顺,家里被他整理的井井有条。他妻子也感慨的说:他把钱都交给我保管,每年还带我去旅行,工作能力很强。

当你把对方当作敌人,只要把对方打倒才能证明自已正确时,为了证明自我心中的看法,不惜忽视甚至扭曲事实——对方身上也有很多优点。

一定要明白的是,信念不等同于事实,当你用心中的观念去评判个人或者事情时,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02

误区二:达克效应

你身边会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很无知,但却又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自信。

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很多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已,自己不行又不承认,还觉得别人也不行。

大家可以想想我们国家的某项体育运动就会有深刻的理解。

同样,很多网络水军总是吐槽某某歌不好听,某某剧不好看,但是真要让他上场是,估计连渣都不是。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已原来不知道,然后居然还洋洋得意,向上生长的道路就此断绝。

03

误区三: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

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

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一直对自己很好的人,竟然已经出轨了;或者,一个明明感觉很单纯的朋友,忽然在背后中伤了自己。

当这些“不一致”发生时,除了事件本身带来的伤害,很多人还会对自己“能否清楚的认识一个人”产生怀疑,也对信任别人这件事产生恐惧。

但是,如果你还想维持这段关系,那么,受伤害的一方往往会用种用理由说服自已,从而让自已心安理得的接受对方对自已的伤害。

很多爱抽烟的人明知抽烟不好,却很自信地认为“虽然抽烟有害健康,但是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哪怕咳嗽不断也不愿意停下来。

但很显然,这种态度妨碍了我们看清楚世界的真面目,让我们始终带着滤镜去看待这个世界,不愿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最后自会被现实狠狠教育一顿。

04

误区四:自我设限

在生活中,失败容易让我们形成自我设限,一次次的失败,连曾经的梦想都不断折扣。

很多人就像玻璃杯里面的跳蚤,在一次次的碰壁中,降低人生的高度,认清自已原来不过也是个普通人。

1

网上有个笑话是这样的:小时候想着长大后要买一辆玛莎拉蒂; 等上了高中之后,觉得宝马也不错; 再到了大学,可能买一辆大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走入社会刚刚参加工作,只要是辆车就行了,其他的没要求; 工作两年之后,今天的公交车上能有个座位就满足了。

但是,在职场上,很多能力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打破自己的限制,才能明白自已原来可以这么坚强,而那些最后比我们强的人,其实都是因为比我们多挣扎了一会,更晚一点向生活投降了而已。

就像马云说过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是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做自已认知的主人

那么如何摆脱这4种思维误区的影响,走出思维上的认知框架?

方法1

扩大自已的认知半径

美国气象学家J·马歇尔·谢博德博士提出了一个“认知半径”原理,他把人的认知范围比作一个圆圈,认知的半径越大,人的认知范围也就越大。

1.对比前后感受,列出自己的偏见 

把你在生活中各个方面存在的偏见列举出来,可以请你的朋友给你更多的启发。

发现你在地域、国家、性别甚至处理事情的方式上你的具体认识,特别是在经历事情之后。

可以记录下当时的感受,然后经过一天甚至一段时间再对比现在的感受。发现两者的区别,努力发现你在生活各个领域存在的偏见。

2.确认信息来源,减少情绪反应

当我们接收到信息时,一定不要立马依照自身观点对这个信息作出评判,而是要明确这个信息的来源,是否具有权威还是街边杂谈,到底是事实还是个人观点的情绪化表达。

3.表达出来,寻求他人支持

你可以和朋友、家人谈谈,评价自己过去的偏见,以及这些偏见是怎么形成的。

谈谈你如何评估你的偏见和信息来源,并可以试着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自己的认知的。

4. 反复练习

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各种误区,绝大部分的事情,我们都靠着自身的本能。

但是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已的认知力,那么就必须不断保持警醒,对你每天发生的事情保持洞察,尝试用反省后的方式去应对。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刻意练习,才能在陷阱来临时最大程度的保持清醒。

方法2

改变思维,打破自我设限

1. 相信自已,能行!

最近网红主播李佳琦火了。

但是每一个一夜爆红的背后,必然都有千千万万个孤独奋斗的长夜。

他也是从专柜的柜哥开始做起,然后开始做直播,开始的时候也没多少人看,他坚持了几个月才慢慢好起来。

成功的人不在于能力有多强,而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心理上更倾向于“我能行”。

而普通人则恰好相反:我没做过那件事,会不会不行啊?我从未演讲过,肯定讲不好……他们遇到事情,心理上第一反应就是退怯,认为自己不行。

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唯有自己才能真正的打败自己。

海明威说:你可以打倒我,但不能打败我。一个人唯有自己能够打败自己。

2. 勇于试错,但不要盲目冒险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

经历的错误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

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

日本企业家本田先生也说:”很多人都梦想成功。可是我认为,只有经过反复的失败和反思,才会达到成功。

但是在你决定做事之前,一定要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去判断。

做一件事情可贵的是坚持,但是在坚持的前提一定是找到符合自已人生的方向。

天生万物,天养万物,每个人必定有在这个世间的位置,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有方向,在路上”。

记住,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