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北辰
倘若你有一定的“科技宏观”就会发现,延伸历史的时间轴,从人类十万年前仰仗双脚走出非洲,到大概四千年前驾驭马匹,再到最近一两百年的汽车轰鸣,交通工具几乎可被视作人类文明在不同阶段最直观的标志物——要知道,几乎所有科幻作家,都不曾在渲染人类未来交通时吝惜笔墨。
而在现实中,这也是为什么在刚刚落幕的2020年CES上,当全球科技厂商想要呈现5G和IoT等最新科技的应用场景时,总会率先想到出行领域(众所周知,大概从2015年开始,CES就逐渐有“车展化”倾向),无论是以智能汽车,还是以其他智慧交通系统为载体,你都不难察觉,延续着科技历史的脉络,交通工具依旧是人类最新技术的应用灯塔。
而在许多业内人士眼中,今年CES出行领域的一抹亮色,来自智慧城市出行领域——或者准确地说,来自第一次参展的南4厅的小牛电动展位。
在今年CES上,小牛电动发布了全球首款自动驾驶三轮电动摩托车TQi和首款5G跨骑电动摩托车RQi,并详细介绍了NIU IoT和NIU FLEET交通网络平台等最新科技成果,从不同维度诠释了他们对未来个人城市出行的探寻和实践。
嗯,更像是在所属领域市场地位的具象体现,在以汽车为主的CES出行领域展台,开创个人城市出行新品类的小牛显得格外惹眼,其不仅填补了CES在电动车行业的某种空白,也试图通过一套完整的个人出行解决方案,能够在不久远的未来,成为未来交通版图里面不可缺少的一环。
未来由现在筑造
如你所知,过去二十年里,受益于庞大的人口红利,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规模迅速攀至全球第一,但在过去大多数岁月里,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低档产品产能过剩,导致在不少局外人看来,两轮电动车是一个门槛低,容易同质化的领域。即便是以高附加值著称的小牛电动,近两年来也时常让外界感到“模仿者众多”。
这实属正常。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科技产品的商业演化路径只有两段:创新和“创新的扩散”——当然,按照扩散“颗粒度”的不同,后者通常亦被称为“借鉴”,“模仿”或者“抄袭”。而被“借鉴”“模仿”或者“抄袭”的创新者,通常是整个行业里最高段位的引领者。
譬如,据我所知,行业里有人将电动车的设计风格归为三个派系:鹰系,龟系,牛系。顾名思义,“鹰”就是你在街上(尤其三四线城市)最常遇到的那种毫无识别度的品类;“龟”就是类似小龟王那种;“牛”则是小牛电动和他们的模仿和抄袭者。甚至,由于“牛系”独特的美学贡献,就像特斯拉之于电动车行业的独树一帜,有人更是直接地将整个市场划分为“小牛”和“其他”。
而常识是,不同于抄袭者低廉的复制成本,创新的成本通常很高(模仿要比创新容易太多)——但是,尽管小牛常常陷入“被复制”的困境,他们却也深谙一点,那就是:持续创新,是创新者的挑战,也是创新者的宿命。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他们唯有不断攀爬创新金字塔,不断拾级而上,才有可能巩固当前的行业领跑地位。
幸运的是,从这次CES的成果看,他们委实向前跑了一大步,通过一次颇为出色的技术巡礼,他们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向整个市场告知了个人城市出行能够触碰到的创新高度。
其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无疑是小牛电动正在探寻未来十年城市个人出行的最佳解决方案。
无需赘言,从现在到未来,个人,短途,不定点,将日趋成为城市出行的常态,无论汽车还是公共交通,都不足以匹配这种随机复杂的出行场景,而电动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自由,以及对道路资源的较低消耗,都让它有望成为个人城市出行的核心工具。更为重要的是,在新技术的福祉下,未来这一工具将变得更为安全高效。
譬如,我们或许可以仰仗一张自动驾驶的出行网络:在手机上预定一台自动驾驶个人出行工具,它来到你面前,你设定好路线,它送你抵达目的地,无数个这样的连接汇聚成网,通过重组资源,盘活这张效率之网,很可能是未来十年个人出行的独特景致。
未来由现在筑造。作为业内的技术领跑者,小牛第一次将自动驾驶带到了两轮电动车领域,在CES上发布了首款半封闭式设计L2级别的自动驾驶三轮电动摩托车,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动行驶和自动泊车。
当然,与自动驾驶结伴而来的,还有应用5G时代。
你知道,5G时代疾步赶来的一个明显讯号就是,很多普通消费者都能脱口而出5G的技术优势: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而在某些资深“技术控”的遐想意境中,5G其实就像是弥漫在数字世界里的“以太”,不同产业与它触碰,都能瞬间释放出新的能量。
其中就包括个人出行领域。譬如小牛电动在CES上发布的首款跨骑电动摩托车RQi和自动驾驶三轮电动摩托车TQi便是5G在个人出行领域发力的开始,几乎可以肯定,5G时代的疾步到来,委实会令NIU IoT释放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完全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未来,NIU IoT与自动驾驶和NIU FLEET的相互嫁接,将会编织出一套人车互联的完整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未来复杂多变的个人出行常态。
其实我相信,许多驻足CES小牛电动展台的观众都会心照不宣:在汽车领域正在发生的“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运动,终将会在城市出行市场再发生一次,而无论是引领行业将技术触角伸向自动驾驶,车联网和共享出行,还是率先拥抱5G,都正在让小牛电动成为这场“新四化”运动的开拓者和领跑者。
正向反馈
而若将目光从未来拽至当下,人们也不难发现,小牛电动的专业与专注,获得了市场对等的回报。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小牛电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96万台智能两轮电动车,在国内已拥有1020个品牌体验店及专卖店,覆盖182个城市;同时他们已进入海外35个国家,并为14个国家的16个共享电动车运营商提供基于SaaS的两轮电动车智能共享业务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就在上个月,小牛电动全球智慧研发与制造基地一期投产,这意味着小牛电动已然阔步迈进百万产能时代。
市场的回报不仅止于过去,未来似乎也站在小牛电动一边。
业内皆知,新国标的落地让市场一度遇冷,但经过间歇性冲击,新国标红利将在未来两到三年里集中释放,整个行业将迎来一次迟来的洗牌,在可预见的未来,品牌集中度也将进一步提升。
这对于真正拥有技术的企业无疑是幸事一桩。根据全球权威分析机构Frost & Sullivan的预测,未来锂电池电动车的渗透率至2022年将从现在的10%+提升至44%;更像是一种交叉印证,花旗银行在《Car for further 4.0》的研报中也预测,2019年至2022年锂电两轮电动车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加速到62%。
这意味着,未来数年会有大量替代需求等待市场供给。而众所周知,从2014年诞生伊始,小牛电动便笃定地选择了锂电池,这让他们积淀了很强的先发优势,据统计,小牛电动的销量和销售额曾一度占据国内锂电池电动车近30%和40%的市场份额(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则超过10%),在有些业内人士眼中,未来这种竞争优势有可能会继续扩大。
其中一个原因是,大众消费级市场的增长曲线,往往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是遵循强者恒强的收益递增原则——尤其是在科技领域,就像湖畔大学前教育长曾鸣所言,一家企业如果既有网络协同,又有数据智能,就会像黑洞一样把周边资源全部卷进去,越卷越大,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而不难发现,并未花费太久的时间,小牛电动就已经在数据,技术和产品之间,率先开启了彼此咬合的“飞轮效应”:五年前起就开始布局的智能驾驶技术,实时反馈的数据获取能力,不断扩张的IoT车联网,加之伴随TQi崭露头角的自动驾驶的先发优势,它们相互促进,共同释放出的合力,得以让小牛电动构建出一道夯实的壁垒,并且很难被轻易击溃。
而在我看来,这道壁垒,却很容易让人看到市场公平的一面,那就是:商业博弈看似充满变数,但最大变量,永远是技术和产品本身。
作者:李北辰,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