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游戏,但所有下场的人,都要遵循专业为王的To B定则。
撰文|皮爷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对To B,人们已经有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
新的催化剂被注入这个赛道。2020一开年,疫情加固了这个“共识”。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如今,如何实现数字化、线上化,降本增效成了所有企业的必修课。
谁能更迅速,谁的存活概率就更大。
不过,这张考卷的难点不仅在于要转身的决定,对于情况迥异的诸多企业,一个更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应该“如何转?找谁转?”形如参加应试考试的高考生,需要教材,但更需要辅导机构给出的精准押题点。
先行军已经出现。腾讯、阿里、京东、华为……每个巨头都用自身最擅长的迅速切入“助力者”的角色。外界有明显感知的几个细节是,腾讯调整自身架构,全力To B;京东依托企业采购赛道的资源优势,整合企业数字转型基础设施;华为押宝云计算,辅佐企业上云转型……
而最新一个尤为引人关注的细节更是,京东于近期发布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京东新动能计划,再次下注。
更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双重战场。对参加“应试”的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是压轴难题;而对同样下场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如何建立自身产业阵地,成为企业最佳数字化服务官,也更是对其自身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这不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游戏,但所有下场的人,都要遵循专业为王的To B定则。
一
To B进行时:蓝海、下注
2006年3月14日,是云计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一天,一款新型云计算产品新鲜出炉,它的名字被命名为Amazon S3,这是世界上的第一款云计算服务,而在亚马逊内部与这款产品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词就是AWS。
如今,这项To B业务已经成为亚马逊万亿美金市值大厦的最强支撑之一,可以看作,也恰是贝索斯对AWS的技术坚持,才造就了如今的亚马逊。
To B本身就是一门颇具想象力的生意。不仅是亚马逊,其它互联网公司如IBM、微软、谷歌、Salesforce、Oracle等诸多巨头的发展都在证明着一个定理:依托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B端的业务拓展,在企业发展的某个事情,它一定会给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允许玩家共赢的巨大蓝海。
数据为证。早从2015年起,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升级服务行业就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行业市场规模仅为179.4亿元,而到了2019年已超过千亿级规模,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3300亿。
疫情更是一个巨大的助推器。不难看到的是,基于疫情“黑天鹅”效应,线上化、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大部分企业的发展共识,即通过线上线下的多元触点,企业能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在危机突来之时保证自身的强生存能力。
蛋糕有了,“切蛋糕”的人也就随之出现。
自2018年开始,“To B”成了各家业务侧在外露头的一个重要标签。几个比较亮眼的案例是,先是腾讯全面宣布拥抱产业互联网,成立CSIG,以尖刀队的形式直面产业,依托自身技术能力打磨场景解决方案;再是百度以AI业务为一线触点,助力企业走向线上和智能化;而如今京东同样集结自身基于业务端积累的To B能力,依托“京东动能计划”全力输出,赋能企业建设数字端基础设施。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都是“切蛋糕的人”,但各家的持刀姿势并不相同。
如果说腾讯和百度是基于自身的技术能力,研发产品,并通过与客户的合作进而打磨出合适的解决方案,那么京东则可以看作是基于长期服务企业客户,与企业进行数字产品共建,使其具备高适配性和可落地性。
这点不难理解,基于京东庞大丰富的场景,再加上对B端业务的多年沉浸,使得它能以更为直接的业务侧打法执行自己的战略打法。
二
强强联手
对于To B,京东集团副总裁、企业业务事业部总裁宋春正曾有过一个说法,“To B的关键是专注与低调。”
这确实是京东To B业务一直以来的风格,低调,专注,不张扬。但外界在谈及企业业务时,却很难避开这个足够典型的实力派。
“京东新动能计划”不是一个例外。5月8日,京东正式发布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项目——京东新动能计划,通过整合输出技术能力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设施。
一反常态的背后透露出一个鲜明的信号:To B,京东已经做好了准备。
京东确实有足够的底气,以新动能计划第一期为例,它的执行方是京东企业业务与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部门智联云,前者是企业市场的“智库”,后者是京东始终活跃的技术“门面担当”。
关于这两者的一个粗略的侧写是,京东企业业务在2018年以前名字是“京东企业购”,自2013年就开始布局中小企业市场;而后者京东智联云则是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的统称,其更可以视为京东另一大战略级别的业务。
强强联手的细节被同步放大。据了解,第一期中,京采云、NeuFoundry智能中台、智能交互RPA、京东智联云会议、协同办公平台和京东专有云六大技术能力将被推出,共同构成“京东新动能计划”的技术底层。
企业客户可以通过“京东新动能计划”,快速调用京东的技术模块,同企业现有的技术平台进行融合和应用,进而适配自身场景,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及数字化转型门槛。
与此同时,京东更是基于业务侧的场景落地和技术侧的基层组件构建出真实可行的应用层解决方案——智能协同管理解决方案、智能采购解决方案、智能中台解决方案。
由此不难勾画出京东的To B路径,即通过业务场景与技术能力的双重配合,进而为企业打造出具体且能够真实落地的技术能力,和足够垂直的解决方案。
对企业而言,不仅能够选择成熟的技术组件来满足自身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更可以依托京东完备的解决方案直接嵌入自身的业务系统,更为直接高效地落地数字化策略。
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是,相较于其它巨头的To B姿态,京东的动作要更为轻便,更贴近企业使用场景化、易落地,但却足够聚焦,足够适配。
三
跳出舒适圈
“真正的战役刚刚打响。”在踏入2020年的档口,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做出这样的判断。
这个判断的基础是京东的发展面。事实情况是,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尤其是2019上半年,京东这个互联网巨头过的并不轻松。
用徐雷的话说,京东正在战略上跳出舒适圈,通过开展技术驱动下的服务转型,围绕C2M、企业服务和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深度布局,进而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线。
由此,不难对“新动能计划”进行更深层面的解读,即它更可以视为京东To B战略的“王牌武器”,通过将京东技术与业务能力的双重配合,进而形成自身在B端突进的直线路径。
京东给自己做的“总结”是,将多年场景业务中的区块链、AI、云计算等多个技术果实按照独特的组合模式放置到一个“篮子”里,并依此为基底输出自身的To B方法论。
而回归到业务本身,也可以看作,这次计划也恰是京东业务“进化”的一个侧写,即通过对自身技术和业务能力的整合、升级,形成更为清晰、切实可行的技术模型和解决方案,如依托新动能计划第一期中的三大场景解决方案,企业可以更为高效、切实可行地找到线下升级的数字化触点,顺利实现数字化转型。
不难感知到的是,如果说腾讯的To B的自信源于自身强大的产品能力,那么京东的底气就源于历经千锤百炼的业务和技术能力。
对京东而言,以业务为“矛”的好处在于既能实现技术侧的举重若轻,也更能做到B端业务的高举高打,在技术和业务的排列组合间构建自身独特的价值洼地。
另一个细节或许也能彰显此次“京东新动能计划”的决心。就外界而言,京东的To B线条颇为明朗,浮出水面的是京东智联云、京东企业业务和京东数科三条支线,而此次前两者的联手也恰能证明京东对于自身内部“合纵连横”的To B决心。
四
To B成型
技术,是京东最新一次的露出主线。
3月2日晚,京东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刘强东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京东发挥技术上的优势,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迅速转化为十多项应急防疫方案。
与此相印证的是,京东财报显示,京东供应链及其他服务收入的占比从2017年的16.8%增长至2019年的35.5%。京东,这个不断转身的企业,距离其提出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又近了一步。
而如今,“京东新动能计划”的推出彰显了京东To B的战略路线,而一条条路线汇聚之中,京东的To B轮廓已经愈发清晰。
向更深层次来看,恰如徐雷所说,京东也正在走出舒适区,即从C端真正走向B端战场。
但更能看到的是,京东有这样的底气和能力。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作为国内互联网的巨头,它正在主动将自身定义成新基建底层设施提供者的角色,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对这家站在中国互联网金字塔的企业而言,电商已经不仅仅是聚集在它身上的标签,市场更能看到的是汇聚在这家周期企业之中的物流、金融、数科等诸多业务分支。
京东To B战略,也恰恰是基于各条不断延伸的支线,或者更可以说,透过业务与技术的缩影,才能看到一个更为真实可视的京东。
如今看来,“京东新动能计划”恰恰是这个缩影的最佳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