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腾讯进化的加速场,也更是它的自证之地。
撰文|皮爷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腾讯在出行领域的“双打”模式正式升级。
基于此的一个精准信号是,在6月24日的年度新品发布会上,腾讯智慧出行的多款产品被先后披露,一度覆盖了生态车联网、自动驾驶、智慧交通、数字营销等多条支线,相互串并联之间俨然搭建起出行领域数字化的基建雏形。
雏形之下是愈加清晰的定位。“腾讯的角色是要做好智慧出行的产业共建者。”腾讯副总裁钟翔平表示,“希望能助力所有车企、合作伙伴建设‘数字化护城河’。”
更详细的成绩单被放置在显眼处。截止目前,腾讯智慧出行已与29家车企展开合作,落地超过110款量产车型;同时,在城市智慧交通领域,还为110个城市、1.3亿用户,提供乘车码、乘车登记码、实时公交等出行服务。
对于数字化连接,腾讯并不陌生。但更能看到的是,在距离930接近两年后的如今,这种公认的连接力和产品力不仅彰显在C端,更被验证在B端。
腾讯的连接属性,正在加速进化。
而智慧出行恰是观察腾讯进化足够成熟的样本。它的成熟之处在于,在于和传统模式相比,车联网等同于一个足够新颖且独特的环境,没有足够多的产业积淀和理解,腾讯很难锚定“数字化助手”的角色定位。
可以说,这里是腾讯进化的加速场,但也更是这个硬核玩家的自证之地。
一
在车机端释放“产品力”
腾讯正在将自己“搬”上车。
最为明显的落脚点是这次发布会上的TAI3.0生态车联网的正式亮相,而TAI3.0则是包括腾讯随行、腾讯爱趣听两款产品以及“腾讯小场景”生态开放平台。
不妨先对这三款产品进行简单的解读。腾讯随行是一款车载生活服务助手,即基于超级ID、社交关系链、和微信支付的打通,用户在手机、车机等多终端的服务体验,能够随着使用场景的切换而自然衔接;腾讯爱趣听则是一款囊括腾讯内外内容生态的车载有声娱乐产品;而“腾讯小场景”则可以看作是两款车载APP生长的“土壤”,可以支持微信小程序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地上车。
除此之外,更亮眼的“上车”注脚则是去年推出的微信车载版。即腾讯以移动端的微信为模板,进行车机端微信版的二次开发,使其真正运行在汽车之上,最大化地减少用手机回复微信的频率。
显然,一个足够明显的信号是,腾讯正在将自身在移动端的内容、服务以及开发能力“搬”到车机端,通过产品能力“再造”一个车机端的腾讯。
不过,两者并非“复制”关系。更可以看作,尽管腾讯是将自身的产品力加注于出行领域,但却不是100%的产品“平移”。
“现如今,微信车载版仅被定义为车内通讯软件,在各种场合我们都在强调“克制”,例如只支持必要的功能,全语音交互+方向盘专属按键,隐私保护设计等。”腾讯智慧出行副总裁钟学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更可以理解为,与PC端与移动端的谨慎产品态度一脉相承的是,尽管腾讯有足够丰富的产品框架,但它在车机端的选择仍然是基于现有的环境,进行适应化升级,根据考量进行产品的二次开发。
基于此的认知是,腾讯的B端产品力也正是在一次次对不同产业环境的研究和考校中迅速成型,在保证智能化的同时实现“因地制宜”。
具体到出行领域,不难看出腾讯对产业的独特理解。“数字技术让每个人、每辆车、每条路都成为‘数字节点’,挖掘、发挥数字化价值,成为制胜关键。”钟翔平在活动现场表示。
不能否认的一个大环境是,如今出行行业的数字化升级已经进入深化期,而疫情更是加剧了这种模式的到来,“数字化模块”成为新的“竞争要素”,车不再是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而已经成为了一个足够智能的终端系统,人、车、路等都成为新的数字ID。
显然,不论是微信车载版,还是被囊括在TAI3.0中的腾讯随行、腾讯爱趣听以及“腾讯小场景”,都恰是基于如今腾讯对出行产业新定位的理解。
在B端行进,决定高度的不仅仅是速度,更是质量。
二
建设数字化“底座”
2019年2月,在央视播出的《对话》栏目上,钟翔平曾做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现场带来了一个异色魔方。
这恰是他对腾讯在出行产业角色定位的最佳诠释。
在他看来,腾讯恰似一个可以变化的魔方自由排列组合,面对不同的合作伙伴、不同的细分场景、不同的需求,像魔方一样将多种能力灵活组装,打造出最符合合作伙伴需求的定制化解决方案,组合出无限可能性。
同时,和传统九宫格魔方不同的是,这个异形的魔方会组合出来许多全新的、不规则的形态,意味着腾讯希望为未来出行产业的发展演绎出全新的路线。
事实确实如此。更为具体的表述是,如今的腾讯已然具备“数字化底座”的能力,真正从客户的需求出发,进而定制化服务。
从业务侧拆解来看,如今的腾讯俨然已成为车企构建数字化模式的万能“工具箱”。腾讯车联智能系统、汽车云、智慧4s店、自动驾驶、乘车码、车路协同、腾讯位置服务……可以看到,不论是从技术侧,还是从产品侧,抑或是行业的解决方案,腾讯都已然搭建出了成型的出行产品,真正从全链条的角度来满足所有车企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更是一个动态的进化“魔方”。以本次发布会为例,据了解,在活动现场,腾讯自动驾驶仿真测试平台TAD Sim正式发布2.0版本,率先在行业内使用数据+游戏技术双擎驱动的技术路线,全面提升自动驾驶开发和测试效率。除此之外,腾讯还基于对用户理解和大数据服务能力,面向车企推出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营销工具链”,助力车企实现精准化用户营销。
不难看出,随着对出行产业的愈加深入理解,腾讯的数字化“工具箱”正在一次次进化中,变得愈发成熟,不论是技术的深度还是业务的广度。
另外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点是,与其它直接介入车企市场的巨头相比,腾讯的锚定点更为特殊。
如果说百度智慧出行的切入点是自动驾驶,阿里的切入点是车联网软硬件,华为的切入点是以t1的姿态做汽车的核心零部件,那么腾讯的切入点就是车联网系统+服务。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选择维度上,“不造车”腾讯的数字化助手角色要更加全面,更加“轻量级”,但对车企而言也更加安全。
成绩单也恰是最好证明。截止当下,腾讯已经与宝马、长安、长城、广汽、东风、一汽、本田、长城、吉利、江铃等29家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并落地110多款量产车型。
同时,目前全国已经有130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索道、轮渡等公共交通系统开通了腾讯乘车码服务,用户数超过1.3亿。腾讯还跟北京、深圳、重庆、天津、成都、西安等全国60多个城市公交集团合作,为用户提供城市实时公交动态信息服务,提高市民出行效率。
可以理解为,对腾讯而言,对“产业助手”角色定位的践行之路,也正是对数字化“基座”的搭建过程,不仅是对车企,更是对行业和用户。
这也恰是腾讯新连接属性的最佳侧写。即通过对B端数字化模式的助力,进而实现对用户侧需求的更深层次满足,构建起“腾讯—车企—用户”的数字化出行行业闭环。
三
C2B的共建底气
打铁尚需自身硬,对于TO B,腾讯一直很有底气。
“C2B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抓手,也是腾讯的独特优势。”CSIG掌门人汤道生曾这样谈及腾讯TO B的抓手。
具体到智慧出行赛道更能看到根本所在。不论是这次发布会的新产品,还是腾讯车联、腾讯汽车云,抑或是自动驾驶,都无一不建立在腾讯C2B的基础之上。
从产品细颗粒度来看,腾讯随行依托的是腾讯在C端的社交、服务体系,即以超级ID为中枢,围绕其加入腾讯在C端的各条直线;腾讯爱趣听则是建立在腾讯在C端打造的固有内容平台上。而“腾讯小场景”其依托的微信小程序本身就是集合腾讯各方面能力的C2B样板间,也更是腾讯在其它产业赛道上的重要抓手。
不仅如此,业务侧同样如此。腾讯车联、汽车云、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也都是建立在腾讯的AI、5G、云计算、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而也恰是这些在C端业务成型的技术要素,才保证了腾讯在智慧出行领域行进的底气。
以智慧交通为例,恰是基于腾讯对AI、大数据的理解,以及云端能力的超强支撑,才能在固有产品的基础上,真正融入交通要素,打通“乘车码”“挪车码”的特定专属功能,实现大流量的承载和功能布局。
可以说,腾讯智慧出行“工具箱”能力的成型,正是依托于腾讯在C端的技术积累和云端大脑的保障。更能看作,相较于业务侧工具的定制化服务,这些源于C端的产品力和技术力才是真正的数字化“底座”。
除此之外,C2B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外部底气,更在内部基因的开放。据了解,在车企数字化的推进上,腾讯始终保持与开发者、车企开放共建车载原生的小场景生态,车企可以灵活上架、管理、开发自己的小场景“私域生态库”,甚至在未来,小场景还可以添加到车企的app store和车载桌面上。
这也就意味着,车企可以依托腾讯的共建平台真正建立自身的私域生态,在大的腾讯公域生态池内,自选、开发、管理属于车企自己的丰富生态,掌握主导权。
由此不难对腾讯的产业共建路径有一个客观的侧写,即它是以C2B能力为基础,开放基因为框架,再辅以腾讯对出行产业的理解,最终构建出的完整的数字化出行生态。
四
智慧出行折射出的腾讯 to B 战
对于汽车智能化,钟学丹总结了一套“三步方法论”。
即首先不断增强汽车服务生态与真实世界的融合;其次是让海量的服务生态规模化上车,不断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最后是通过数字化的用户运营,让车载的每一句语音,每一个POI都成为用户触点,帮助汽车品牌与用户建立有温度的沟通。
知易行难。但纵观如今腾讯在整个智慧出行赛道的行进轨迹,也恰是在这个方法论的模子中稳步推进。
一个足够证明推进成绩的细节是,TAI3.0刷新了行业上车速度,对于通过系统和硬件依赖性评估的车辆,2个月就能实现快速上车。
事实上,透过智慧出行这边镜子明显能感知到的是,腾讯正在变得愈发“不同”。
如果说之前腾讯在各条产业赛道的行进恰似细流小河,那么如今便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汇入大江大湖,开始有章可循——即依托自身对特定产业的理解和定位,量体裁衣,以C端能力为抓手,内容、服务、安全、社交为背景板,构建出足够开放、足够适合的行业解决方案。
甚至,透过腾讯在智慧出行的推进轨迹,更为清晰的影像是如今的腾讯已然完全具备将自身既有的服务能力“选择性”地平移到对应赛道的基础。
而这,也恰是腾讯新连接属性的最优解。如果说之前腾讯的“连接”对象是产品与用户,那么如今在腾讯新的“连接器”的两端便是B端企业和对应的用户。相较于之前的置身其中,如今的腾讯更为轻便,但也更加契合“数字化助手”的角色定位。
显然,不论是出行、零售、医疗还是教育,如今腾讯的产业打法都已足够清晰。即率先从理念上突破,然后再落地到底层能力,最终通过聚合,生成有价值的B端产品,进而服务B端客户。
不难看出,这个打法足够明了,但却也足够难复制。
在去年的一场采访中,钟学丹说过这样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相比产品定义权,腾讯更强调的是如何对用户、对客户提供价值,我们如何能跟车企创造更多的价值。其次,我们会关注云到端的用户体验是不是足够好,这是我们关心的角度,谁来控制我觉得并不是那么重要。”
服务至上,价值为王,产业腾讯的核心驱动力,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