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明日之子》,才是乐队之夏

一个大型蹦迪现场。

作者| 李小歪

编辑| 吴怼怼

01

一部青春热血漫

当制作方在这个节点上,还要做明日系列时,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要怎么和过去做出差异化。

从前三季来看,《明日之子》几乎已经把个人做到了极致。这个节目里,已经涌现出了这几年华语乐坛,几乎顶流的歌手和唱作人。

而《明日之子乐团季》在这个高起点上,打破壁垒,把对个体的关注延展到乐团上,不仅是对节目内容的升级打造,也是对市场方向的准确前瞻。

不过夏天也的确是到了乐团的季节。从2019年《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起,大众的注意力开始重新转移到乐团形式上。

当然不仅是大众。

可以说,在主流音乐领域,几乎所有的歌手、作曲或唱作人都受过摇滚这一音乐风格的影响。 80、90年代条件有限,玩音乐的都在「地地下」,制作的都是「小小样」,没人不扒带蹲谱。

于是,在岁月和记忆叠加的温柔滤镜里,《乐队的夏天》在去年是以扫荡之姿登顶的。无论是痛仰、刺猬还是新裤子,要么是大小音乐节的常客,要么有已经稳定的受众群,资历和辈分都在那儿摆着,只要他们愿意上音综,在屏幕前一唱起来,滚圈的大龄青年就要满眼浪花了。

这倒也能理解。摇滚的名字响亮,但真正的内行人太少。即使是混圈的老粉,也只能把金属、朋克、乡村区分个七七八八,要再往下细分,能聊起来的人就更少了。

成熟的滚圈青年,自然也不会计较这个。他们大多和这些乐团的乐手一样,经历了音乐行业的跌宕起伏,也能接受摇滚小众地下的常态。所以无论是登上网综的舞台,还是看线下演出,他们和成熟的乐团老炮一样,目的是呈现一场高水准的表演。

从这个出发点上,很自然的,《乐队的夏天》会显得完整成熟。它更像大龄青年对昔日摇滚的执念和热爱,以及对自我青春的追忆和缅怀。

而乐团这部带有岁月记忆的黑白电影,如今正在被《明日之子乐团季》改写成彩色的浪漫校园。

无论是片头的漫画设置,明日教师团的称呼、还是录制场景的搭建,都让人沉浸在轻松校园的感觉里。

节目刚开始,一群大男孩们在绿色的草地上奔跑向前。这一幕,神还原电影《热血高校》里的青春无限。

当「明日之子」升级成「明日高校」,当年轻的学员们喊出自己的口号时,就好像给年轻世代拉开了一部连载的青春热血漫。

视效压倒全场的高能电子鼓,让其他乐器「闻风丧胆」的唢呐,以及草原之光的冬不拉,都在年轻人的手下玩出了花。

有人自己造了一套鼓,有人凭借呼麦秒杀全场,创造性和实验性的旋律音符里,是年轻人独有的才华密码。

对梁龙和朴树这样的摇滚老炮来说,这些新鲜的,哪怕是不成熟的音乐实验,不管是作为经典的二次解构,还是小众的标新立异,都是年轻乐团生命力的体现。

像朴树说的那样,「我已经两年没听过音乐,我需要听一些新的东西。」当这种实验性音乐以年轻世代的符号问世时,它是一种打破常规,更是一种音乐迭代,也让观众对未来的音乐市场,充满想象。

在这部超长连载的青春热血漫里,我们才看到了开头,就开始对结尾欢欣雀跃。

02

一个大型蹦迪现场

但如果翻开《明日之子乐团季》第二章节,观众简直要怀疑是不是来错了片场。

一群年轻人和明日教师团一起抱着乐器嗨爆全场,激情对唱,舞台上还有纷飞而下的雪花彩带,怎么看都是一个大型蹦迪现场。

如果你的耳机够好,请一定要直接带上。音乐、视觉和舞台,高能点燃当下,随即就能秒穿现场。

到最新的这一期,蹦迪现场直接升级为音乐欢趴。

一首《权御天下》,被哈拉木吉的呼麦和萨木哈尔的冬不拉演绎得波澜壮阔,就差把草原搬到你家门口,年轻的噪点由此被点燃。

而当鼓手同时搞定了贝斯,再遇上一个主唱和Rapper,年轻人的张扬和嘶吼更是嗨翻了全场。爆炸头梁国豪和马田原合作的《小小少年》,总得分超过100分,堪称当晚的神级现场。

而年轻观众的共鸣感,不仅在于热闹草原的策马奔腾,和rapper少年的炸翻全场,也在安静小调的《夏夜晚风》里随风飘荡。

高颜值组杨英格和李睿洋的表现让人惊艳。旋律还未响起,蓝色的灯光投射在翻涌的水雾上,像极了夜晚沙滩边的波浪和星光。人声和乐器声,既在情绪里,也在画面中。

长得这么好看,何必来音乐圈抢饭碗。模特们用自己的时尚审美创造了绝美舞台,连唱作教授邓紫棋都夸赞,「这是唯一一组感觉对到我可以忽略任何的技巧」。

如果说成熟观众看《乐队的夏天》是为了情怀滤镜,那他们看《明日之子》直接就是重返当年。而对更年轻的观众而言,这种共鸣感来源于赛制观感和学员互动。

就赛制而言,哪怕是在最初的评分环节,器乐教授郎朗都忍不住下场和学员合奏,欧阳娜娜也化身场务,亲自给学员调音校准。

在这场大型蹦迪现场的欢腾里,竞争感和紧张感被逐渐削弱。观众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来自前辈的善意与帮助。这对即将要步入职场和已经走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精神鼓励。

而更深层的共鸣,来源于纯粹和激情在这里奏出的交响。没有你死我活,也没有激烈争抢。

在这群玩音乐的年轻男孩眼中,乐团内谁是leader并不重要。F man只是代号,并不代表决定和拍板。所有的事情一起商量,是多人乐团的主要乐章。即使是在两两PK之后,落败的二人乐团不得不面临拆散,他们也认可和相信彼此的合作。

在「重组三人团」时,鼓手鞠翼铭邀请自己喜欢的编曲伙伴,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就是,「你想要做什么?我们可以配合你,我们一起尝试」。

这很应景节目的Slogan,「有一群伙伴,比啥都浪漫」

而年轻学员成团和对伙伴的考量,没有固化的标准和形状。选伙伴不只是能力battle,更多的是灵魂碰撞。当青春荷尔蒙和自我意识狭路相逢,音乐创造力和热血灵魂一触即撞,共鸣往往不需要语言,只要一个眼神,下一秒就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03

不被催熟和快速出圈,并不矛盾

这种标准和形状,恰恰是之前行业的初衷。

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是,选秀市场走到今天,市场并没有像最初期望的那样,快速成熟到日韩的标准工业程度。

某种角度而言,粉丝和新秀们都在被这个市场催熟。

像李宇春在录制完《明日之子》第二季后坦言,很多年轻孩子眼睛里的渴望,只是成为明星,而不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梦想。

这种局面正在被《明日之子乐团季》打破。

明日高校的同学们,多数来自内地和海外专业院校,也多为素人出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音乐素养让他们在这个年纪更加专注于吸收和积累,并不执着于名气和欲望。

这种原始自然、还未经改造的样子,只要翻开这部热血漫,就会被感动,从而愿意陪伴他们成长。

第一期里出圈的奶拽杨润泽,在第三期PK后不得不和伙伴分开。当不够纯熟的编曲技能无法为伙伴分担时,他也会脆弱迷茫。而观众在看到这里时,很期待热血番的结尾里,奶拽能够技能满点,自信飞扬。

钢琴少年沈钲博也在成长。内向的性格很难打开,短时间内建立默契并非易事。幸好,他遇到的是廖俊涛,一点点的磨合里,是男孩们的接纳与成长。

从这点而言,观众在这部每周连载的青春热血漫里,不仅看到了年轻和热情,也看到了失措和仿徨。当生命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被放在校园视角的逻辑叙事下被观察、讨论时,观众其实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主人公从起点走向舞台终点的陪伴。

这也为节目的进一步出圈埋下了伏笔。

这种出圈在于,从市场对乐团音综的需求来说,《明日之子乐团季》和《乐队的夏天》一样重要。两者的出现从不同层面上覆盖了年龄差异化的受众圈层。《乐夏》的观众更成熟,准确一点说,就是冲着完整成熟的舞台去的,而《明日之子》的观众,更愿意见证年轻男孩的成长。

所以在这档养成乐团的夏日蹦迪里,年轻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和学员们一起欢呼雀跃,而稍微年长的观众也愿意为他们保驾护航。

这就是为什么,连一向爱从综艺节目逃跑的客座教授朴树也决定继续留下。第三期播出的当晚,节目组官宣,朴树要一直陪伴学员们的成长,作为「守护者」出现。

从豆瓣连续走高的打分来看,目前,这档评分已经达到8.7、讨论声量越来越大的乐团音综,在向大众验证一种可能。

没有刻板的教学和规则,没有残酷的打分和标准,年轻人也能在明日高校里,实现他们的音乐梦想。

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这种热血的冲击力和成长的阵痛感,不仅能够牢牢吸附同龄人,也能聚拢一批像《乐夏》那样,具备生活阅历的受众群体。

而对于节目本身而言,更出圈的意义仅仅在于,乐队这个市场,不用被催熟,它可以年轻自由地生长,只要这群孩子怀有梦想。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