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电商巨头杀

(配图来自Canva)

国内电商已经形成了阿里、京东、拼多多“三足鼎立”的格局,三者之间不仅在用户量、GMV等指标上不断PK,还在产品种类、供应链等领域相互角力。在医疗健康这个重要赛道中,三者的竞争更是在不断升级。

据新浪财经报道,京东集团近来拟推动京东健康赴港上市,计划融资10亿美元,而京东健康在上一次融资过后估值达到了70亿美元,投行人士预计本轮融资之后,京东健康的估值预计在300亿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已经与阿里健康的市值不相上下。

而作为电商“后浪”的拼多多也在医药电商领域,开拓疆土,并且目前已经初具规模。不过,在入局大健康产业上,京东、阿里要走的更远一些。但是医药电商仍是京东、阿里的基本盘,随着拼多多入局,医药电商领域的大战将不可避免。

三巨头齐聚医药电商

据了解,此次曝出新消息的京东健康,是从去年5月开始分拆独立的,在此之前,京东健康一直都在暗自发力。

随着京东赴港上市,京东系的独角兽企业纷纷“闻风而动”,京东健康也不例外,此次京东健康融资的传闻表明京东似乎正在努力加速推动其医药板块的上市步伐。

实际上,从2013年京东售卖保健品开始,京东正式入局大健康领域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经过7年发展,京东健康形成了B2C的“京东大药房”,B2B的“药京采”,以及依托O2O模式的京东药急送等完整医药大健康领域的线上生态闭环,业务更是涵盖互联网医疗、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健康服务等多个板块。

2019年京东健康还成为了业内第一个超百亿营收,并完成了线上医疗服务商的盈利。这意味着京东健康不仅在营收规模上赶超了营收规模不足百亿的阿里健康,而且在盈利能力上也超过了阿里健康。

在业务布局上,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均有重合之处。如与京东健康类似,阿里健康的医疗布局也起步于医药电商,而后逐渐拓展到阿里健康大药房、消费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板块的,这与京东健康的版图大致相同。

而与前两者相比,拼多多起步要晚得多,但拼多多的发展势头并不慢。从2018年正式医药产品,到了2019年其医药电商类目下的商家就达到了30万家,大药房的旗舰店就达到了1000家,其上架商品达到了1500万件,如今已经隐隐然成了这个领域的巨头玩家。

这意味着电商三巨头,在医药板块重新进入战火轰鸣的阶段。虽然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各家采取的模式并不相同,但在基本方向上并无太大差别。

不同模式相同的方向

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均采用的是“平台+自营”模式,而拼多多则全部依赖于平台模式。

不过,目前无论是阿里健康还是京东健康都更偏重自营模式。据了解,2019年阿里健康的自营业务营收,已经占到了阿里健康总营收的85%,并且保持了92%的高速发展。由此可见其自营业务在阿里健康业务中的地位,而这都离不开阿里健康内部对自营业务的扶持。

根据阿里健康平台的商家反映,“阿里健康大药房不仅在平台流量扶持方面,受到(平台)特别优待,而且在降价打折方面,也几乎不受限制。而平台商家不能随便降价,这就导致很多生意自动流向了阿里自营的大药房。”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让平台商家很愤慨。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阿里需要平台模式来加速平台的拓展速度,同时需要自营模式提升自己对医药零售的参与度,这与京东健康的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了解,京东大药房作为京东健康自营业务,如今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线上药房零售商,尽管有关数据尚未披露,但已经从侧面反映出京东自营的实力。

不过,京东健康目前在医药健康领域涉足的要更宽泛一些。从“医药电商”到“互联网医疗”再到“健康服务、线上问诊”等等,涉及整个产业链,这也是京东健康能够盈利的关键。

实际上,阿里健康的业务与京东的重合度很高。对于上市多年仍在盈利线上挣扎的阿里健康而言,京东健康的发展思路对阿里健康也有借鉴意义。

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相比,拼多多完全采用B2C的平台模式,这主要跟拼多多目前的发展阶段不无关系。拼多多通过平台模式,引入外部药商,从而达到扩充品类拉升规模的作用,与当年急速扩张品类的阿里巴巴、京东商城别无二致。从当下来看,拼多多的方式不过是在走扩充品类的老路,但难保日后“羽翼丰满”的拼多多,不会亲自下场做自营药店。

所以,尽管各家模式的不同,但各家在进军医疗健康领域的大方向上基本相同。在医疗品类上,三大平台的品类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目前三大平台的医药零售均以OTC(非处方药)、家用医疗器械和计生情趣用品为主。

不过,非处方药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毕竟是个低频的需求,对于真正的患者而言,处方药才是刚需。

进军处方药新蓝海

处方药的高频需求,让网售处方药市场成了电商三巨头进军的新战场。但真要想在这个蓝海市场分食蛋糕,也不太容易。

毕竟,处方药要销售,必须要有医师的医嘱和处方才能抓药;其次,网售处方药还要经过食品医药监局的审查。2013年,食品及药监局曾对一些落实主体责任不力、销售药方质量难以保证的第三方平台,进行了关停整顿的处置,一度使行业中相当一部分玩家退出这个领域。

2018年国家最新的“互联网+医疗”政策出台,使得网销处方药才再度成为可能。在最新的国家互联网医药“新政”中,对于一些常见病、慢性病放开了限制,医师可在线开具处方,之后患者可以在线购买相关处方药。

趁着这个机会,京东、阿里、拼多多纷纷进入处方药市场,目前三大平台均有相关的慢性病、常见病的处方药对外出售。不过,目前处方药在线上平台的销售仍然很低,鉴于处方药的性质,目前其主要销售渠道还是线下实体医院。

处方药网售平台想要继续深入,还必须与医院进行深度合作才行,这也是阿里、京东纷纷进军互联网医院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京东健康已经在多地上线了专病专科治疗中心,阿里也在浙江上线了互联网医院。

作为电商平台的拼多多,日后是否会采取与京东、阿里相同的举措,尚待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拼多多要想在该领域立足,京东健康、阿里健康无疑是最好的借鉴。

共同的挑战

医疗健康领域互联网化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医疗风口下,玩家们都能轻易过关。目前来看,作为参与行业变革的互联网玩家们,至少有如下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医疗行业属于关乎人民生命的行业,这就使得行业监管比较强,各参与平台为了保证药品品质,纷纷采取自营的重资产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参与者亏多盈少的局面。

而各参与平台加大自营力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平台其他药商构成了“不对等”竞争,进而致使一部分药商选择离开平台,这必然对其平台业务构成威胁。如阿里健康目前已经出现了药商因为平台流量分配不公、降价不对等,表现出的抱怨声音,难保其他平台以后不会再有。

另一方面,医疗行业是长周期的“慢”行业,需要长期扎根深挖。这种长周期,对三家上市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毕竟,资本市场是要求回报率的,尤其是很多资本想要迅速的拿到回报,这对这些企业参与长周期慢回报的医药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而这将会是京东、阿里、拼多多必须面临的共同挑战。

对于三巨头而言,品类扩充倒在其次,如何在医药这个特殊的行业行稳致远,才是个需要好好研究、细细琢磨的大事。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