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打得头破血流的国产手机厂商,终于难得地团结了一回。3月20日,华为、小米、中兴、联想等手机厂商,共同举办了“快应用”标准启动发布会。
“快应用”是几家手机厂商基于硬件平台共同推出的新型应用生态,用户不必下载安装,即点即用,能够享受到原生应用的性能体验。“快应用”使用前端技术栈开发与原生渲染,兼具H5页面和原生应用的双重优点。
从形式上来看,各大手机厂商搞的“快应用”很像是微信的小程序,只不过入口在各自的手机定制系统中。手机厂商的目的应该很明显是冲着利益来的,试图从单纯的硬件厂商转型像苹果那样的硬件、软件和服务企业。
微信的小程序使得很多原来需要调动APP的场景不复存在。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将手机厂商在预装、应用分发、浏览器广告等环节的利润截走了。这一块业务收入虽然在手机厂商的营收占比不大,但却是重要的利润来源。
“快应用”的推出,这也意味着国产手机厂商和现有的软件、服务商有了一定的利益冲突,比如说谷歌、微信、阿里等。谷歌对于国内的手机厂商显得非常宽容,相对来说目前双方的关系比较融洽。而阿里的云OS,基本上不为主流厂商所接纳,而搭载云OS的魅族等厂商则和阿里有着股权关系,也不算得是对手。当然,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小程序和“快应用”是竞争关系,但其体量比起微信来说还是小得多,矛盾还不算大。
微信小程序推出后,尽管前期受到了不少质疑,但却一直发展非常稳健。腾讯3月21日刚刚公布的2017年全年财报中披露,自2017年1月推出小程序以来,截至2018年1月已推出58万个小程序,日活跃账户超过1.7亿个。
张小龙也曾经表示,未来两年内,小程序将取代80%的应用市场。如果该目标达成,这意味着微信小程序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超级生态,极大挤压了国产手机厂商应用分发和数字广告业务的成长空间。因此,国产手机厂商的“快应用”主要针对微信小程序,与后者争抢用户和流量。
理论上来说,假如手机厂商能够抱团形成合力,那么以大家的总体量还是有望和微信小程序较较劲。“快应用”这个设想很美好,但现实是摆在它面前的难关重重,难以逾越。
1、利益分配是难点,手机厂商之间的合作基础脆弱
企业在联合之初都冲着1+1大于2去的,但各自有着不同的利益和考量,实际运作中意见容易相左,因此难以形成合力最后沦为形式。
比如之前万达联合百度和腾讯做电商,三个异业巨头联合看起来很有前景,但现实中腾百万还是失败了。这么多家平时拼得你死我活的同行联手,其未来前景更加不乐观。一旦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矛盾冲突,就很容易影响到在快应用上的合作,毕竟目前在大家的营收中都还是小块头。本来就脆弱的合作基础就很可能瞬间破裂,重回各自为战的状态,甚至可能倒戈,采用腾讯小程序的技术标准。
除非它们能把各自的这块业务全部拿出来,像国内银行那样成立类似银联的企业法人,让其独立经营。这样对于小米这样先发做得较好的企业来说有点像割肉不舍,让其股权占大一些的话,其他厂商又觉得不公平。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似乎这些国产厂商也仅仅是达成了技术上的联盟,并没有更强的合作意向。
2、容易被经济利益左右,滥于扩张影响用户体验
国产手机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系统带的广告太多,以至于垃圾信息拥塞影响用户体验。不是说国产厂商技术达不到,而是难以抵挡广告收入的经济诱惑。系统广告如此,未来的快应用也很可能步其后尘。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手机系统中快应用的入口实在是太多,而且过于主动。以小米的直达服务为例,在MIUI中目前就有url场景(链接启动)、应用商店搜索入口、应用商店分类入口、全局搜索入口、传送门入口、浏览器入口等多个入口,据说入口还在增加中。这就好比我们通常希望在工作中工具摆放在适当处备用,但也不会希望到处是工具影响正常作业一样。
不少小米用户在网上抱怨,吐槽直达服务露出太多,对自己的日常操作形成了严重骚扰,希望能关闭掉该服务。国产手机厂商很难做到像张小龙团队这样,保持着极端节制的产品理念,在用户体验优先的前提下让即用即走成为可能。
3、缺乏使用场景和用户粘性,难以和微信相抗衡
在微信里调用小程序时非常简单自然,比如说朋友推荐一件好货过来,或是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拼团优惠,直接点击就打开了。相对来说,类似的场景在“快应用”很少,这是它最大的劣势。
设想一下:用户通常是直接在微信中点击一步打开自带小程序,还是离开微信找入口再调用“快应用”呢?我想实际可能几乎没有人会增加操作步骤,给自己添麻烦。
微信的高频使用率,对于用户来说还着很大的优势,顺手就打开微信在用户看来并不麻烦,但点击其他不常用的应用却被看成是很高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支付宝实际打开步骤并不比微信多、但很多人习惯在线下用微信支付购物的原因。“快应用”将来也会遇到这个问题,或许产品和功能做得比微信小程序还好,但却无法改变用户的固有使用习惯赢得市场。
4、微信小程序占据先发优势,形成一定的竞争壁垒
前面说过,截至2018年1月,微信小程序达到了58万,日活跃账户超过1.7亿个。微信小程序的用户数量更是达到了4亿多,相当于近半微信用户已经成为微信小程序的用户。同时,微信小程序吸引了众多的企业用户和开发者,对于后来的“快应用”来说,说服他们转投自己阵营有着很高的转换成本。这些发先优势,对手机厂商的“快应用”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增加了突围的难度。
基于以上诸多难关,我个人并不太看好手机厂商“快应用”的前景,不认为它能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更遑论打败微信小程序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极可能是:它们只是达成了一个技术性规范标准,实际还是各自回家干各自的买卖。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快应用”的积极因素。它至少代表着国内手机硬件厂商开始反思自己在安卓生态中的地位,寻求转型和突破以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利益。这个方向显然是对的,即便不能击倒微信小程序等对手,只要能从未来的应用分发和流量市场上争取到一部分利益,也是可视为成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