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深圳一公里内就有100家智能音箱厂商”的描述言犹在耳,现在,智能耳机又开始从纷杂的硬件市场中冒出头来。
2017年,是一场属于智能音箱厂商们的狂欢。苹果在6月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全新的智能音箱HomePod,将这种气氛推向了高潮。一时间,包括阿里巴巴、喜马拉雅等互联网公司都陆续推出了音箱产品。
对于巨头而言,智能音箱是他们眼中搭建智能生态的最佳入口。亚马逊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旗下智能音箱Echo已经成为海外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上述先例复制到国内,正是阿里巴巴等巨头们想看到的。
但西学东渐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用户习惯、网络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成熟度——这些都成为阻碍智能音箱在国内市场发展的问题。
因此,即便是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不断推出五花八门的音箱产品,消费者的桌面上还是鲜有它们的身影。更多时候,智能音箱只是以一个“新鲜玩意儿”的角色,被少数热衷于尝鲜的用户买走。
在此背景下,一些公司开始寻找新的智能交互入口。更贴身、使用时间更碎片化的耳机,成为它们的下一个目标。
1
从2017年11月开始,多款智能耳机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在当月举行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展出了一款AI语音耳机。这款耳机由广州爱浪智能打造,内部搭载了腾讯叮当语音助手。
一个月后,另一款同样搭载腾讯叮当语音助手的智能耳机也对外发布。该产品由咕咚运动和耳机品牌1MORE合作推出,主要针对运动人群。
到了2018年,更多的智能耳机如雨后春笋般现身。包括出门问问等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FIIL这样的新晋耳机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语音交互耳机。
“耳机将成为语音交互的下一个引爆点。”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坚信自己的判断。
热潮涌起,和李志飞抱有同样看法的人不在少数,甚至有人认为,智能耳机的前景比智能音箱更加光明。原因很简单,智能耳机要比智能音箱便捷得多。
“耳机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方便携带,不管在哪都可以随时使用,但音箱更适合室内。”1MORE主管营销的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林柏青表示,这是他看好智能耳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这也意味着,智能耳机可以有更多的使用场景,而不仅仅作为智能家居入口。
例如1MORE推出的智能耳机定位运动场景,使用人群和范围比普通耳机更加广泛。“这是一个场景放大的过程。”林柏青说。
在爱浪智能副总经理赵志扬看来,智能音箱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国内用户使用频率低,更多扮演一个入口的角色。随着入口的不断增加,音箱的处境有些尴尬,人们的购买意愿会逐步降低。耳机反而是一个保有量更大的入口型产品。
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走向。
“和海外市场相比,国内的音箱产品普及率不高,更别说加上智能概念,市场教育比欧美会难一些。”FIIL的CEO邬宁认为,耳机的高频使用省下了教育市场这个步骤。
多位受访者都认为,在国内市场,智能耳机的发展速度最终会反超智能音箱。
“智能音箱的爆发给国内的很多厂商开了个好头,提供技术的同时,也在语音交互方面进行尝试。但这并不是最终答案,现在厂商们都在寻找其他方向,将之前的各种方案落地。这是智能耳机发展的机会。”赵志扬说。
即便如此,硬件从业者的态度却多了一些谨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不再像当初对待智能音箱那样,以极高热情快速拥抱市场。
硬件从业者王宇(化名)的公司是早前智能音箱热潮的亲历者。当时有不少客户主动找到他们,但最终达成合作的屈指可数。
他们的顾虑在于,像王宇所在的小公司打造硬件产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不佳,即使再“智能”也只是一个伪命题。
这让王宇和他的合伙人们至今不敢轻易涉足智能耳机市场,“耳机是一个复杂的产品,硬件做不好,和那些低端产品也没什么差别,市场前景堪忧。”
这也从侧面表明,智能硬件产品的门槛,已经在一些从业者心中树立起来,不再是一个人人可以分一杯羹的行业。
2
“耳机属于个人用品,用户要求比较高,就算打价格战也不一定有用。相比音箱,耳机还是一个比较健康的行业。”赵志扬谨慎看好智能耳机的行业现状。
与上述现状相对应,目前进入市场的智能耳机制造商中,耳机厂商的身影反而占据更多席位。
按照邬宁的设计理念,FIIL智能耳机产品依然把“耳机”作为产品的首要属性,而非“智能”。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提供高品质的耳机,智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属性。用户会为物超所值的高品质耳机买单,却不会因智能动心。”邬宁说。
在耳机厂商眼中,与其炒作智能概念,不如投入更多精力用心开发一款产品,强化关键的使用属性。
除聚焦耳机音质外,如何在语音交互过程中做好麦克风的降噪效果,成为每家厂商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决定了用户进行语音交互的使用体验。
林柏青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研发麦克风的降噪技术,1MORE从2014年开始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为此,公司还在2017年底投资了电声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A股上市公司共达电声,来加强自己的技术储备。
在正式推出智能耳机之前,1MORE已经推出了电竞耳机,初步释放了产品的降噪能力。它们取消了原有的管式麦克风,转而使用内嵌的双麦克风方案。
“两个麦克风中,一个用来接受用户的语音,一个排除外来的杂音。根据我们自己研究的算法进行补偿后,最后用户听到的是经过处理的语音,不会有杂音。”林柏青介绍称。
相比电竞耳机,体积更小的运动耳机,对于内部麦克风的布置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1MORE的智能耳机产品目前应用了单麦克风的方案,在算法上投入了很长的研发时间,加入了更多的技术应用。
“对于芯片和算法,我们有不一样的选择,目前基本可以做到麦克风的收音角度局限在用户嘴巴附近,通过指向性来尽可能降噪。”林柏青说。
2016年开始研发智能耳机方案的爱浪智能,同样采用算法来进行收音方面的降噪,它们在硬件上设定了一定的声音采集范围,从而尽可能排除更多外来杂音的干扰。
此外,这家公司还希望通过引入声纹识别技术,来进一步提高降噪的效率。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让耳机学习某个特定用户的声纹,进而决定耳机是否只对该用户的声音进行响应。”赵志扬表示,大部分硬件厂商并不擅长声纹识别技术,需要相关的技术提供商提供方案,供耳机厂商使用。
“声纹的采集、建档、分析,其实属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范畴,这是互联网公司要做的事情。硬件厂商更多侧重提供收音降噪的方案。”他补充道。
3
但对音质和降噪的关注,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一款耳机的智能性能。这决定了一款传统的耳机能否因智能属性而增值。
这其中,语音交互能力和平台内容的丰富性,是厂商们最看重的两个方向。
邬宁在2016年初开始研发语音耳机,他认为将耳机联网接入曲库,并使用语音进行搜歌,会是一个突破的方向。在加入FIIL之前,他曾效力于耳机品牌缤特力,积累了不少语音交互的技术经验。
在上述想法的推动下,他开始着手智能耳机的研发。
FIIL最初独立开发了一套语音唤醒、语义理解的方案,并且使用了科大讯飞所提供的语音识别技术。
“我们是一个小团队,技术实力没有BAT那么雄厚,只能做一些很基本的技术工作。”邬宁说,在当时的技术能力下,FIIL针对歌曲和歌手的名字配合海洋音乐集团提供的曲库,最终形成了一个识别率接近70%的智能方案。
通过不断的迭代,FIIL技术团队在2017年将上述方案的识别率提升到80%。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普及,邬宁觉得,这样的识别率无法提供足够好的使用效果。
在一次行业大会上,他接触到了百度Duer OS团队的负责人,经过一番权衡后,他选择和百度进行合作。
“其实BAT三家都有谈过,但感觉百度对人工智能的投入决心最为坚决。”在邬宁看来,人工智能可能只是阿里或腾讯某个业务的增长点,但对百度关乎它的生死存亡。这也意味着,FIIL能够从合作中获得更多机会。最终,搭载百度Duer OS的FIIL智能耳机于今年2月问世。
也有厂商更看重腾讯在内容和技术上的平衡。对他们而言,丰富的内容生态同样是耳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爱浪智能的赵志扬认为,语音交互本质上只是手段,重要的是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做什么,这就需要互联网平台提供足够丰富的内容。
“腾讯有着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音乐版权内容,也有着足够多的应用。”他认为腾讯可以满足用户的很多使用场景,例如通过语音来完成微信支付,或者用语音读取微信。“这会是一个杀手锏。”
对主打运动场景的1MORE智能耳机来说,音乐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不少用户在跑步时都会选择用手机听歌。
1MORE最初和咕咚运动合作研发运动耳机,而腾讯的加入补全了双方在内容上的短板。“无论是语音技术还是音乐内容,腾讯在国内都是比较领先的。”在谈及选择腾讯进行合作的理由时,林柏青这样说。
4
不同于智能音箱的单打独斗,在推动智能耳机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平台们往往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种状况自市场起步之初便存在。
“在人工智能时代,厂商很难单打独斗,只有联合起来做一款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林柏青表示。
赵志扬则认为,耳机仅仅是一个工具,现在的问题是,互联网平台如何为其赋能,让耳机成为打通智能内容的通道。
这也意味着,平台方开放资源的多少,将决定智能耳机应用的便捷程度。
“我在跑步时,耳机如何为我推荐适合跑步听的歌曲;我跑累了,耳机会告知我的身体状况怎么样。这都是耳机厂商要和合作伙伴去共同推进的。”林柏青举例说。
但硬件厂商们不一定能从互联网巨头那里顺利获得自己想要的支持。
从目前各家企业的布局来看,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更多以投石问路的态度推动相关技术试探性发展。
腾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其内部,叮当语音助手归属于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但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腾讯云、腾讯AI 、Lab等部门也都在筹备相关的语音技术方案。像腾讯云的小微智能服务系统也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
平台内部的竞争环境,难免导致某些技术资源被白白消耗。
“这是互联网企业的一种竞争机制,好坏不去评说,但对于行业会有影响。”在赵志扬看来,只有当某部门的技术上升到一定层级后,才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源,就像当初的微信一样。
在此之前,智能耳机厂商仅能享用这些巨头的部分资源。这成为影响智能耳机行业取得突破的潜在因素之一。
资源受限让很多厂商对智能耳机市场持观望态度。
一家位于深圳的耳机厂商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大公司们都没定下来怎么做,小企业更不敢贸然入场。
邬宁也表示:“对于智能耳机,一定要非常克制、客观,不能把消费者的预期抬得很高,否则前期的浮躁和膨胀最终会伤害到市场。”即便是先发企业,也希望尽可能降低智能耳机的生产销售风险。
当然,这并不代表智能耳机的发展会停滞。“一年左右”,是赵志扬给出的智能耳机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时间表。他最近正频繁地和互联网公司进行交流,发现巨头们多处在技术梳理阶段。
“待应用和内容被充分地调动,有足够的硬件形成连接,就是智能耳机真正爆发的时候。”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