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号是中秋节,家庭团圆的日子,每个家庭多多少少总要买上几盒月饼,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电视和吃月饼。
可是今天小编发现了一个问题,中秋节已经过了,家里还有好几盒月饼。月饼这个东西,在中秋应景偶尔吃一点感觉挺好,但如果天天吃,就不是一个好选择了。
想想也是,月饼是一个受众如此广、必要性如此强、消费时限如此短的商品,每年中秋的时候,送、收月饼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于是有一些人就想出了一些办法,采用一些“金融化”的方式,增加月饼的流通性,比如这个关于“月饼券”的段子,很可能你就听过:
月饼厂印了一批面值100元的月饼券,经销商以65元的价格买过来,转手以80元卖给买家A,A将月饼票送给B,B以40元卖给黄牛,厂商最后以50元从黄牛手里回收。一连串交易下来,环节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受益了。
厂家:65元卖出,50元买进,赚15元;
B:40元卖出,0元买进,赚40元;
黄牛:50卖出,40元买进,赚10元;
经销商:80元卖出,65元买进,赚15元。
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是A出了80元买了一张月饼券,链条上的其他人分别从月饼券上获得相应的收益。A本身,花了80元钱,实际上的效果,则是当做100块的礼物送出去了,其实也是“赚”了20元。
好像所有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皆大欢喜。不过,世界上显然没有这么好的事。我们再来细想,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
比如说B,在理论上是收到了一份价值100元的礼物。实际上呢,要么月饼太多了吃不完,要么不喜欢这个牌子的月饼,要么嫌换月饼太麻烦,总而言之就是不想兑换成月饼吃,最后到手里的实际效用只是40元。
而A呢,花了80块钱,最后落到实处的,只有40元。
这中间的价差,就是情感消费。在人的心理中,送礼物比直接送等价的钱,总要来的更好。当这些东西无法完全以数字化价格衡量的时候,就需要由情感载体的替代品完成。
今时今日,极少有人会真正在乎这一百或几百块钱的价格。
甚至于,月饼是否真正出现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有月饼的预期存在,情感的部分也就得到了满足,而其余的部分只要有月饼券的流通就完成了。情感的需求,远远高于月饼的消费量,厂商也得以印刷出超出实际消费量的月饼券,因为其中一大部分拿到月饼券的人不会吃月饼,也吃不完。
其实除了月饼券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健身房的会员卡。
如果我们去分析一下当下城市中健身房的盈利模式,就会发现,不少健身房赚的钱,靠的不是那些常来健身房锻炼的人,而是那些“不来健身”的人。
当你在健身卡销售员“买一年会员送一年”之类的优惠激励下付费之后,头一个月还趁着劲头偶尔去跑个步,接下来的两年,你去健身房的次数,不到10次,这张卡就放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吃灰了。
小编给自家楼下的健身房算一笔账:
算上所有的场地、设备、人力、推广成本,一年大概要卖出500-700张年卡才可以达到盈亏平衡。按照500张卡的下限计算,假设一个年费会员一周来两次健身房,那么一个健身房一天就需要接待150-200人次的会员,显然已经超过了健身房的负载。
根据小编的观察和与健身教练的沟通,健身房每天的锻炼人次,平均大概只有二三十人。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人,在这一类预付消费中存在浪费。
月饼券和健身卡都是单一用途预付卡,供给过量、消费存在天然限制。如果我们在消费的时候不想产生那么多的浪费,那么这几条建议或许可以参考:
第一,把它转变成为完成消费的需求更稳定的商品。
理发店的理发卡、商场和超市的购物卡、手机话费都是预付的消费,但浪费情况要少很多,因为理发、超市购物、电话费的消费都是稳定而持续的。如果你办了健身卡不常去健身房,那么可以转向健身房的私教课程,有外力推动时,成本相应更高,但完成率比健身卡要高很多,减少浪费。
第二,增加其中的情感属性。
比如企业过往在中秋节发月饼券,现在可以转为发“定制月饼”,直接向员工发实物,把企业LOGO打在包装甚至月饼上。
第三,为这种商品寻找一个相对成熟的流通退出渠道。就像月饼用月饼券的方式,增加流通性,提前把吃不掉的月饼先处理掉,免得浪费。
这样一说,我们家里的月饼应该怎么办呢?大概,只有吃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