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自动售货机 后有无人便利店,为何偏偏无人货架火了?

主打特殊场景、轻便、投入低,这些优势让无人货柜相较前辈更为资本所热捧。然而正因为这些优势,也造成了无人货柜未来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几个短板。

新零售无疑是今年最火的概念之一,移动互联网的发达、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带来支付的便捷与供应链革命,加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国内消费观念的短暂宽容,使得更多的零售新业态得以出现。无人便利店刚成为全社会热门话题不久,无人货架的热度却后来居上,大有去年年底共享单车的火热势头。

几月内,在这个赛道上已出现领蛙、老虎快购、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等大批新兴的办公室无人货架创业公司,据《IT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披露融资的无人货架项目已近30家,累计投资金额近30亿人民币。

其他巨头也以不同的方式加入无人货架的战场,饿了么于近日宣布启动无人值守货架项目“e点便利”,每日优鲜则在内部孵化便利购,易果则通过与哈米科技合作的方式入局,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京东到家也传出布局无人货架的消息。

虽然,同当年共享单车概念火热初期类似,无人货架面临着看衰与看涨十分两级的评价,但无可否认得是,仅考虑在资本市场的吸金能力,今年的无人货架已是当之无愧的黑马。

创始团队都大有来头:无人货架的异军突起

无人货架的异军突起,同去年共享单车突然爆红十分相似,相比之下,入局无人货架的新军们创始团队都大有来头。例如,成立于2017年6月的果小美,创始人是原阿里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猩便利创始人是原美团点评到店综合事业群总裁、原大众点评首席运营官吕广渝,成立于2016年10月份的哈米科技,团队成员由京东、新美大、窝窝团及快消品企业等高管组成。

我们可以看出来,入局无人货架的创业公司创始团队,或多或少都有电商、O2O、零售背景。同样,无人货架背后的投资方阵容也异常强大,吸引到如IDG、元璟资本、真格基金、经纬创投、峰瑞资本等。虽然30亿人民币的投资规模,在国内众多新兴创新项目中并不算突出。但从这两方面信息可以看出,无人货架备的兴起并非一群菜鸟玩概念这么简单。

相比于早就出现的自动售货机和前几月火爆异常的无人便利店,业界对无人货架的欢迎程度更高,为何出现这种奇怪现象?我们将三者放在一起对比,来分析缘何无人货架会逆袭而上。

同样主打无人,为何无人货架更受欢迎?

无人零售方面,出现最早声势最小的则是自动售货机。在移动支付尚未普及前,货币识别类的自动售货机就已在人流较大的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出现,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火爆之后,自动售货机开始增多,现在较为知名的如友宝。

淘咖啡、缤果盒子为代表的无人便利店,则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火爆,凭借没有收银员、结账无需排队、全天候售货这些特点,一经现身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即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因此,与自动售货机与无人便利店同宗同源的无人货架算不上太新鲜的事物。然而,从入局创业公司的数量和获得资本青睐的关注度来看,无人货架更胜一筹。

今年7月,友宝在线一份数据显示,相比日本580万台,美国691万台,中国自动售货机还不到20万台。无人便利店方面,除了杭州首个亮相的淘咖啡,阿里似乎并没有大规模的布局无人便利店,更多的是将淘咖啡作为一次新零售试验。而截止9月28日,缤果盒子全国落地158家店,进驻22个城市。

而发展不过几个月时间,无人货架已超过2万台,随着这波30亿融资的助推,相信整体规模将很快超过发展多年的自动售货机的数量。

为何看起不如无人便利店酷,发展时间又没有自动售货机长的无人货架更被青睐?我觉得主要得益于无人货架存在的三个优势:

第一,无人货架前期投资较小,门槛更低。无人便利店前期投入成本主要分为盒子价格和盒子内部设备价格,即外部盒子成本、内部冷柜、货架、软件设施、电子价签、租金等。

以缤果盒子为例,一个十余平方米的无人便利店前期投入超过10万元。而自动售货机的成本相对较低,每台仍需要几万元左右的投资。据果小美创始人阎利珉透露,铺设一个无人货架点位的初始成本在1000元左右。相比之下,无人货架的低成本优势,在三者中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无人货架布局的是办公室空白市场,竞争压力小。无人便利店火爆之时,业界对其存在的意义就提出过拷问,无人便利店其本质仍是社区商业区中遍布的超市、便利店中的一种。而自动售货机办公室虽然也是其布局的一个重要场景,但限于成本问题,其分布密度要远远低于无人货架。办公室作为零售尚未涉足的场景,无人货架进入这个空白市场竞争压力很小。

第三,抢占2亿白领办公室8小时,线下新流量入口想象空间大。粗略计算活跃在一线和二线城市,拥有高等教育的白领上班族大概2亿左右,这个特殊人群工作日期间抛开睡眠时间一半时间在办公室度过。以中国第三方餐饮外卖市场为例,2016年高达1700亿元的外卖市场中,白领市场占六成。

作为盘活这一特殊场景零售需求的重要产物,无人货架未来在餐饮、货柜、广告、促销等方面也拥有巨大想象力。因为办公场景的特殊性,无人货柜一旦入驻就成为唯一的对外点位。

例如,自动售货机行业老大友宝的主要营收之一就是广告,无人货柜卡位办公场景,就等于扼住这一重要的流量入口,由此可产生的想象空间相比单纯的零售更具吸引力。

拥有这三方面优势,使得无人货架得以从三者中脱颖而出,不过优势往往也是短板,无人货架未来发展,也并非全是好消息。

并不全是好消息:货损、缺乏竞争壁垒是大问题

主打特殊场景、轻便、投入低,这些优势让无人货柜相较前辈更为资本所热捧。然而正因为这些优势,也造成了无人货柜未来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几个短板。

首先是货损率;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些入局无人货柜的企业,都将注意力放在办公室这一特殊场景。造成这一特殊现象,是因为无人货柜由于牺牲了在硬件上的投资,大大增加了货损率的风险,直白来讲就是将遇到“白吃不给钱”的困境。从许多已曝光的无人货柜图片上我们能够看到,都是简单的一个货架放置热销的包装食品与饮料,然后一个付款的二维码。虽然现在无人货架各创始人都强调,无人货架货损率在商超业态可接受的10%之内,但具体实情仍备受质疑。

无人货架在享受低成本布局的红利,同时也要承担可能存在的高货损率(其实就是偷盗)风险,办公场景对用户的道德提升或防盗措施能否低成本打败“爱占便宜”的人性,仍是无人货架未来将面临的巨大挑战。否则大家也不会研究笨重但安全的自动售货机,能否将货损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将是决定各家无人货架能否最终活下来的关键之处。

其次SUK量少的问题;其实无人货架相比自动售货机不仅存在成本优势,其承载的SUK更多也是其一。开放式的无人货架虽然在SUK上比笨重的自动售货机要强,但仍旧非常有限。因此,许多无人货架创始人头提出过类似利用大数据画像,实现无人货架“千架千面”。自动售货机之所以为成为国内用户消费主流,就同其提供的商品选择过少,用户未形成固定消费习惯有很大关系。

虽然无人货架在SUK数量上和灵活性上(自动售货机由于付款机制很难快速更改上架的货品)更胜一筹,但相比提供几百上千SUK的便利店仍有不小差距,能不能在办公场景内把服务做到最好,将用户在无人货架消费的习惯养成,也是无人货架是昙花一现还是最终成功改变办公场景用户就近消费的关键所在。

最后缺乏有效的竞争壁垒。从已有的无人货架上来看,大多是简易的货架与商品+支付二维码模式,有的附带冰柜。从无人货架硬件配置上来看,似乎毫无壁垒可言,而软件应用层面就更没有深挖的可能性。如今,由于无人货架落地模式大多是地推人员与放置点的公司谈好合作形式,以排他合作模式来作为壁垒。

但这种壁垒的价值性非常受质疑,巨头一旦入场或者竞对烧钱入局,都会大大增加无人货架的稳定性。如何在更好服务用户的硬件、软件层面形成壁垒,将是无人货架玩家未来长期经营的关键核心。

无人货架作为今年少有的热门创新,在年底和明年势必又将掀起一波新的O2O战争。可以想象在烧钱换市场的思维下,白领们要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在办公室门口就可吃到各种折扣甚至免费的食品。但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零售重要的一个形态,无人货架前路仍旧十分遥远,但办公场景零售可以肯定是个待开发蕴藏巨大潜力的市场,未来鹿死谁手,仍要看谁能解决用户的真正痛点。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