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全长6000+,整文纯文字无配图。
文中描述了一位魔都人在桃园眷村的消费遭遇,聚焦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消费升级现象,折射出都市白领内心的茫然和空虚。
很不幸的是,笔者工作就是消费升级领域的研究。读完全文,有种莫名躺枪的感觉。
比如最近,笔者被迫关闭了朋友圈。因为只要打开朋友圈,满眼看去都是阿里巴巴收购高鑫零售、腾讯、京东联手战略投资唯品会的软文。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淘宝双十一1682亿,干卿何事?
看着某些人兴奋劲,好像马云真的是他爸爸一样。
当然,我知道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人的爸爸是马云。
谨以此文,分析马大爷的新零售布局。
01
阿里巴巴新零售布局
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
作为国内电商龙头淘宝的掌门人,马云先生对于新零售的阐述震惊了整个商界:
电商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而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这五个方面,将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影响,亦将成为未来成败的关键。未来这场技术革命的机会,只能够利用技术、数据和创新来把握。
- 2014年3月,阿里以57.3亿港币战略入股银泰商业集团,成为其最大股东。
- 2015年8月阿里巴巴以283亿人民币,收购苏宁云商19.9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 2016年1月,盒马鲜生第一家店在上海金桥市场开业,盒马APP同步上线。
- 2016年11月阿里巴巴以32.51亿人民币收购三江购物32%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 2017年1月11日,阿里巴巴再次以26亿美元(17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银泰集团,并对其完成私有化。
- 2017年5月,阿里巴巴通过上海易果收购百联集团旗下联华超市已发行股本的18%,成为联华超市第二大股东。
- 2017年9月、10月分别战略投资了新华都和东方股份。
- 最近,阿里巴巴集团投入224亿港币(约28.8亿美金),直接或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
以高鑫零售为例,其拥有欧尚和大润发两大品牌,在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运营446家大卖场,2016年营收过千亿,市场份额多年保持国内第一。
曾有朋友开玩笑的说:只要是互联网项目,如果不能和新零售搭边,现在出门都不好意思介绍自己。
情况确实如此,笔者有几个长期关注的项目,从B2C、到O2O、到跨境电商、现在转投新零售的怀抱,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创业者们强大的适应能力。
最近阿里巴巴一掷千金收购中国最大的卖场运营集团高鑫零售,其战略意图已经清晰。
阿里巴巴庞大的新零售布局究竟为了什么?笔者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02
我的新零售理解
新零售是指: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进行改造升级,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传统零售的商业底层逻辑是:以商品为中心,进行消费用户覆盖面的不断扩张。
新零售的商业底层逻辑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其消费需求的宽度横向延伸。
这种零售经营理念的转变,其背后的支撑力来自于大数据的积累和供求关系的变化:
从传统零售以产品销售数据统计分析为核心,转变为以用户个人消费行为数据研究为核心。
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标志着人类社会消费从供给导向,正在向消费导向转变。
- 从目前国内零售业现状,具备这一商业基础的只有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三家。
- 其他企业,无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实体零售,其数据的量级和完整性都相差甚远。
如今的新零售代表—盒马鲜生和超级物种—无论从门店的可复制性,还是大数据的量级积累,都处于Demo阶段,这就是笔者一直不看好的真正原因。
- 在供给占据主导的年代,消费者被迫接受品牌和零售商制定的游戏规则,在固定的购买场所、固定的商品范围和价格作出购物决策。
- 如今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为消费者取得市场主导提供了基础。他们不再满足统一化的消费方式,更渴望通过消费实现个人社会标签化。
传统零售的底层运营规则,决定其必须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选择销售、毛利最大化的商品陈列,这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形成了明显的冲突。
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用户消费行为的多维度分析,形成用户消费预判,成为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最有效手段。
03
物流之于阿里新零售
这一品类的消费特点是:用户需求紧迫性不高,消费周期长,复购率低。
这种特点在淘宝优势的服装、家居、美妆等品类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当时包括李国庆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质疑京东的策略,这一点令笔者十分疑惑。
- 商品的消费频次越高,一般情况下其消费的时间耐受性越差,从电商的角度看,其对于配送时间的要求越高。
- 京东切入日用消费品这样的高频快销市场,一天两配是最基本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不可能接受2-3天的配送周期
- 诸如书籍、电子产品、服装等低频消费品,用户对于消费的时间耐受性较高,常规快递完全可以满足其需求。
- 一次是成立菜鸟物流,试图整合物流商优化配送能力
- 一次是收购苏宁云商股份,其真正垂涎的是其比京东更加完备的全国物流体系。
可惜这两次合作的对象都是行业巨头,其中不乏王卫、张近东这样的一代枭雄,合作推进步步艰难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 其优势在于自建仓储控制土地成本,其单次物流成本十年之内相对可控。
- 其缺点和常规快递公司一样,配送频次的增加会导致单次物流成本的大角度上扬。
- 仓储前置:将大仓、区域仓和配送点三级仓储架构压缩为两级架构—大仓和门店区域仓
- 配送时效:以门店为配送支点,其配送时效可达3小时内,优于现有京东配送速度。
- 增加日配送频次,配送成本的迅速增加,对于面临盈利压力的京东而言,犹如雪上加霜
- 维持原有配送频次,大量日用消费品用户势必快速流失,这将动摇京东生存的用户基础
事实果然如此,近期京东注资42亿收购永辉超市5%的股份,而在2015年,腾讯已经收购永辉超市10%的股份。
阿里巴巴新零售布局的目的之一,
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其电商业务的物流痛点。
04
流量之于阿里新零售
马总每天睡不着的原因就在于,谁也不知道那三亿用户哪里去了?
这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典型表现。
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从电商热到社交热,反映的正是这种人类需求的变化过程。
腾讯依靠QQ和微信庞大的社交用户基数,源源不断的为其电商帝国输送新鲜的流量血液,这才是阿里巴巴集团最为忌惮的地方。
阿里巴巴的对手从来都不是京东,而是京东背后的流量巨头腾讯。
而最近几年,微信电商化尝试不断,尤其是今年的小程序浪潮更是风起云涌,让阿里巴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一旦微信电商化摸索出合适的模式,凭借其7亿的用户基数和京东的自营商品体系,将对淘宝的电商业务产生破坏式的冲击。
阿里巴巴的服务对象是其电商平台的卖家,为后者提供水电煤的服务。
阿里巴巴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水电煤供应商。
其中超市30%左右的销售额由生鲜贡献,城区消费者普遍存在生鲜购买难的问题。
- 通过其门店作为物流支撑点,
- 通过饿了么等阿里矩阵物流企业做配送服务
这样能够快速扩大超市门店的覆盖范围,将用户牢牢的吸附在淘宝APP上,为未来可能的微信电商对抗打下流量基础。
阿里巴巴布局新零售的目标之二,
是利用生鲜用户黏性对抗可能到来的微信电商化。
05
转型之于阿里新零售
众多淘宝商家发现原来的那套运营方式,在2017年突然不好用了。
淘宝的流量明显向具有内容生产能力的商家倾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淘宝的盈利模式天花板已经日趋明显。
正是由于淘宝的一时疏忽,成就了唯品会。
笔者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是一半对一半。
客观的来说,淘宝培养淘品牌,压制传统品牌是有其底层商业逻辑的。
其底层商业逻辑是依靠商品广告展示位:商家数=1:N实现的。
古代的科举制度、现在的万众创业都是基于这个原理所设计出来的。
在这种榜样的号召下 ,淘宝商家数量近千万家。其激烈的价格竞争为淘宝带来源源不断的消费用户,其积沙成塔的广告投放为淘宝带来了巨额利润。
由于其强势的线上线下品牌地位,用户的消费倾向越来越明显,淘宝辛苦打造的中小卖家上升通道已经逐渐关闭,这对于淘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阿里巴巴对于超市集团的收购,为淘品牌、中小卖家进入商超铺设线下门店提供了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天猫下凡。
阿里巴巴布局新零售的目标之三,
是对于淘宝生态盈利模式的转型提前布局。
06
阿里新零售的瓶颈分析
其业态遍及超市(三江、高鑫零售)、百货(银泰、百联)、商铺管理(高鑫零售)、家电(苏宁易购)等四大板块,其布局之全面、精准令人叹为观止。
也许阿里巴巴集团其志远不止如此,但目前看来这三者恰好是现阶段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 零售连锁依托的是以品类管理为基础的采购体系,这与淘宝商家管理体系有着鲜明的不同。
- 未来新零售的融合,如何在两种供应商管理体系中取得平衡,是个需要磨合的核心点之一
- 传统零售人与电商人一直以来是相互羡慕而又相亲相杀。
- 如何在两种完全不同的零售观念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两个团队之间取得工作流程的最优化磨合,同样是个挑战。
- 这是笔者最为担心的一点,腾百万的合作流产其根源就在于万达主导,但是百度和腾讯才是线上入口的拥有者。
- 定位与资源的不对称很容易导致双方企业陷入合作瓶颈。
- 电商和传统零售的成本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实体零售是前端投入制,电商则是滚动投入制。
- 淘品牌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支撑线下门店的入驻,是个问题点。
- 由于线上与线下的陈列原则和定价原则有所差异,因此是否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同价是新零售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 电商成本核算方式是否可以支撑线下运营的毛利,是淘品牌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你大爷的新零售,马大爷给你一个嚼子,有些人还真的往上钻,搞个快闪店、无人货架很好玩是么?
大潮退去,2018年就能看到是谁在裸泳了!
文作者:温有妖,连线家专家组成员,授权连线家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连线家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