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该消息喜大普奔,为金融市场,特别是低弥的股市、债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配合节前正式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相信金融市场资金面,久旱之渴即将缓解。
一、此次降准能够释放多少资金?
2018年6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73.12万亿元,按照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计算,精略计算来看: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将释放总量约1.73万亿的流动性。
根据人民银行的计算口径:降准资金除了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总计1.2万亿。
二、此次降准政策的意图导向是什么?
从2018年3月起,债券市场陆续暴出债务违约,4月、5月债市场违约继续发酵,2018年5月起社会融资规模、消费增速、基建投资等数据均明显下滑,从2018年6月起,中美贸易战使经济不确定性再度增强,另外二级市场大型IPO巨量失血。
从债券违约主体的性质上看,小微、民营企业占违约主体比例最高,企业实控人及高管的变动、受罚,关联企业、担保企业不作为等等都是造成违约的重要风险因素。此次定向降准中支持的小微企业也是债券违约的最大群体,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顶层设计的共识,降准缓解金融市场资金面紧张形势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三、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会流向哪里?
按照央行意力是希望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
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当前,随着信贷投放的增加,金融机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也在增长。此时适当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置换一部分央行借贷资金,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体系资金的稳定性,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银行资金成本,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人民银行坚持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随着外汇储备停止增长,意味着央行无法再通过购汇释放流动性,如果不降准的话,人民银行将需要做更多的MLF操作。
美国加息落地,同时仍有多次加息预期,我国对应着降息或降准,才能有效应对美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外溢性作用。但央行货币政策仍然存在两难境地:既要维护金融去杠杆的成果,防止跟风美国货币政策操作,造成大水漫灌,还需挤出多余金融风险;同时还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因此,此次降准是此次央行的最优选择,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与MLF配合操作投放的流动性,降准操作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并给商业银行提供稳定的长期流动性。
此外,由于降准实际上是扩大货币乘数,因此有助于提升后期基础货币投放的货币创造能力,对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增速回升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2018年以来,监管政策对信贷投向、非标融资监管显著收紧,部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从表外逐步向表内转移。
本次降准延续了年初以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临时准备金工具等结构性的思路,旨在配合实体经济表外融资需求回表,以银行表内资产规模增速的适度回升对冲表外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收紧等。
四、降准对股市和债市的影响是什么?
从近年来的降准事件来看,股市在降准次日后上涨概率明显较高。例如今年4月17日宣布降准以后,次日上证指数涨了0.80%,深证成指涨了0.92%。2016年和2015年的降准次日,股市也出现了不同大小的涨幅。
因此,可以预见,周一股市将大概率上涨。
对债市的影响也是一样,根据本次降准的记者解读可以发现。“本次降准将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
在此次债券市场违约潮当中,民营企业和实体上市企业违约的比例最大。
在银根放松的大前提下,毫无疑问,我们的民营企业将有获得较大喘息之机,债市有望迎来第二春。
总之,正如人民银行的官方解读一样,此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在优化流动性结构的同时,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总量基本没有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