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长路上,商汤科技还有哪些烦恼?

本文来自连线家,AI这把火熊熊燃烧,不仅带动了各种产品的落地,也捧出了一些崭露头角的初创企业

这几年,AI这把火熊熊燃烧,不仅带动了各种产品的落地,也捧出了一些崭露头角的初创企业。

2014年成立的商汤科技,算是一个比较年轻的AI企业。四年的发展,也让商汤科技实现了多个技术领域的业务覆盖,比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技术等。

实际上,商汤科技这四年在AI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跑得越来越快了。一方面,从2014年的A轮千万美元融资到2018年获软银中国10亿战略投资,商汤科技似乎从未停止过融资,也引来外界戏称其为“融资机器”。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快速融资无疑是商汤科技快跑的一大动力,因为做AI不仅烧钱,还要一直烧。

另一方面,商汤科技还在不断拉拢各行业,比如短视频、手机的合作者,试图拉起一张应用落地的大网,形成规模化的优势。

但做AI哪能一帆风顺,即便有持续的融资进行输血,商汤科技这个在AI路上快跑的年轻企业,也存在不少烦恼,其中有些来自AI技术本身,有些则来自竞争对手。

商汤科技的AI技术烦恼

在技术方面,商汤科技一开始是以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技术打开市场的,因而商汤科技对于自己的定位是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创新科技公司,而这两个技术也是AI领域比较热门的技术方向。

对商汤科技来说,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固自己的技术壁垒,但是商汤科技才成立四年,虽然有引以为傲的AI技术,但商汤科技也免不了遇上技术问题或瓶颈。

首先,在人脸识别技术上,商汤科技面临着落地方面的技术和成本压力。今年6月,商汤科技创新业务总经理孙杨表示,目前人脸识别技术想要普遍应用落地仍存在技术门槛以及成本压力,他还表示:“从技术实现落地方面,我们一直在考虑两个方向:第一是技术的突破有没有实现;第二就是它的成本有没有降到可以大规模推广复制的阶段。”

很明显,对于人脸识别这个自己擅长和熟悉的技术领域,商汤科技非常清楚自己所面临的技术和落地问题。

一方面,从技术阶段来说,商汤科技也才在人脸识别技术上摸爬滚打了四年,这四年虽然有一些成果,但是四年绝不可能让一项AI领域的技术做到可以称之为“成熟化”的阶段。从目前市场普遍的反应来看,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可能还是在某些场景上面临着识别率方面的技术瓶颈。

另一方面,从成本和规模化来看,AI技术的研发本来就需要投入极大的资金,商汤科技此前一直在不停地融资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其对于AI技术规模化落地的需求。对商汤科技而言,如何平衡成本和规模化的问题或许是关键,如果为了规模化,为了占领市场而不惜成本支出,那么这样的落地有多大的意义,这不是类似于价格战了吗?如果为了成本而畏手畏脚,是不是又过于保守了?

其次,技术方案的局限性,导致商汤科技还不能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AI技术生态能力存在不足。商汤科技虽然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方面比较熟练,但是我们看到商汤科技在很多落地案例中,往往担任的是“合作者之一”的角色,比如前几天商汤科技联合OPPO、高德推AR步行导航功能。

这意味着,商汤科技在其中能发挥的作用只有一部分。比起很多能够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企业来说,商汤科技之所以会扮演这样的角色,往往是因为自身技术的专业化和垂直化。因为一个新功能的出现往往需要多项技术和解决方案来支撑,只能够提供一项或者不能提供全套方案的商汤科技,就无法揽下一篮子工程了,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了。

这也说明,深耕垂直技术领域的商汤科技还缺乏一定的技术生态能力,而这也导致其往往只能以“合作者之一”的角色来参与到落地中了。

总之,对商汤科技而言,无论是落地的技术和成本压力,还是AI技术的生态化不足,都是不小的烦恼。而且更要命的是,商汤科技所处的这条AI赛道上,还有很多强悍的竞争对手,这些竞争对手的存在持续地给商汤科技制造着烦恼。

强敌环伺,商汤科技压力并不小

AI既为风口,那么大家一起上就不足为奇了。值得注意的是,AI似乎已经成了谁都要插一脚的领域,除了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也纷纷AI化,AI成了“万人迷”,但竞争压力也如潮水般涌向每一个企业,尤其是年轻的初创企业。

11月2号,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提到:“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有同质化,重复建设倾向。”实际上,同质化现象所折射的,正是当前AI产业的激烈竞争,而商汤科技无可避免地也要被卷入其中。

2014年,是商汤科技的出生年,但2014年之前,很多企业就已经涉足了AI,在AI的赛道上跑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对商汤科技来说,这是一个强敌如林的AI时代。

第一类强敌,是与商汤科技同属性的AI技术型企业,比如旷视科技、云从科技等。旷视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行业物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中包含人脸识别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而且其合作的客户除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外,还有国家公安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政务机构。

而以人脸识别为核心技术的云从科技,其技术积累更是从2006年前就开始了,在安防领域,云从也一直扮演着头部企业的地位。

旷视科技和云从科技这类企业,由于都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突破和落地,所以无疑和商汤科技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而就旷视和云从的案例和经验来看,他们并不弱于商汤科技,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更胜一筹。

第二类强敌,是传统垂直行业的巨头,比如海康威视、大华等。商汤科技人脸识别技术落地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安防,但在安防领域的传统巨头也不是好惹的。

在安防领域,海康威视可谓大名鼎鼎,其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全球提供商,在2016年A&S《安全自动化》公布的“全球安防50强”榜单中,其位列全球第一位。而大华与海康威视一样,也是一家全球化的以视频为核心的技术方案商,其产品已经覆盖了全球的180个国家和地区。

此前雷锋网的一篇报道还提到,对于商汤科技这类CV初创公司进入安防领域的动作,大华、东方网力、宇视等给出的看法是:技术可行,但落地存疑。总之有一点可以确定,传统安防巨头长时间形成的市场纵深布局,是商汤科技这样的年轻企业目前难以匹敌的。

第三类强敌,是互联网巨头,比如BAT。对于BAT在AI方面的动作,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目前,就人脸识别技术来说,百度AI人脸识别已经实现了“毫秒级”响应,阿里的人脸识别也已经完成了多个版本的迭代,腾讯也有专门的优图天眼识别系统。

退一步说,纵然商汤科技的技术能力与BAT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差无几。但不得不说,在落地场景上,BAT有商汤科技梦寐以求的丰富场景,比如金融。而场景的作用在于能快速获得技术试验的反馈,同时还能满足定量的技术试验需求。场景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商汤科技在某些技术进度上的落后。

上面三类强敌的存在,可谓是让商汤科技处在一个强敌环伺的竞技场中了。更可怕的,这三类强敌还同时在不断给予商汤科技不同方面的压力,对于急需成长的商汤科技来说,这些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是其烦恼的一大来源。

继续快跑,商汤科技要提防前面的路坑

跑得快,要么会丢掉一些东西,要么会错过一些东西。于商汤科技而言,跑得快,让它碰到了一些坑,而且非常可惜的是,这些坑现在还没有被很好地填上。

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好,竞争对手带来的压力也罢,商汤科技不得不警醒的一点就是,这些烦恼的存在,与其四年来马不停蹄的快跑有莫大干系。

一个更为艰难的抉择是,在AI这场长跑中,接下来自己是该像以前那样快跑,还是说该慢下来,先梳理并解决好这些眼前的问题再去加速奔跑。

眼下,整个AI行业已经不比前几年,不仅刮起了“融资遇冷”的风,而且现在AI企业普遍还面临着盈利问题,如何盈利以及如何持续性盈利是每个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此外,AI的落地也是个普遍性问题,如果不落地,还谈何盈利?

商汤科技,既然身在其中,或多或少都要面对这些行业普遍问题。四年的时间,商汤科技成长的速度的确很快,但是下一个四年,下下个四年,商汤科技如果还要以“第一个四年”的速度在奔跑,那么身上的这些问题,就可能会被放大,这对于想要颠覆,想要规模,想要站位的商汤科技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一言以蔽之,商汤科技从前选择了快跑,这是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但商汤科技可以选择未来在这个赛道上的奔跑速度,如果不换挡继续前行,那么前面等待商汤科技的,就可能是一个更大的坑。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