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在经过上半年的”冰封”期后,似乎正在踏上”破冰”之旅。
据天猫专业版数据,电影《八佰》正式上映17天,截至2020年9月7日,累计票房突破24亿元,观影人次达6279.4万。有观点认为,《八佰》的票房成绩标志着电影行业逐步走入正轨,民众观影需求的释放有望带来影视行业的进一步复苏。
再加上,有关部门一些相关政策的加码以及行业不断释放将有不少好剧拥抱市场的讯号,比如《花木兰》、《姜子牙》、《夺冠》等,这也进一步支持了”影视行业复苏”观点的成立。行业的逐步复苏,无疑会拨动电影市场往日的热闹,这也给一众依赖于电影行业的猫眼、淘票票、大麦网等线上票务平台带来了更多的期待。
但电影行业的复苏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后疫情时代的线上票务平台们真的迎来了”柳暗花明”么?
产业链”血栓”仍未痊愈
本身来讲,影视行业从去年就已经在经历寒冬,加之上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影视行业的上中下游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即便是很多筹备中的项目,但因为影院不开、资金无法回笼、主创档期变动等原因只能胎死腹中。
在产业链中,上中游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血栓”,都可能因此阻塞全局。这对于猫眼、淘票票这样的线上票务平台而言的影响自是无需赘言。
不过,在近期政策等措施的推动下,产业链下游的线下影院正在加速步入正轨。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线下电影院已进入重启的第39天,共有超9000家影院恢复营业,复工率达到超八成。
随着目前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电影院开工已经为行业提供了一个较为乐观的资金回笼环境,原则上来讲,这将促活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事实也是如此。
比如华谊兄弟的《侍神令》、《温暖的抱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电影都在后期制作中;在光线传媒也公布了39部未来计划制作的电影;北京文化在”爆款制造机”声势大减的基础上,2020年预计上映和计划开拍项目达17部。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政策的推动,影视行业在经过去年政策监管加严、资本撤离的煎熬下,今年上半年并未有过多的大资本入驻。这一背景下,资本或多或少也会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从上半年赴港上市企业的喜忧参半表现或可窥得一二。上半年新石文化传媒、祖龙娱乐等IPO积极分子顶着疫情的压力成功实现了赴港IPO,但这两家公司却走出了两条不一样的资本路线。新石文化传媒目前0.171港元的股价较0.5港元下跌超65%,祖龙娱乐目前24.9港元的股价较11.6港元的发行价倒是上涨了115%。虽然这不足以反映资本市场对整个行业的态度,但仍然可以看出资本在行业内的不确定性。
而产业链下游,影院虽然已经陆续复工,但民众观影需求并未有想象中强烈。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八佰》全国上座率仅有21.8%,连被视为国内电影市场一注强心剂的《八佰》尚且如此,其他电影的上座率情况可想而知。
此外,海外疫情的蔓延也使得海外影视行业的处境不容乐观。据行业估计,澳大利亚因疫情造成的损失约为20亿澳元。虽说近年来随着国产影片的不断崛起,进口影片的号召力在逐渐降低。据广电总局的数据,2019年国产片贡献了64.1%的票房,2017 年到2019年期间进口片票房占比下滑超过了10个百分点,但进口影片对国内的整个行业来讲仍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带动部分消费者的娱乐消费欲望。这一负面状况下,也势必反作用在相关的票务平台上。
总而言之,整个产业链的运行仍然难以实现畅通无阻,猫眼、淘票票这些票务平台依然难以快速迎来春天,同时,更大的挑战也在迎面袭来。
传统影视格局迎来”重构”?
在疫情的逼迫下,不少影片打破行规选择了线上发行,如《囧妈》、《大赢家》、《肥龙过江》,电影发行也正在开启”线下+线上”融合的新趋势。近期,备受关注的《花木兰》也因海外疫情影响,从原本定3月27日在北美的院线上映改成9月4日在Disney+线上点播。
即便是因为疫情的影响,造成相关影片选择线上流媒体上映,但基于未来万物互联网的线上化趋势之下以及线上流媒体们在技术上的纷纷发力,这有可能不会是短期市场的一个偶然选择。
海外的环球影业、迪士尼、华纳兄弟等相继采用PVOD模式发行《汉密尔顿》《花木兰》等大片。前不久,作为国内PVOD模式的先行者和庞大资源片库的拥有者爱奇艺,通过与北影节举办春季在线影展等形式,接连上线《春潮》《婚姻故事》《征途》等多部院线新片,越来越多的片方认可这一产业链上下游共赢的发行模式。
不可否认,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影院观影仍会是大众首选,但市场也看到了传统影视格局正在重建的讯号。这意味着,电影行业在制作、宣发、上映等多个环节都有可能迎来变局,这也将直接触动线上票务平台的奶酪。由此,票务平台之间的竞争也在变得更加激烈。
市场角逐激烈”业绩承压”仍是关键词
基于目前行业回暖的基本面,存量市场的竞争势必会加大。
目前来讲,在线票务领域,猫眼娱乐、淘票票、大麦网是几大竞争激烈的对手。据极光大数据显示,电影演出在线票务App中,用户偏好第一名为阿里”淘票票”,紧随其后的是大麦,第三名是猫眼。
像猫眼、淘票票除了瞄向上游宣发业务,也将手伸到了下游的放映端。上半年,猫眼推出了猫眼放映厅”,联合视频平台、版权方等,开创电影拼团点播分账模式。此外,有腾讯视频、欢喜首映等平台的资源支持,与淘票票的竞争版图在进一步加大。视频领域与优酷、爱奇艺等存在版权竞争,而淘票票背后有直系阿里影业、优酷等文娱板块的协同。二者之战,短期内难分高下。
但随着影视行业的回暖,竞争的加剧可能会让线上票务平台在经历上半年疫情沉重打击之后面临更高的一些成本支出令”业绩承压”。
猫眼上半年财报显示,期内,净亏损4.31亿元,去年同期盈利2.57亿元。这意味着,2019年猫眼结束连续六年的亏损又在疫情期间被打回了原形。
同期,营收同比下滑近9成,其中,最受影响的便是票务收入和内容服务收入。上半年猫眼的票务收益为1.03亿元,去年同期为10.83亿元;娱乐内容服务收益由去年同期的6.67亿元下降至1560万元,同比暴跌97.66%。虽然,同期猫眼的销售及营销成本虽然同比下滑72%至1.7亿元,但硬成本却在反向上升。数据显示,其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增长10.5%至2.04亿元,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则由去年同期的320万元上升至410万元。
背靠阿里影业的淘票票也没好到哪去。今年上半年,阿里影业经营亏损同比扩大97%至9.81亿元,净亏损也从上一财年的2.54亿元同比扩大353%至11.51亿元。淘票票营收也有上年同期的10.49亿元下滑至8.08亿元。
从二者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也难言乐观。阿里影业年内跌幅超18%,猫眼娱乐也跌超3%。可以预见的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仍存具有不确定性,产业链运行仍不够畅通的背景下,今年下半年票务平台们的日子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总而言之,电影市场在政策的推动以及下半年不少好剧档期的推动下,正在逐渐迎来曙光。行业在错过了春节档、暑假档两个火爆档期之后,接下来的国庆和春节两档期也被赋予更多期待。在此背景下,线上票务平台势必会迎来新一波的增长动力,但这个过程并不会很轻松。
作者 高卉卉
本文来源:港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